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阜阳

阜阳

阜阳县阜阳市市区概况阜阳市颍州区概况东魏置,治长社,在今河南长葛县西一里,后移治颍阴,改曰郑州,即今河南许昌市治,北周又改为许州。

唐置,改曰汝阴郡,寻复故,宋初曰颍州,升为顺昌府,金得为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市治,元省汝阴入州,清升为颍州府,民国废。

颍州是一座古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周时期即为胡子国国都;战国时期为楚邑;秦汉以来,为历代郡、县、州、府所在地。

宋代进入鼎胜时期,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多年,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四人同与杭州西湖齐名的颍州西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留有“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等赞美颍州西湖的千古佳句。

区内有阜阳市唯一的省级风景区颍州西湖和文峰塔、奎星楼、刘公祠、白蟹泉等八处风景名胜。

颍州有发展潜力全区有耕地3万公顷,是重要的商品粮、三元杂交猪和优质黄牛生产基地;工业已初步形成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印刷业6大门类,50多个主要产品;商业网点星罗棋布,拥有瑶海家俱城、家电城、龙腾装饰材料总汇、阜阳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汇鑫大市场、康恩汽配大市场、双龙桥装饰城、古商城、温州商贸街等一大批专业市场;交通方便快捷,以京九铁路为主干辅之商(丘)阜、漯(河)阜、徐(州)阜、阜淮(南)等铁路构成“大…字型铁路骨架,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105国道和3 12省道穿境而过,阜阳至省城合肥的高速公路正在筹建;内河航运经淮入江;拥有阜阳市唯一一个4C级民航机场,形成了集公路、铁路、水运、航运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阜阳市主要供电、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处理单位位于区内;通信事业实现了邮电通讯和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移动通讯网覆盖全区的目标;人行阜阳分行和四家商业银行分行及阜阳海关、商检局均位于区内;区内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共有阜阳师范学院等3所本科院校,阜阳三中、红旗中学等41所普通中学,阜阳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等6所职业中学,阜阳商校等14所中等专业学校,北城小学等176所小学,阜阳市人民医院等35个医疗机构。

颍州有美好的前景自建区以来,颍州充分发挥优越的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紧紧抓住阜阳市城市向南扩张和建立皖西北中心城市的机遇,按照“优化一产、强化二产、繁荣三产”的总体思路,大力实话“改革强区、调整富区、开放活区、科技兴区、依法治区、文明立区“六大战略,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力求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促进大开放,以大开放迎来大发展。

历史人物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二月,欧阳修调任颍州太守,简政、轻刑、倡学、兴农,督率民工堵塞白龙沟,使颍州西湖可蓄水灌田;创建了西湖书院,是颍州第一所书院,知颍翌年,春荒严重,他上奏朝廷,免除颍州征役。

是年7月,•欧阳修调离颍州,但其家仍留在此。

离开颍州21年,写“思颍诗”30余首,寄托他对颍州的怀念深情。

他在《思颍诗•序》中盛赞颍州“民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

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辞官归居颍州西湖之畔,自称“六一居士”,著《六一诗话》。

他从此再没离开颍州,直至65岁病逝。

欧阳修生前知颍和居颍期间,常邀集文人学士赋诗论文,留下了许多佳作,促进了颍州文化发展。

《欧阳修传》载于《宋史》。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22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是年冬,大雪铺地,百姓饥馑,苏轼奏请获准,发义粮数千石,并平价出售院炭和酒务柴救济灾民。

当时,开封府诸县多水患,官吏不究本末,掘陂泽沟,导水入惠民河,造成陈州水灾。

于是,又有官员奏议掘黄堆,开八丈沟,导患水通过颍河入淮。

苏轼派人实地勘察后,写奏折阻开八丈沟,指出:新沟地势低于淮河入淮,若掘黄淮,开八丈沟,则不仅不能减轻陈州水患,反会使淮水倒流,颍州亦将难保。

由于苏轼据理力争,开沟之议方停。

苏轼知颍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大修水利,浚清陂塘,开清沟,疏清沙,为百姓办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

他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当时颍州灾荒,有百姓去淮南路籴稻,行至固始县朱皋镇被扣。

苏轼多次行文,要求放还被扣稻种,均遭拒绝。

于是他上奏朝廷,终于要回了全部稻种。

苏轼非常喜爱颍州西湖风光,,常游赏其中,饮宴会友,赋诗著文,有时连处理公务亦在湖上,在西湖留下了不少佳作和胜迹。

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颍州调知杨州,以后又调赴杭州,他一直对颍州印象美好。

在杭州曾把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作比,以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时年66岁,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

其传载于《宋史》。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人,北宋大臣,著名词人。

殊7岁能文,人称“神童”。

•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兼枢密使。

平生好贤、重才,遭朝中一些权臣忌恨。

受谗贬官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

在颍州游西湖,宴嘉宾,填词阕,曾作《喜迁莺》,内中云:“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反映了他降职颍州的心情。

晏殊知颍州时间不长,即调去陈州等地。

他在颍州留下不少佳词。

多系会友宴游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工于造语,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

晏殊和其后的欧阳修、苏轼相继知颍州,对开创北宋颍州文风昌盛的局面有一定贡献。

《宋史》有传。

刘琦(1098-1162年),字信叔,南宋抗金名将,•甘肃静宁人。

绍兴十年(1140年),刘琦出任东京副留守,率兵3万前往赴任,行到顺昌(今阜阳市),•遇金兀术率金兵南侵,遂决计留守顺昌,他排除一些下属南退的主张,为表示守城抗金的决心,下令凿沉船只,将夫人安置寺中,寺门前堆满柴草,准备打败了就焚家全节。

在他的鼓舞下,顺昌军民坚定斗志,誓死与金军决战。

刘琦所部在群众支持下,首战挫敌前锋,继而夜袭敌营,随后与金兀术10万精锐血战顺昌城下,破敌铁浮屠、拐子马队,大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

这是南宋对金的第一次大胜。

后人曰:“军非歼颍水,马已蹴关山”。

颍民为纪念此次抗金胜利,立刘琦庙以祭之。

“寺门之薪”亦传为佳话。

刘琦传见《宋史》。

刘福通(?-363年)元末红巾军首领,颍州(•今安徽界首市人,一说在阜阳县)人。

•原为颍州白莲教首领。

曾与韩山童等聚众,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推韩山童为明王。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山童被捕牺牲,他与杜遵道、罗文素、盛文郁等在颍州举行起义。

接着攻占朱皋、罗山、上蔡、真阳、汝宁、息州、光州,众至十余万。

至正十五年二月迎韩山童子韩林儿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市),尊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风。

他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自与罗文素为平章、弟刘六知枢密院事。

不久自任丞相,加太保。

次年派李武、崔德攻陕西、又派毛贵攻山东。

龙风三年(公元1357年)夏分遣关先生、白毛信、毛贵等三路北伐,深入西北、东北地区。

亲率一军攻克大名、曹、卫辉等地。

次年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定为国都。

因力量分散,被地主武装击败。

龙风五年秋汴梁失守,他拥韩林儿退居安丰(今安徽寿县)。

龙风九年二月,张士诚派吕珍攻安丰,三日,他失败牺牲。

一说朱元璋来解安丰围,他和韩林儿被朱元璋挟持到滁州,十二年俱被溺死于瓜洲江中。

事附《明史•韩林儿传》。

周传业(1907-1929),字励久,周传鼎的胞弟。

•民国9年(1920年)赴南京大学附中学习。

民国12年(1923年)同兄周传鼎一起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2年(1923年),入上海大学,同兄周传鼎一起参加“五卅”运动。

民国15年(1926年)他同在上海的3位阜阳籍同学组成“四维社”创办《阜阳青年》(半月刊)。

他用“寒沙”笔名发表的《五•四运动后国民应有之觉悟》,提出了“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中产阶段是革命的同盟军”的卓识灼见。

••民国15•年(1926年),他在纪念“五卅”运动一周年时因散发传单被捕,后经营救出狱。

民国16年(1927年),他回阜阳后,同兄周传鼎一起被选为中共阜阳县委委员。

翌年,参与领导了“四•九”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去太和,因书信失密,与周传鼎同时被捕,在安庆饮马塘看守所,打伤2名狱警,与兄周传鼎同时被杀害,就义时仅22岁。

周传鼎(1905年-1929),字延祚,阜阳城人。

•民国4年(1915)年,入安徽省立第三师范附属小学读书,民国9年(1920年)入南京中英中学读书,民国12年(1923)•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南京创办《新阜阳》杂志。

民国13年(1924年),入大厦大学学习,参加了“五卅”运动。

回阜阳后,同张子珍等筹建中共阜阳小组,开办“淮颍书局”,宣传马克思主义。

民国16年(1927年),被选为中共阜阳县委委员,担任国共合作时期的临时县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

民国17年(1928年),参与领导了“四•九”起义。

“四•九”起义失败后,他抖擞精神,重建了中共阜阳城关临时区委,举办青年读书会。

民国18年(1929年),他给友人的书信被国民党当局发觉,被捕,解送安庆饮马塘看守所。

在狱中,他同弟弟周传业(另有传)打伤2•名狱警,安徽省主席陈词元恼羞成怒,给加上“暴动劫狱”罪名,于10月19日将他同弟弟一起枪杀在安庆北门外,时年24岁。

乔锦卿(1897-1928年),字世荣,阜阳城人。

•小学毕业后,帮助父亲开药店,乔锦卿采购药材常赴外地,在南京结识了宋日昌等共产党员,并于民国5年(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革命运动。

1927年,乔锦卿在南京被捕,关入国民党南京市“清党委员会”所设的监狱,不久因无证据被释放。

同年10年,他受党组织派遣回阜阳,12月与国民党十九军教导团的中共党组织建立了联系。

1928年2月,中共阜阳临时县委建立,乔任县委副书记,全力准备发动起义。

根据中共皖北特委计划,乔深入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息斗争,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民赤卫队。

起义前,乔又把国民党驻军在阜阳城的布防情况绘成地图,送给起义总指挥魏野畴,并在城里组织职工店员,接应起义。

阜阳“四•九”起义失败后,乔按党组织给他的“不许露出来”的指示,留在城里开展秘密工作。

由于叛徒出卖,乔被捕入狱。

4月23日,阜阳国民党当局对乔进行审讯,•施以酷刑,兼以利诱,乔始终不动摇,次日晨,乔锦卿从容就义于阜阳城,时年31岁。

张子珍(1905-1927),别名张哲民,阜阳城人,•幼年读私垫。

民国10年(1921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参加中国共产党。

民国14年(1925年)回阜阳开办“淮颍书局”,参与组建了中共阜阳小组,并担任小组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