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广东档案乐部,分政治、经济、美术、戏剧、音乐、体育等组。
11月,设置总理室、革命博物馆、文化陈列所等。
总理室为纪念孙中山而设,是其后各部队中山室之始。
中山室模仿列宁室,使官兵在战争之余有体育娱乐和心理放松的专门场所。
娱乐室以领袖名字命名,可以让官兵在娱乐之际不忘领袖。
“寓教于乐”是形象化的思教方式。
它把教育内容融入文化形态中,使官兵在富有乐趣的文化活动中受到教育。
革命博物馆与陈列所把英雄人物的遗照、遗物及英勇事迹,固化在特定场合。
珍贵的物件、扼要的事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
官兵在出入这些场合时,可以反复地接受革命历史的熏陶。
俱乐部、总理室的文娱活动,革命博物馆、文化陈列所的物品展出,都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情理交融。
它们不是靠言语的说教,而是靠感染,使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浸染的作用得到陶冶,受到触动,收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因此,“寓教于乐”也是黄埔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正常的课程教育、精神训话的密切配合和必要补充。
结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同志”这一称谓的传开,就是思想教育和革命精神相互传递相互熏陶的结果。
以军校为集合地,众多同志汇聚一块,结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组织化的革命集体。
在1924-1925年,这一集体在反帝反封建,推翻军阀统治方面有着相近的认知。
这种同一性,很快被塑造为黄埔的集体心理。
这种心理,又像发酵的醇酒,使校园的每一寸土地都具有育人的功能。
它既作为社会环境为师生所反映,又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
受群体精神统一的支配,集体心理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无声的命令,通过传输、暗示、感染、仿效、从众、竞争等机制转化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演变为集体的传统,对师生具有连续性的心理影响。
每位学生进入黄埔之前的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几近相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这也是改组之后,在苏俄与中共的联合作用下,国民党组织凝聚力增强的重要表现。
1924-1925年的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讨伐杨刘叛乱等革命行动,如同时代的旋流,将黄埔学生融汇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集体行为特有的属性。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得一些暂时的然而又十分明确的普遍特征”。
尽管国共两党存在着局部的冲突,但此阶段的异质性被革命的同质性所压倒。
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救国救民,成为黄埔的两党官兵集体心理的核心。
黄埔师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舍生忘死的昂扬斗志,充分显示了政治教育的突出功效。
■ (作者系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专 栏透过档案史料看黄埔军校研究陈予欢档案史料的运用始于史家的学术发掘,黄埔军校初始史料源自档案馆藏。
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对于黄埔军校之认识就源于档案史料。
发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广州黄埔军校,它在过往历史的风采与轶事,通过历史档案展现和亲历者回忆,逐渐为世人所了解和认识,在现代中国军事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黄埔军校作为现代中国著名军校,以其称誉世界长存中国之军事魅力,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无尽话题。
笔者拟就档案史料发掘与运用,藉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谈些粗浅认识。
152014.03广东档案 一、文字档案与具像照片运用于黄埔军校史料研究 对于黄埔军校的了解,就史家而言最早的直面认识,无疑是历史档案的发掘与展现。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和现代传媒技术对历史研究的革命性影响之一,是具像(照片)进入史料与人物传记,作为史实的直观叙述同样对于历史学研究加注有力佐证,于是史料档案尤其是直观具像照片的发掘与运用,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实证作用。
回顾过往,从内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埔军校这个历史名词,又从老辈话语中重拾记忆,被誉为“活着的历史”的档案馆,在史家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爬梳厘清,向后世人展现了黄埔军校曾经北伐抗战的夺目风采,这个回顾与再现非同小可,过往历史的黄埔军校是什么?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就在于:它是大革命时期领导先驱与进步的同义词,是国民革命与北伐成功的摇篮,是两支先后为执政党武装力量的发源地,是那个年代的军人魂、民族魂的精神体现。
档案馆作为收集、保管,并提供档案利用的重要场所,历史学者离不开档案史料,进行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研究,更离不开原始档案的查阅和考证。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研究,作为中华民国史或中国现代军事史研究中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逐渐受到史家的认识与重视。
从历史意义上看,黄埔军校开创了国共两大先后为执政党的军事力量的历史,延续了半个多世纪,流传着许多不朽颂扬与军人风采。
黄埔军校历期学员开启的黄埔精神、黄埔话语、黄埔热点,超乎军事、政治乃至社会意义之民族精神,至今仍旧引发后世无尽的思索与追寻。
究竟是什么缘由,使之魅力无尽迥影相随?笔者在长期发掘与研究黄埔军校史料,特别注重档案馆藏初始史料之查阅运用,常见的初始史料主要见于档案馆藏的文字史料与具像照片,这些都是历史研究取得实证趋向深入的必要途径。
例如:进行黄埔军校历期学员之史料运用与研究,首先要从原始记录——档案馆藏之《同学录》的征集入手,因为《同学录》是做好黄埔军校历期学员学籍考证的最为重要的依据,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史料佐证。
由此观之,存档于各地档案馆之历史资料作为国家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实了传统史料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史料观察的视野,以馆藏档案为初始史料,也作为史家研究的取证途径之一。
而人物具像照片更成为黄埔军校人物研究的重要资料,印证了“史料革命”之到来,充足的史料叙述与人物具像照片的结合应用,正在深化人们对原始档案与阅读方式的传统认识,并促使历史研究发生变革。
随着研究手段的不断深化,从事黄埔军校史料乃至民国军事史料研究的学者,必然要游走于传统纸质文本和具像照片史料之间,既需要在传统的故纸堆中寻觅爬梳,还要在浩如烟海的具像照片资料中浏览筛查。
掩藏于文字档案当中的各种具像照片资料,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伴生物日益凸显其优势与价值,例如:在黄埔军校学员研究著述当中,尽可能多的插入每个学员的具像照片,无疑提高其观赏效果和存史价值。
在笔者撰写的黄埔军校第一至七期师生研究专著中,在文字叙述当中就吸收了部分具像照片,图文并茂直观可读,确实为文本历史资料增色不小,同时亦提高了作品的存史与应用价值,许多传主(照片)的家属后人更是从中获益匪浅,感叹史料再现的档案魅力。
二、具像照片资料重塑史学叙事模式 综观当今信息社会,各种数字出版物大量涌现,在对纸质出版物造成挤压同时,更要求历史学者重新审视历史研究的生产方式,即如何利用具像照片资料从事历史研究,建构历史叙述新模式。
虽然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纸质文本仍然是史学研究的当家史料,而利用档案馆藏资料无疑可以弥补某些纸质资料的缺憾,应是每个述史者所追求和探索的目标。
缘于黄埔军校研究课题的取证与考究,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市档案馆是笔者常去的地方。
在查阅民国档案的丰富藏卷中,笔者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文字信息及具像资料,特别是黄埔军校第一至七期同学录的发掘和印证,为黄埔军校学籍考证提供了很多帮助。
专 栏2014.03广东档案专 栏借助档案史料的不断发掘和运用,为黄埔军校研究从政治缘由转向学术探求,开辟了广阔空间和学术氛围。
特别是在此期间与黄埔军校相关联的许多军事问题、军队建设、军校教育等方方面面,骤然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方面。
黄埔军校研究的范围,由于历史与政治原因使然,既往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前六期学员,即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学员。
其中在此期间的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知名人物皆成为记述或研究对象,回顾有时未免令人伤痛与惆怅,但是过往军事历史终须有人记载与传述,追溯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与记住过去。
笔者亲历其间“黄埔热”史事记述,以及现代中国军事史人物研究的演进过程,具像照片资料运用于军事历史人物传记当中,起到了重塑史学叙事模式的功能。
在过去二十多年当中,笔者始终追寻着黄埔军校历期生的步伐与身影,回顾与记载他们行将远去的背影与故事,藉档案史料、图书信息、同学录册、职官年表、军队序列、传主亲历、家属来函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基础上,相继著述出版了《黄埔军校将帅录》和《岭南文化名片-黄埔军校》、《初露锋芒:黄埔军校第一期生研究》、《叱咤风云-黄埔二期生驰骋记》、《风云际会-黄埔军校三期生研究》、《雄关漫道-黄埔军校四期生研究》、《军中骄子-黄埔一期纵横论》、《天子门生-黄埔一期全记录》等八部书,为学界研究黄埔军校早期生提供历史学术类论著。
在著述与推进黄埔军校史及其人物研究的同时,同步进行着现代中国军事将领名人群像及其战史资料征集、研究与著述,先后出版了《保定军校将帅录》、《陆军大学将帅录》、《云南讲武堂将帅录》、《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以及《东北讲武堂将帅录》,形成了连贯选题六部书的“现代中国著名军校将帅人物传记书系”,仅就收录信息资料以及人物传记历史照片而言,几乎集中和囊括了近现代中国所有最为著名的军事将领及其人物具像,称得上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军事人物传记资料照片库,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档案馆藏史料之发掘应用。
三、档案史料的发掘,继续推进深化黄埔军校研究 历史学术之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追溯与复归原始,沉淀于档案馆藏的史料很可能就是当年史实之再现。
换个角度,随着黄埔军校研究的深化拓宽,中共党史作为独立学科,也要在研究中寻求广阔的历史背景支持,所以无论从历史本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需要,黄埔军校研究也应当向更为宽广的历史视觉中延伸和拓展,黄埔军校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兴盛、变故、迁移的历史过程。
在文化认同与传承方面,海峡两岸始终认定黄埔军校是同属一个中国的现代诠释,“黄埔精神”与“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树立于中华民族现代军事历史之永久丰碑,镌刻于国共两党过往军事史册当中。
因此,各地档案馆藏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至二十三期史料,存档于各地档案馆藏的各时期的黄埔军校分校史料,将会逐步纳入研究者的搜寻、征集范围。
通过发掘与运用档案馆藏史料,还起到了述史记实、启迪教育之重要功能。
真实的史料可以告诫后人——面对外来侵略时,黄埔军校师生曾是中华民族和国家意义的武装力量及军事栋梁,他们曾为中华民族而“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曾是中华民族与国家军事成长历程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者!要认清他们曾在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其军事、政治、外交、社会诸多方面留存各自不同的轨迹与风采。
透过档案史料知史懂史述史记史,还可告诫后人:忘记自己民族与国家的过往历史,等于“数典忘祖”!其后果及罪责“罄竹难书”!世界上任何民族与国家的军事历史都有一个功德荣辱褒贬扬弃的过程。
记住历史是为了放眼未来善待明天! 笔者有幸率先查阅并发掘黄埔军校档案史料,充当这段中华民族军事成长史迹及其将领传记照片的图书记录人,并形成一家之言于学界与读者群,实乃吾辈此生梦寐以求莫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