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想象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难点: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直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例5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
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
(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
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
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
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
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 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
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
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
(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
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
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
(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
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
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
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
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
P41做一做,练习八第4题。
课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因此,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1、利用知识迁移引入,同时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回忆角的概念和如何去量角等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接着出示生活中常见的钟面,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度数,量出度数后提问:你能根据这些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吗?学生产生疑问,接着我说:学了这节课的知识,大家就能对角进行分类了。
这样顺理成章的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引入新课,体现知识源于生活。
2、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直角,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有了很深的印象,因此在学习直角时,我直接让学生利用长方形纸折出直角,然后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让学生更准确的知道直角是多少度。
在学习锐角和钝角时,我都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去感受它们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而对于平角和周角的学习,也是通过学生动手用活动角旋转而感受它们的形状,并通过用量角器量
而得出度数。
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了各种角的形成过程,而且对度数的取值范围以及准确的度数也有了很深的印象。
3、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足够的学习空间。
(1)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长方形、活动角等。
利用学具的直观性特点,组织学生折一折、转一转,在直观操作中体会各种角的形成。
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课件,使学生一目了然。
(2)促使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体会探索成功的喜悦,并在教师的恰当引导下把探索过程引向深入。
不足分析
1、对于教材的挖掘不够深
对于教学平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一知识时,我只是简单的让学生通过旋转活动角感受了平角和周角的形状,推导出它们的度数,而没有更进一步的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加深对这两种角的认识,课后我认真的反思后认为还是自己对教材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注重了表面。
2、重点知识没有讲透彻
在讲课过程中以及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各种角以及度数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并没有掌握的很透彻,因此我反思得出还是自己在讲授新知识时没有很好的把重点内容讲的很到位,因此导致学生没有真正的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明白直线和平角的区别,周角和射线的区别,可能由于设计教学时只是简单的考虑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就可以区别,而没有更深入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因此部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