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关系
班级:2011茶艺学号:2011311727 姓名:陈国斌
【摘要】:本文旨在浅显谈论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在悠悠数
千年的岁月,浩瀚无际的长江、黄河,孕育出中华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民
风民俗。
而中华茶俗即是浩瀚的中华民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以茶待客”
历来是有数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中国,最普及、最具平民性的日常生
活礼仪。
客来宾至,清茶一杯,可以表敬意、洗风尘、叙友情、示情爱、重
俭朴、弃虚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高尚礼节和纯洁美德。
茶礼仪与
茶文化已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它是与
中华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
【关键词】:礼仪、茶礼仪、文化、茶文化
礼仪: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礼仪是对礼貌、
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它既可以指在较大隆重的场合为表示礼貌和尊重而举行
的礼宾仪式,也可以泛指人们相互交往的礼貌、礼节。
而茶礼仪正是其中的
一种表现形式,具体指在泡茶、饮茶、奉茶等表现出的礼仪规范,它是作为
一个茶人基本的行为准则。
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
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而茶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其过
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
教结缘。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
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中国人民
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一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1.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人精神,无时无刻不透露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早在神农时代,“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可以看出中华民
族运用茶的先例,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之后随着人们对其的不断认识,更是利用,品饮。
经过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的积淀与影响,形成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
2008年8月8日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五千年的文化贯穿其中,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文明的博大。
2.“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所以在此基础上,形成规范的茶礼仪便成为了必然,茶礼仪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茶文化的脚步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它与茶文化紧密相连。
可以说,茶文化是茶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茶礼仪更加正式的经过时间积淀的一种表现元素。
茶礼仪又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说茶礼仪是茶文化的精髓部分。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二茶礼仪与茶文化的宗教联系与其美学性质
1.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
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
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
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
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
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
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而道家倡导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主张重生、贵生、养生。
而茶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正与其天人和一的思想相吻合,将其融入茶道中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道茶流派。
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物我玄会”的哲学精髓!佛、道的亲近自然,无为而治更是为茶礼仪提供了净土或良好的环境,大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
但同时,虽然茶礼仪与茶文化在宗教上发展巨大,但是茶礼仪与茶文化被附上了较浓重的宗教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二者的顺利发展。
2.中国茶文化的主体是人,茶是作为人的客体而存在的,茶是为人而存在的。
中国茶文化被称为美的哲学。
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1)中国茶文化美学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晋南北朝。
奠定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基础的宗师是大哲学家。
(2)其理论基础源于一些哲学命题。
(3)中国茶文化美学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学理论,并得益于大批思想家哲学家的推动。
(4)中国茶文化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从小茶壶中探求宇宙玄机,从淡淡茶汤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国茶文化美学从哲学的高度,广泛深刻的影响着茶人,特别是从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艺术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三茶礼仪过程与茶文化
敬茶是我国人民待客的传统礼节,和西方社会用咖啡招待客人类似。
有朋自远方来,先要上茶以表示礼貌,而这样的待客方式又因地而异,有的以“元宝茶”敬之,有的送“七家茶”之礼。
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不可上满;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中国的“功
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严格的操作程序:
嗅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
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
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入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茶文化大致也可以分四个层次:物态、制度、行为和心态。
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这是物态文化层次。
而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这就涉及到了茶文化制度的一面。
总而言之,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
“和”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意味着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并因此产生实现天人合一之后的和谐之美。
茶在礼仪文化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礼仪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茶文化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茶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礼仪,茶文化与礼仪文化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雷平阳.普洱茶记.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2】陈龙.铁观音品鉴.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林治,等.中国茶艺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蔡新,等.云南茶叶.云南:云南省茶业协会,2011
【5】王宁.中国文化概论.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吴艳晶.茶文化与中国礼仪文化的关系.浙江: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