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卷

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卷

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历史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卷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1.商周之际,人们普遍认为,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是身负天命不可替代的。

纣王自恃“天命在身”而肆意为虐。

自从武王伐纣代商而兴之后,周人试图转变这种固有的政治意识,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制造“天命在德”的政治舆论。

这一变化旨在()A. 强化君主专制B. 塑造政治认同C. 否定“君权神授”D. 宣扬道德教化2.下面是关于汉魏统治阶层社会成分的统计表。

据此表可知,3世纪上半期()大族小姓平民合计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汉(196-219年) 38 29.0 19 14.5 74 56.5 131曹魏(220-239年) 60 38.7 38 24.5 57 36.8 155曹魏(240-264年) 74 47.1 59 37.6 24 15.3 157(资料来源于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A. 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 B. 汉代选官制度得以延续C. 豪强地主垄断人才选拔D.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减弱3.城隍是道教神话中的城市守护神。

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较盛行,《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宣州司户”条引《纪闻》称,唐代“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

甚至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

由此可知,唐代()A. 城市经济日益发达B. 地方官员全都迷信鬼神C. 道教成为主流思想D. 儒学地位受到严重冲击4.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

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

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 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 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 内阁决策受到削弱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5.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初十的日记中写道:“英吉利豕突定海,沿海游弋。

圣恩宽大,不欲遽彰天讨。

命大学士琦善往广东查办,乃逆夷性同犬羊,贪求无厌。

”这说明()A. 英吉利人自大骄横B. 曾国藩尚存“天朝上国”思想C. 英吉利人十分贪婪D. 曾国藩对英吉利十分了解6.1913年,熊希龄在组成“第一流人才内阁”时宣布:“官营事业惟择其性质最宜者乃行开办,其他皆委诸民,不垄断以与争利,但尽其指导奖劝之责而已。

”这一举措()A. 有助于民间资本的发展B. 打破了官僚资本的垄断C. 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D. 确保了政府的经济收入7.下图是我国国家邮政局1998年发行的一枚邮票,以纪念为新中国诞生奠定基础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的主要影响是()A. 揭开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B. 人民解放军从此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C.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D. 有助于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推进民主进程8.历史上,东南地区是霍乱、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的多发地区。

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

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 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D. 西部大开发初见成效9.外邦人在自己的墓志铭上面从来不自称为“某城的外邦人”,也不使用“某人居于某城某德莫”的字眼,而只写“某,系某之子,某城人”,只是标明自己原来系何地(即拥有公民权的城邦)人而已。

这说明,在古雅典()A. 外邦人都无公民权B. 外邦人没有归属感C. 保护所有公民利益D. 强调城邦利益至上10.从当时的形势看,新的人民革命正在酝酿。

而英国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阻碍,一旦出现新的人民革命,虽然可以解决詹姆士二世统治的问题,但将会导致新的社会冲突和动荡,危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材料意在说明()A. 宫廷政变方式的明智性B. “光荣革命”改变了国王权力来源C. “光荣革命”具有不彻底性D. 代议制民主体现了人民的利益11.下表反映了以棉纺织业为先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棉纺绽总量(单位:千枚)表中现象表明1834年 1852年 1861年 1867年年份国家英国10 000 18 000 31000 34 000美国1400 5500 11500 8000法国2500 4500 5500 6800德国626 900 2235 2000瑞士580 900 1350 1000A. 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B. 英国棉纺工业呈持续发展状态C. 各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D. 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12.观察下面名为《岌岌可危的美元》的漫画。

据此可知,漫画反映出()A. 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对较为稳定B. 美元已失去世界货币霸主地位C. 世界货币体系出现多元化趋势D. 美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受益者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6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时期蒙学教育发展较快,这时期编写了众多蒙学教材,主要有:识字类教材,如《急就篇》、《千字文》等;思想类教材,如《太公家教》、《新集文词九经抄》等;历史类如《蒙求》、《咏史诗》等;工具类如《杂抄》、《俗务要名林》等;另外还有专门为应付科举考试而编写的教材,如《兔园册》、《文场秀句》等。

这些教材,篇幅短小,句子较短、语言简练,采用韵语的形式表达,音韵流畅,铿锵悦耳。

它将识字教学、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识字教学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中培养品德习惯,教学生如何做人。

——摘编自陈玉英《唐代蒙学教育研究》材料二: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与成人没有差别。

新生的婴儿是带着原罪来到世间的,为拯救灵魂,儿童从幼年起就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教育。

儿童在家里任何事情上都必须绝对服从父母,否则即受惩罚,甚至当大人们外出的时候,儿童在家里也必须安安静静地坐着。

到了近代,儿童逐渐被发现,夸美纽斯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比作比金银珍宝还要珍贵的“无价之宝”,他相信人生来就具有知识、德行、虔信的种子,应通过教授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年代学、历史学、家务政治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音乐、语言等学科以使他们全面发展。

到卢梭时期,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他强调对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儿童自然本性, 反对成人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其教育学著作《爱弥儿》为科学研究儿童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周红安《中西儿童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在教育维度中的比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蒙学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世纪相比近代欧洲儿童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有两大历史主题,即独立和富强。

这个历史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国弱民贫到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过程。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革命史观,所谓现代化史观,都不是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

指导历史研究的正确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按照唯物史观考察近代中国历史,应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贯穿近代中国历史的真正主线。

尽管现代化进程在近代中国缓慢地进行,却从来没有居于主导地位;在近代中国,革命和改革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调。

因此,现代化史观把现代化进程作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妥当的。

按照唯物史观,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成为主流,是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在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经济全面恢复并有所发展之后,现代化进程实际进入中国社会生活领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教材(“马工程”系列)编写的有关问题与思考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

(要求:观点明晰,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28年底随着张学良的“改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中国政局趋于相对稳定。

为巩固政权,富国强兵,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发展铁路的政策和措施。

在新路建设方面,为了筹划和管理全国铁路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 颁布中国第一部铁道大法——《铁道法》,规定“凡关系全国交通之铁道以中央政府经营为原则;其关系地方交通之铁道,地方政府得依公营铁道条例经营之”。

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下,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个以南京为中心,以西南和东南为规划重点的庞大而又系统的的铁路规划。

在旧路整理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从铁路财政、铁路经营、铁路业务、铁路教育、铁路技术等方面进行积极整理。

在铁路经营方面,注重对铁路沿线资源、物产的调查与统计,举办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创设国货贩卖所,对农工商产品实行优惠价运输,发展铁路旅游,充分发挥铁路的经济功能。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在全国范围内共修了九条铁路(主要有:杭江铁路、浙赣铁路、陇海铁路、江南铁路、京赣铁路、淮南铁路、沪杭甬铁路), 总长度达3793公里(东北三省境内日本修筑的1600公里未计在内) 。

——李长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铁路政策研究(1927—193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铁路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铁路政策改革的意义。

1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徽(约225—约295),魏晋时期著名平民数学家,代表作《九章算术注》、《海岛算经》。

刘徽创造了“割圆术”这一重要方法,在推理圆面积的过程中,创立了著名的“化曲为直”的极限学说;在体积计算上提出了“出入相补”的数学理论。

刘徽还对整勾股数进行了描述,在论证勾股定理的同时,对勾股数进行了公式证明。

另外,刘徽还求证了开方的计算方法,并最早提出了“方程”的正确定义,阐述了方程组的解题方法。

与此同时,刘徽还阐述了分数的定义,并引入正负分数的概念,给出了无理数的相关定义。

刘徽还将圆的周长与面积进行了代数运算,最终得到3.14 的圆周率,这也是后人所说的“徽率”。

因其在算术,几何,代数等方面都有杰出贡献,被世人誉为“中国数学史上的牛顿”。

——李秋莎《刘徽《九章算术注》中的数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徽的数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徽能够取得伟大数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君主受上天的旨意统率万民”“将天命与君主的道德牵系在一起”并结合商周政治制度来看,周朝改变政治意识以获取百姓的认同、支持。

B正确;君主专制出现于秦朝,A排除;“君权神授”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C排除;道德教化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提出的,D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