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讲)
二、结尾特点 结尾是欧· 享利式的结尾。欧· 享利短篇 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 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 中。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 往来了个出其不意,然而那意外的结局 一般来说是令人宽慰的,是带着眼泪的 微笑。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情节讨论、形象分 析,我们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 苏艾的细心关怀又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 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型期, 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么一 句:“天地之间会有真爱”,也是呼唤 这种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 一个大写的“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 了这个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藤叶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文中有几处伏笔 你能找出来吗?
1、经过了漫长一夜的风吹雨打,在砖墙 上还挂着一片藤叶。 2、它傲然挂在离地二十多英尺的藤枝上
3、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
4、“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 样厉害,它却从来不动一动,摇一摇呢?”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对于琼珊和贝尔曼来说有 何象征意义?
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你自 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 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 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 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坚强的信念 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艺术鉴赏
一、语言特色 欧· 亨利长于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比喻、讽刺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领悟到内在庄严的思 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年轻女画家,感染肺病,病重,因高 琼西: 烧而产生玄想。 脆弱,悲观,对生失去信心。
琼珊的室友,画家,知道琼珊病情, 苏: 故用轻松 善意的谎言,从精神上安 慰, 无微不至的照顾 。 善良、真挚、善于宽慰别人。
贝尔门是怎样一个人? 形象一:(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 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杰作)牢 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 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2、语言描写(当他知琼珊的病情后 ) 嗤笑这种痴呆的胡思乱想 “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西小 姐”“该死的常春藤叶子” ——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欧· 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 中
这样的结局不仅能让整个故事 具有戏剧性的、突然性,而且直到 最后才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对贝尔 曼先生和苏艾、琼珊之间真挚的情 谊的赞美,对贝尔曼先生伟大的人 格与美好的心灵的赞美。(人格升 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欧· 亨利式”结尾作用: 结构上: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内容上: 突出主旨,升华主题。 (结合文本回答作用)
夜深了,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了, 狂风卷着暴雨,狠狠地抽打着玻璃 窗。只见贝尔曼艰难地爬上了梯子, 他身上的衣服在狂风的鼓吹下鼓胀 着,他定了好大一会儿才把身子站 稳了。他像是冻坏了似的,手哆嗦 着拿起来画笔,开始在墙上作画。 雨不时地打到他的身上和墙上的画 上,然而墙上的画却是越画越明朗 了,他的身子也越站越坚定了……
•第四天下午:琼西病好 VS贝尔门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三要素的安排:
琼西 人物: 苏 ——社会底层小人物 贝尔门 医生 环境: 街道横七竖八、迷宫一样、狭窄而铺 满青苔、阴暗潮湿、穷苦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氛浓厚 文章18段、44段 贝尔门最后的常春藤叶挽救了把生命 情节: 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西
狂风夹带着大大的雨滴,像在地上寻 找着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只 见老贝尔曼艰难地挪动着一把梯子,他把 梯子斜倚在墙上,然后一手提着灯笼,一 手托着调色板,慢慢地爬上去,费了半天 的工夫,他终于爬到了梯子顶端,他喘了 口气,用左边的腿使劲地顶住梯子,然后 开始作画。冰凉的雨水淋透了他的衣服, 但他全然不顾,只是一心一意地画着藤叶。 他心想:可怜的姑娘,我一定要给你想要 的叶子。
这个世界没有人能让你倒下, 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 ——马丁· 路德· 金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 塔,成功的向导。 ——歌德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的 生命就会枯萎。 ——富兰克林
沙漠中的信念
浩瀚的沙漠中,一支探险队在艰难地跋涉。 头顶骄阳似火,烤得探险队员们口干舌燥,挥汗 如雨。最糟糕的是,他们没有水了。水就是他们 赖以生存的信念,信念破灭了,一个个像塌了架, 丢了魂,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队长。这可怎么 办? 队长从腰间取出一个水壶,两手举起来,用 力晃了晃,惊喜地喊道:“哦,我这里还有一壶 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沉甸甸的水壶从队员们的手中依次传递,原 来那种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一 定要走出沙漠的信念支撑他们一步一步地向前挪 动。看着那水壶,他们抿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增 添了力量。
沙漠中的信念
终于,他们死里逃生,走出茫茫无垠的沙 漠,大家喜极而泣之时,久久凝视着那个给了 他们信念支撑的水壶。 队长小心翼翼地拧开水壶盖,缓缓流出的 却是一缕缕沙子。他诚挚地说:“只要心里有 坚定的信念,干枯的沙子有时也可以变成清澈 的泉水。” 黑人领袖马丁· 路德金有句名言:“这个世 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 念还站立着的话。”是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 候,也不要熄灭心中信念的火把。
——欧•亨利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 法国 美国 契诃夫
莫泊桑
欧· 亨利
走近欧· 亨利
生平:欧· 亨利(O· Henry,1862-1910)原 名威廉· 西得尼· 波特,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 始人。 作品:《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 《没有完的故事》《黄雀在后》等三百多篇小 说。 艺术特色: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而又 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练笔: 读《最后的常春藤叶》你得到 了什么启示?
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 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在 狰狞的死神面前,信念往往比名药更有效。 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琼珊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窗外的常春藤叶 上,虽然最后仅仅是一片画上去的叶子,却 也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绽放出青春的绿色, 靠的就是心中不灭的信念。 信念,是蕴藏心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火 炬。信念,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 驱动力。信念的最大价值是支撑人对美好事 物的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谢的 常春藤叶。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 杰作”?(读最后一段) 因为这片叶子不仅 是贝尔曼追求40年, 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 还是贝尔曼人性的象 征,它融进了贝尔曼 的爱、善、感情和宝 贵生命,成为了真正 的不朽杰作。
《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 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 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 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 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 活了下来。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 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 格——舍己救人。
撼人心灵 (ró ng) 毛茸茸 n) 殡仪馆 (bì (quá n) 痊愈 (má o) 时髦 (quá n) 鬈曲 ( miè ) 轻蔑 (chī ) 嗤笑 啰嗦 (luō suo) 枯萎 (kū wěi)
(hà n)
人物 环境
: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形象二:(侧面描写)
医生:“他年纪太大,身体又弱,病势很重。他是 治不好的了。” 苏: “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 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 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 到展现。 形象逆转:人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贝 尔曼” 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 子一样的爱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甚至不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 不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人物: 琼西 苏 贝尔门 医生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内容作铺 垫。 2、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理。 3、交代故事发生地方、人物活动场所,交 代人物身份。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暗示作用。 6、深化作品主题。 7、线索作用。
开端(1-11) 琼西不幸染病,病危 最 后 的 常 春 藤 叶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 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就给我们 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通过想象, 描摹出贝尔曼在风雨中画常春藤叶的 情景,字数为三百字。
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老贝尔曼喝完最后一口松子酒,嘴里还 泛着酒味,并不时嘀咕着“可怜的孩子哪!” 他缓缓地走向那堵墙,手里拿着几只用秃了 的笔和那块已经褪了色的画板……他吃力地 爬上那把梯子,衰老的身体在风中颤抖着, 风雨无情地灌紧了他单薄的衣服,但此时的 他却无比清醒,他执著地用那画笔在墙上一 笔笔画着,那星星点点的黄色和绿色的颜料 在风雨中熠熠生辉……
思考: 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是? 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人物描写方法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是对人或环境的直接描述 。 1.肖像描写:分为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 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 (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 交谈)来表现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 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 的一种描写方法。 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对其他人或环境的描写,从侧面烘托所 写人物、所写之景从而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P.s. 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和情节发展有特殊作用,包括动作、神情、 物件、环境等内在或外在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