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与方法
A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3、六定位意识
——贯穿审题干、辨选项的全过程 时间定位 概念定位 教材定位 理论定位 关键词定位 吻合度定位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六定位选项 例1】 (2012年大纲全国卷) 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 队的无线电 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 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A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三辨选项 例2】 (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22题) 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注:“+”为 顺差,“-”为逆差)
年代 与日本 的贸易 与西欧 国家的贸 易 年 1950 年 1960 年 1970 年 1973 +2.0 15.9 19.4
+2.4
+2.0 7 +10.
D
【三辨选项 例4】 (2012年大纲全国卷)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 特点。不赞成 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 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 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 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卷分数 40 40 40 38 36 40 38 36 36 36 34 30 38 36 34 30 38 38 36 36 36 34 32 34 34 34
2卷分数 24 23 21 23 25 20 22 24 23 23 25 29 20 21 23 27 18 18 20 20 20 22 24 21 21 21
在高考历史中,选择题的分值比重占到全卷总分近半 (48分)。从选择题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来看,选 择题解答的准确性,决定了整份试卷的总成绩,选择题的 位置一般处在试卷的前半部分,选择题解答是否顺利且时 间耗费多寡,直接影响了考生解答后续题目情绪与考试总 体时间分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题的成败直接关系 历史考试的成败。 可见,提高选择题的解答技巧对提高整个试卷的考试成 绩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考历史来讲,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除了平时多练以外,还必须分析、把握其题型的特点, 研究其内在规律,做到胸有成竹。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 技巧与方法
枝江三中 易礼松
姓名 陈 扬 任铁松 闫志强 魏 宇 何俊杰 谢伟伦 滕一进 范 洁 阮 君 喻 静 陈俊杰 陈梦琪 王丹丹 李宗意 万 宇 马文杰 刘 争 包美美 吕 杰 陆 玉 丁梦媛 邵振荣 杨雪宇 廖杨洁 李晓燕 郑 杨
学科分数 64 63 61 61 61 60 60 60 59 59 59 59 58 57 57 57 56 56 56 56 56 56 56 55 55 55
(2)宏观上:熟知教材的三级或四级结构 (章、节、目、点)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 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5、必然性和偶然性。 6、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7、阶级的观点。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及个人(英雄人物)的作用。 9、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0、辩证(一分为二、片面和全面)的观点。 11、矛盾的观点。 12、发展的观点。
1.常见类型: 概念类 比较类 组合类 否定类 排序类 因果类
推理类
„„
最佳类
素养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常用技术
2、备选项常用的干扰方式 张冠李戴 添枝加叶 偷梁换柱
因果倒置
答非所问
主次颠倒
……
以偏概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素养类 例1】 (2012年福建卷)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 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 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简 D.石碑
12.6
23.1 32.2
11
17.8 21.3
0
1.1 3.2
61.3
46.3 40.1
11.9
11.5 2.9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A
表述型 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容易设计且出 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 中提供的选项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此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识能力。按照题干 的表述类型主要有两种。 (1)表现型 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 了”; (2)评价型 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 说明了;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二)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选 择 题 的 构 成 题干部分
备选项部分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1. 三审题干 ——明确题目要求
一审:限制词——明确考查的范围(时间限
制、地点(或国别)、领域(包括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思想等)、人物限制等) 二审:中心词——明确考查的内容与主旨 三审:求答词——明确考查的意图
【表述型 例1】(2012年浙江卷)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 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 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 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C
【表述型 例2】(2012年福建卷)15世 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 (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 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 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 地 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 B.人文精神得到传承 C.宗教改革思想开始转播 D.启蒙思想影响巨大
C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 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 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B
(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 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 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 干预措施是
B
【组合型 例1】 (2012年浙江卷)康熙 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 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 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 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A.①②③ C.②③④
B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B. ①③④ D.①②④
【组合型 例2】 (2012年四川卷)王安石 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 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 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 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三审题干
例1】(2013全国卷)
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 联合起来。这一提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 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 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 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 社会制度相同 C. 发展水平相似 D. 历史上关系紧密
2. 三辨备选项——确定最后答案
一辨:是否符合历史史实;观点是否正确
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与材料无关或
与材料主旨相左的排除)
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比较选择与材料联系紧密与材料主旨最相
符的答案)
技巧方法,锦上添花
【三辨选项 例1】 (2012年全国卷)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 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 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不符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史实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C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素养类 例2】 (2012年大纲全国卷)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 “刀笔吏”,这一称 谓起因于秦汉时 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A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图表类 例1】
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映
C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D
(四)高考题中关键字词的相关解读
决定、已经、开始、最终、完全、主要、 根源、一定、根本、主观、客观、直接
(2012新课标全国卷)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 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 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 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 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五)高考题中的逆向设题趋势 (2013新课标全国卷)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 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 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 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 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