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气功气功一词,起于晋代许逊《灵剑子》一书中的“道气功成”。
原始的气功是以“舞”这种运动形式出现的。
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淤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之”。
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
与一般的运动不同,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
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
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意气相随,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时而如蛟龙戏浪,时而如孔雀开屏,时而如野马分鬃,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中医气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人体内部的经络系统是“气”的通道。
而“气”的流畅与否,可以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进行自身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可以有效地影响人体生理功能这是一个早就被证明了的事实。
心理生理学、理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了人类可以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改变自身的生理、病理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功又分动功与静功两大类。
无论静功还是动功,都离不开调心、调息、调身这三项练功的基本手段,也就是意守、呼吸、姿势三个环节。
静则生阴、动则生阳,动静兼练,“三调”结合,于是阴阳调和,祛病延年。
正如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里所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由上可知,气功是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种祛病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
它与现代科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
它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
气功实质是同调人体形气神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首见于成书于西汉前期的学术典籍《淮南子》,它认为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体。
这一生命观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人体生命是由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其二,人体形、气、神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这一观念体现于气功学说中,即气功修炼的本质是通过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运用各种方法使形、气、神合为一体,促进机体自组织平衡有序。
并且,其调控形式有三。
调控形,使形、气、神三位一体在对形的锻炼和调控中侧重于形,但是神、气服从于形,并且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从而强化形的功能。
这一练法要求形体放松,精神集中合于形体,念头一动,形体随之而动,以此引动人体内气流动,从而有序化人体的生命功能状态。
在此过程中,神与形合,形随神动,气随庄动,从而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气功状态。
对形的调控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骤或层次:其一,神念形阶段;其二,神观形阶段;其三,神入形阶段。
无论是神念形,还是神观形,或是神入形其目的都是以调形为切入点使人体生命达到形、气、神三者和谐统一为一体,是生命的自组织的优化状态。
调控气,使形、气、神三位一体在对气的锻炼和调控中侧重于气,但是神、形服从于气,同样神在其中也要起主宰作用。
这一修练方法通过神与气合,以形引气、以意引气及以音引气,而达到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气功状态。
所谓以形引气,就是通过形体动作引动人体内气的流动,即“引体令柔,导气令和”,所谓“气随庄动”。
其所引动之气,一是牵动了经络之气,畅通了经络气机,进而调整人体全身生命活动;二是引导了机体组织结构周围气的开合出入,及气机的升降。
这一过程是典型的形、气、神相合并使之三位一体的过程。
而以意引气是运用意念主动地直接导引气机,使之发生变化,其最终结果亦是形、气、神的合为一体调控神,使形、气、神三位一体在人体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活动的自组织状态中,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气功修炼必然离不开对神的锻炼和调控。
历代气功家无论何种门派都十分重视意识运用在气功修炼中的作用,将运用意识作为练功的第一要旨。
《唱道真言》中说:“意者,的的确确,从心所发,意发而心空,故又曰有意若无意,意之为用大矣哉。
初时阳生,意也,既生之后,采取元阳,意也。
既采之后,交会神房,意也。
既会之后,送入黄庭,意也,意之为用大矣哉。
”“阳神之出,意也,既出之后,凭虚御风,意也,游手帝乡,反乎神室,意也,意之为用大矣”。
由此可见,练功的全过程,究其实质就是意识活动的过程。
气功修炼通过意识的运用或虚静无为,或意识导引或意守存想等方法使人体生命达到人体生命形、气、神三位一体自组织的优化状态传统气功包括吐纳、导引、静坐等方式,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
气功运动的特点是修习者在教练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锻炼而恢复健康。
练功时修习者的意识处于宁静、愉悦的状态,体内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通过长期坚持锻炼,可起到强体健身、防治疾病的作用。
气功通过三调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说气功就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因为气功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操作的作用方式是从机体功能的调节入手的,所以气功运动重在功能状态的调整,其作用以治疗功能性疾病见长。
中国传统的气功内容,兼具防病和治病两种作用,严格来说,包括了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两大内容。
由于气功疗法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自行练功,患者从学习气功到取得疗效需要有一个过程,故气功疗法主要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
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气功疗法属于心身锻炼方法,是主动调控心身的生理病理过程,因此心身疾病可首选气功疗法。
目前常用气功疗法治疗老年病,效果也非常显著。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卫生环境的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寿命不断延长;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心理问题也日趋增多,老年病和心身疾病的流行给气功疗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中国目前“未富先老”的国情条件下,气功疗法以其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等特点,对提高国民素质、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此,开展全民气功健身运动防治疾病很有必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气功学,由于受到某些不利因素的干扰,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国人中的推广宣传不够,造成民众对气功疗法的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了中国传统气功学的发展。
因此,目前仅开展了健身气功的推广工作,而医疗气功却陷入轻视和放任自流的地步,使气功陷入了徒具健身而缺乏防治疾病作用的尴尬地步。
气功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是防病作用和治病作用两者兼而有之的,健身气功和医疗气功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比较模糊,难以截然分开。
在目前仅倡导健身气功,医疗气功未能有效开展的情况下,健身气功可以也应当包含医疗作用在内。
患病的修习者可以通过练习健身气功来改善疾病的症状。
气功要领对于一个想学气功的人来说,面对繁多的气功功法以及各功法对呼吸、姿势、意念的不同要求,常常不知从何入手。
或虽学练气功很长时间,但进展不大。
更有甚者,还有人走火入魔,练出偏差。
究其原因,往往是没有很好地掌握练功要领造成的。
俗话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要想学好气功,也必须掌握好相应的规矩。
这个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练功要领,其内容包括松静自然、意感相依、动静结合、上虚下实、练养结合、循序渐进等。
掌握好练功要领的必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功人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常言说:道家有三千六百道法,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
而与医、儒、道、佛、武等各家有渊源关系的气功,门派与方法之多,也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流传下来的各派功法外,近年来伴随气功热的兴起,又涌现出许多新创编的功法。
表面上看,每一功法都有各自的练功要求,可谓“法无定法”。
但从实质上看,每一功法都由呼吸、姿势、意念三要素组成,表面的不同只不过是三要素的具体要求上有所差异而已。
各种功法都必须遵循总的练功要领来进行,所谓“万法归宗”。
了解这一点,就可以透过繁杂的表面现象,抓住实质来认识气功,并以此指导练功实践。
掌握好练功要领还可以帮助学功人鉴别所学功法在创编上是否合理,有助于避免异常效应和选择正确的功法。
在近年来新创编的众多功法中,有不少功法在设计上存在问题。
按照这些不合理的功法要求练功,容易出现异常效应。
例如有的功法要求意想两脚如踩棉花,或无论病情怎样,一律要求意守鼻尖,这都违背了练功时必须做到“上虚下实”的基本要领,会使人出现头重脚轻,上实下虚的反应。
掌握好练功要领,就具备了功法鉴别能力,可以避免因功法不当引起的偏差。
除功法不当可以引起偏差外,有时功法合理,但练功人没掌握好练功要领,也可造成偏差。
这类人往往片面地或错误地理解练功要领,不能全面正确地处理好练功时心与身、松与紧、意与气、动与静、上与下、虚与实、养与练等关系,把握不好分寸火候,从而出现练功偏差。
如果开始练功时就先掌握好练功要领,按照练功要领进行锻炼,就可以处理好各种关系,避免出现练功偏差。
总之,练功要领是每一位初学气功的人都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好的气功理论内容。
理论上有了正确的认识,等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在指导具体的练功实践时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并打好牢固的基本功。
反之,学功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仅因不得要领而进展缓慢,事倍功半,而且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气功的分类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功法各异。
气功养生的方法不止为医家独有,还散在儒家、道家、释家(佛家)、武术家及民间俗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练功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群众性学练气功高潮的兴起,一些人又创编了许多新的功法。
面对众多的功法,初学气功的人往往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如果将所有功法按不同标准归纳一下就很容易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1、以动、静作标准:可以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
其中静功还可按姿势分为卧式、坐式、站式,具体功法如放松功、内养功、站桩功等等。
动功大多采用站式和行走式,如峨嵋十二桩、太极拳、五禽戏等。
也有坐着练的动功,如坐式八段锦。
特殊情况下也可躺着练动功。
动功还可按是否有规范化的动作招式节段程序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
非套路动功又可按是否完全随意分为散手功和诱发功。
2、以姿势作标准:可分为卧功——躺着练的功法;坐功——一般坐着或盘腿坐练的功法;站功——站着练的功法;行功——行走中练的功法。
3、以练功注重的手段作标准:可分为调息功、调身功、调心功。
(1)调息功:又称吐呐功,是侧重于呼吸方式锻炼的一类功法。
(2)调身功:又称形体功,是侧重于体势、体力锻炼的一类功法。
因其注重于筋骨肌肉的锻炼,而称之为外功。
通常叫做“外练筋骨皮”。
(3)调心功:也称意守功,是侧重于意念锻炼的一类功法。
因其注重于体内意念的锻炼,而称之为内功。
通常叫做“内练一口气”。
(4)按流派来源为标准:可分为医学气功、儒家气功、道教气功、佛教气功、武术气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