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学要求:1. 了解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常识,掌握传记的常识;积累重点字词。
2.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3. 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4.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5.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精神世界,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6.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1.培养学生自读课文的能力和勾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裁剪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4.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5.学习名人良好的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内容提示:这一单元以名人为写作对象,前三篇写的是邓稼先、闻一多、鲁迅,第四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我国古代名人。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语言平实、感情丰富。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和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在平凡琐事中展现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气质。
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作者萧红对鲁迅先生崇敬、亲昵、感念的情感。
《孙权劝学》围绕“学”来写,分为“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三个部分。
通过叙述孙权劝学后吕蒙学有所成的故事,表明读书大有好处的道理,阐明了持之以恒、热爱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进行揣摩、感悟和积累。
2.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学习透过细节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
4.学习严谨巧妙的布局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5.体悟名人的心路历程,走进名人的心灵,陶冶情操。
本单元的这些课文在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文内涵方面都值得揣摩学习,名人的良好习惯和治学方法以及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去把握课文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并能有自己的理解、感悟和评价。
《邓稼先》这篇课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
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
建议结合“积累拓展”五、单元导读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有关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己对文本背景有所了解。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都非常清晰,适合作速读训练。
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
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片段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地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
《孙权劝学》的教学可以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
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还可以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以更好地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第1课邓稼先 2课时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课时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课时第4课孙权劝学 2课时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2课时(一)教学内容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
光未然的《黄河颂》歌颂祖国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一堂小孩眼中的法语课的情形,以小见大,有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理形象,鼓舞人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沦亡国土强烈的思念之情;《木兰诗》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1.联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选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和学生互学,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1.《黄河颂》:要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最后一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小说的要素;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土地的誓言》: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5.《木兰诗》: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其次还有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6.综合性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第三单元,这是个介绍名人的单元,共五篇课文,其中四篇是现代文,写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和福楼拜等四位大家。
第五篇是文言文《孙权劝学》。
前四篇现代文篇幅都较长,内容又没有小说一样生动引人的情节,七年级孩子毕竟年龄又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一单元学好,我的考虑如下:(一)教学目标学习四篇现代文,按照单元教学目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我认为除了达到“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以外,当然还要让学生把各篇课文的精华学到手。
课文精华也许与教学目标一致,也许与教学目标不一致。
对后者,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
我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单元目标的具体理解是:“理清作者的思路,”即认知目标:学习人物传记不同的写法:通过选择片断,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和以人物发展成长为线索,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即人文目标:中外名人传记,学习名人身上体现的精神,选择自己学习的名人偶像。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课文的选择就像数学上的例题,每个例题承载的知识点都各有侧重,目标落实到实际的课文操作中要突破的重点就是:1.《邓稼先》:通过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体会他热爱祖国、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格的写法。
掌握本文的词语。
本文有六个部分,篇幅较长,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
有些部分可以只作一般了解,有些部分可以指导学生重点掌握。
例如第五部分,在语言和内容上,都值得重点探究。
本文语言平实,人物关系单纯,时间转移、地点转移都非常清晰,适合合作速读训练,速读后再结合默读和朗读,以进一步把握课文。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
学习本文围绕人物一点展开深化、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本文语言句式。
这是一篇写的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针对本文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可采用教师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裁剪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的语言能力。
3.《音乐巨人贝多芬》: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本文“以宾衬主”、以事件为线索、刻画人物外貌突出人物的写人手法。
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群体人物)的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课文改为课本剧,在表演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5.《孙权劝学》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人物性格。
另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比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6.我也追星综合活动:从个人实际出发,寻找恰当合作对象,确定小组活动方案,充分展示个性特长,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四、怎样使学生高效、愉悦的学习这个名人传记单元呢?文章内容没有小说一样生动引人的情节,七年级孩子毕竟年龄又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一单元学好,顺利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的考虑如下: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读名人传记,可长人生智慧。
名人传记是对名人的生平事迹、精神品质等进行介绍和叙述的文学作品,它的表达方式是以记叙为主。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读传记是很支持的,他曾指出:“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
”我国现在有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传记文学课。
把传记文学编入教学中,不仅可以用名人的精神品质去激励读者,还能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影响很大。
但现今很多学生对读传记却没有多大的热情,甚至可以说是反感。
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查找并思考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由于传记作品篇幅一般都较长,通常都是以学生的自读为主,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变得异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