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文写作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摘要: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被动应付,老师也疲于奔命,结果“两败俱累”。

学生只有亲自参加实践,培养他们自主写作能力,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出有用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关键词:作文写作教学学生自主写作能力自主写作已经成为作文课改的核心,新的语文课改为中学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诱发学生去观察世界,体验认识,放胆表达。

我们要转换角色,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顺其自然地健康成长。

自主写作的提出也是对以往作文教学命题的革命。

我们要打破传统作文教学一味由教师命题的坚冰,放手让学生写他们自己愿写、爱写、乐写的人和事。

我们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主去写,这是当今作文课改的必由之路。

一、自主写作的理论认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此教材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习作训练,而习作训练的内容大多是命题作文。

固然,命题作文有利于教师课堂上的统一指导、训练和讲评,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训练形式。

特别是由于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命题作文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块写作模板。

可临场套作,成为应付考试的“当家作文”。

但命题作文有一个无法避免的缺陷:老师要求写的,学生胸中未必有这样的积蓄,未必有这种兴趣;而学生想写的,老师又未必出这样的题目。

只有学生亲身参加实践,培养他们自主写作能力,有所思、有所感,才能激发写作兴趣,挖掘出使人觉得“眼前一亮”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声情并茂的文章。

“自主写作”这一概念的“自主”,意义同于目前广泛讨论的“自主学习”中的“自主”二字,此概念在这里的确切含义是: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需求,找出他们认知体系中的缺陷与薄弱环节,激发他们内在的写作欲望与激情,从而科学高效地完成写作任务。

因为写作过程本身就是—种学习过程,而学习这一特殊活动最佳的动力来源于“自我发起”(教育理论家罗杰斯学习四要素之一)。

在这一过程中,找出其缺陷与薄弱环节,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是本认识的核心。

同以前的作文过程相比,这个过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自主”二字对于教师的意义是在学生写作之前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他们求知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写作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人格在作文过程中等到充分体现。

对学生心理深层及人格的认同与尊重,是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的突破口。

二、自主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是作文教学的着力点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写作,自由写作是达到作文个性化的第一步。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界干扰。

新课标规定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使之养成自主写作的习惯,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

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破除畏难情绪,勇于与人交流。

教师要开拓写作空间,采取多种习作形式,鼓励自由表达。

要采用写日记、周记、观察笔记、随笔等多种练笔形式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文体、内容等限制,自由地写,自由地练,即使是课堂作文,教师的命题也应注意其开放性,要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扉。

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核心是尊重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把写作课上成关系学生生存需要及今后发展的必修课,不求人人成“家”,但求各得其所。

教学中,要把“人的境界目标”和“文的水平目标”有机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写作能力融入人的生存、发展的需求之中,融入做人的知、情、意、行之中,力避人文分离和人文矛盾的现象。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自主写作过程中指导的作用要使交流真正成为学生自主作文的载体,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的作用。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所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所谓“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教师适时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交流的空间就会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其作文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教师应该全方位地关注并参与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写作过程,帮助学生调动、整理知识经验,激发他们写作中的创造性。

因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有着不同的心理及知识结构,故要激发调动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与积极性,“千人—面”的指导方法显然是不行的,这需要教师做多方面的工作,必要时教师亲自实践写作,这样,教师的指导才能“因材施教”,起到真正的榜样作用。

关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早就做出结论:“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

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和观察生活,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写作素材,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为学生进入自主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很重要,但并不是一下子就会写好,还需要学生在写作时心目中有大量的写作素材涌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做佳肴也得有“材料”,这材料从哪儿来呢?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了。

要关注学生的写作选择,当然包括拟题的选择、文体的选择、材料的选择、立意的选择,直至评价的选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发现学生的每一处亮点,鼓励学生的一得之见,以启智开悟的点拨,给学生以电光火石般的豁亮顿悟;以眷眷爱心,情系差生,引燃他们坚定自信、勇于进取的写作激情。

还学生自主写作的空间,主动写作,保持写作的热情。

开展动态式写作教学,要求教师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独立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活动和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教学中不能强迫和压抑学生的活动,或简单地将活动方式教给他们,以致使学生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

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始终保持参与、积极探究。

重视学生活动作文兴趣的培养。

四、注重自主写作过程的培养1.自主写作的命题。

自主写作的命题是由教师设计实施的,只不过在命题前,教师应根据教材目标多层次多角度地了解,找出学生在该目标的目前能力层次以及完成这项学习任务时会遇到的困难,并随之设计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然后捕捉符号目标要求诱使学生激奋的“命题”,这样的命题既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而学习目标也易实现。

关于写作题材,传统的内容也应该做较大的调整。

写作是学生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换角度讲就是学生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教师选取材料应充分考虑题材的广度与深度,即应有“大语文”的思想。

再者,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呈现出的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千差万别的特点,也要求我们改变“千人—面”的命题方式,因材施教是我们时时应遵守的教育原则,这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所有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

”近年推行的“研究性学习”为自主写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近几年有人倡导的“读写结合”、“以写促渎,以读养写”也提较成功的尝试。

若是将这些实验放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框架下,效果会更好。

小论文、研究报告、调查报告都是可采用的方式,这些做法既开拓了写作的命题范围,也可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能力锻炼。

另外,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及不同的学习阶段,也可采用不命题的写作方法,这种方祛极富自由性,特别适合于起始年级或起始学期。

在这里,教师只做—定的范围或数量要求。

我们现在不少学校实行的随笔作业也是这种形式的表现。

在命题形式上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破常规地采用其他形式,如看美术展览或听音乐后安排一定的写作目标,既可锻炼、提高写作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并扩大学生的视野,这都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措施之一。

总而言之,凡是能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使之自觉主动地表现自我的方法都是可行的,正如冰心所说:“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人道的,是充满了特例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

”2.自主完成写作。

有了命题阶段的积极准备,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也有了良好的开端,集体讨论中每个学生可依据自己的观点来评价借鉴他人的观点,丰富的集体观点资源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有足够借鉴和模仿价值的,足够的模仿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写作本身是一个个人的智慧创造过程,这种集体行为并不抹杀个性特征,而恰是对它有机的补充。

3.批阅评改换位审视。

批阅评改是自主写作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以前写作学习中被忽视的问题,也是以前制约写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自主写作的评改要充分体现集体原则,老是不包办代替,让学生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来交换批阅,遵循“自测”“自评”的原则。

评改可以是同桌互评,也可是小组讨论评改,每小组设一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完成评改后的总结,全班在统一要求下对每篇作文进行评改,评改意见可长可短,有对写作技巧的评价,也有对思想内容的评价。

教师的评改是各小组发表意见后的总结,是小组讨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最后每篇文章再回到写作同学本人手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