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一、选择题1.(2013山东济宁月考)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2013广东湛江月考)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
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A.1776年以前 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 D.1967年~2008年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2014河北保定周练)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
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 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2013河南开封期末测试)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
蓝皮书表示,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达到了51.27%;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
结合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表,回答8~10题。
8.有关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1978年处于初期阶段 B.1989年处于中期阶段C.2001年处于后期阶段 D.2011年处于逆城市化阶段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A解析:城市化水平低于30%为初期阶段,高于70%为后期阶段,从表中可以看出1978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17.9%,应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9.通过上面数据,可以判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的数量()A.一直在增加B.一直在减小 C.先增加后减小D.先减少后增加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点。
答案:C解析:城市人口除以城市人口比重即为总人口数量,总人口数量减去城市人口数量即为农村人口数量,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进行计算可知我国农村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10.我国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直接原因是()A.城乡人口的出生率不同 B.城乡人口的死亡率不同(2013浙江杭州月考)《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达到51.27%。
结合下表回答13~14题。
表1:我国某省(市、区)城乡人口统计表13.近30年来,我国快速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播种面积的减少B.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C.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 D.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吸引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原因。
答案:C解析:我国城市化快速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4.表格数据所代表的省(市、区)最可能是()A.上海市 B.江苏省 C.内蒙古自治区 D.四川省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
答案:B解析:从总人口上首先排除上海市,从城市化水平达60%多可直接排除内蒙古,再结合城市化速度排除四川省,选项中江苏省最符合。
(2013浙江嘉兴二模)读“某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统计图”,回答15~17题。
15.有关该地图示时期城市人口与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1978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 B.1990年之后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C.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超50% D.2000年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考查目的:考查区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D解析:从图中看出1980年乡村人口比重最低,A错。
该区域的城市人口一直增加,说明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错、D对。
2000年城镇人口小于乡村人口,因此C错。
16.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不透水面积增加,使蒸发量下降 B.地表植被减少,使下渗量增加C.城市热岛效应,使降水量减少 D.建筑物增加,使地表径流量减少考查目的:考查下垫面性质对水循环的影响。
答案:A解析:城市建筑密集,道路大多被混凝土覆盖,植被减少,导致雨水的下渗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而热岛效应会加强城市中心空气的上升,增加了降水。
17.针对该地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①大规模兴建新城和卫星城②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③大力发展重化工业④加强城市绿化建设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地理统计图表的判读能力。
答案:C解析:①措施会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③措施会加剧城市的污染,因此选C。
18.(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统考)下图所示做法有利于减少城市内涝的是()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答案:D解析:打通硬化道路、停车地面与绿地之间的通道,大雨时地表径流能顺利进入绿地,被土壤吸收,因而不会形成地面积水。
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有利地表水下渗,减少内涝;设计露天排洪沟,利于迅速排水及地表水下渗;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的下渗。
(2013安徽合肥模拟)某城市棚户区改造前(如图甲),雨季内涝严重;改造后(如图乙),容积率和绿地率都发生很大变化,成为当地颇有品质的小区。
容积率是规划建设用地上的建筑物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绿地率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据此回答19~20题。
19.此地改造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此推断改造后容积率与绿地率的变化是()A.容积率下降,绿地率上升 B.容积率下降,绿地率下降C.容积率上升,绿地率下降 D.容积率上升,绿地率上升考查目的:考查棚户区改造后的变化。
答案:D解析:据图甲可知,改造前以平房为主,且绿化面积小;改造后,以高层楼房为主,容积率提高;据图乙可知,改造后绿化率上升。
20.改造后的积极意义是()A.气温日变化增大B.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C.居民人均用电量增大 D.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考查目的:考查棚户区改造的意义。
答案:D解析:由于绿地面积的扩大,气温日变化及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都会减小;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电梯的使用,人均用电量增加,不是积极意义;随着棚户区的改造,人们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二、综合题21.(2013浙江衢州期中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M 市,成为该城市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材料二:M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材料三:M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表。
M 市热岛效应示意M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表(1)大批农民离开家乡来到M 市,其主要原因是。
(2)在M 市的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岛环流,近地面风是从流向,原因是。
(3)材料三反映了M 市的过程。
随着M 市的不断发展,可能出现的城市问题有。
解决的措施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的拉力、热岛效应及城市化问题。
解析:影响城市化进程的拉力因素主要有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高、交通便利、文化设施齐全。
城市热力环流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市区,主要是市区温度高,气压低。
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治安混乱等问题,需要从改善环境、交通居住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等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1)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和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城乡经济差异大。
(2)郊区市区市区比郊区温度高(或市区和郊区之间存在温度差异)(3)城市化问题:出现环境(或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音、光、放射性)污染;绿地面积减少;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治安状况较差。
措施:综合治理城市环境;加强绿化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条件;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22.(2013上海闸北区期末测试)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过程,城市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城市问题。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材料二:表2为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状况。
(1)简述1996年—2004年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分析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2)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对策。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特点、问题及对策。
解析:(1)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要分时间段并进行对比分析;城市化特点要从城市人口比重和速度进行分析。
(2)该城市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结合表格中不同用地类型的比重和变化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答案:(1)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量增加;1998—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减缓;2001—2004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的增加。
非农业人口从27%上到升了35%,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土地用地结构不尽合理,未利用土地比例较高,闲置土地较多。
切实保护耕地,减少不合理占用耕地;对闲置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如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旅游功能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