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医学影像·脾脏疾病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脾错构瘤(splenic hamartoma)
又称脾结节增生,脾腺瘤、纤维瘤等,少见良性 肿瘤,多种正常组织异常混合形成。 女性多于男性。 临床表现 小------无症状 大------疼痛、左上腹包块 同时有脾功能亢进,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像学表现
平片:脾大,有时可见星芒状钙化。 胃肠造影;受压移位改变。 血管造影;属富血供肿瘤。 CT:比脾实质密度稍低的占位,边缘锐利清楚,可有钙化,囊变。 增强显示不规则、不均匀的增强效果。
脾自发性破裂
.
脾梗死(Splenic infarction)
常见疾病常为 二尖瓣疾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 动脉炎 脾动脉瘤 动脉硬化等疾病 当有门静脉高压等导致的脾肿大时,更易出现脾 梗死
.
病理学 贫血性梗死.在脾淤血时,贫血性梗死病灶周围有出血带 梗死的病灶常为多发 表现为尖端朝向脾门的楔状分布 有时脾梗死还可伴发脾内出血
.
影像学表现
平片 可见偏大,或偶见钙化 胃肠造影 胃、结肠受压移位 CT 境界清晰的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CT接近0
合并出血感染时,密度可出现不均改变 囊壁有时可见条形钙化 增强时,无强化
血管造影 受压、拉长、包绕、不扩张,充盈缺损
.
MRI T1 为单发或多发低信号病灶,信号均匀,轮廓 清晰 T2 明显高信号,看不出囊壁
.
MRI
T1 低或低等混合信号,由于病变内含脂肪(对 定性帮助较大)或出血,T1内可出现高信号,需 做脂肪抑制序列以区别 T2 不均匀高信号且境界清,内可见更高信号、 等信号、低信号 GD-DTPA 早期病变显示不清,以后边缘首先强 化,逐渐向中心发展。 含脂肪、钙化为主者和囊性表现为主者无强化 周 边或中间少许纤维分隔可轻度强化
部分外伤性或寄生虫性脾囊肿,其内可有出血、机化、 钙化,MRI信号变得不均匀
MRI对囊壁或囊内钙化显示不如CT明显 GD-DTPA囊内成分无强化,囊壁可见增厚,增强晚期
有时可见囊壁强化
.
.
.
脾、胰腺多发囊肿
.
肝脾囊肿
.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小儿为毛细血管瘤,成人为海绵状血管瘤 临床表现 上腹痛、肿块、压迫感、恶心、呕吐等 平片:可见点状、星芒状、条纹状钙化 胃肠造影与脾囊肿相似
•脾脏疾病影像诊断
.
检查方法
普通检查 可提示脾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官状态等,可显示钙化灶 胃肠道造影 可显示脾肿大和异位而引起的受压移位 CT 脾的大小、形态、先天异常、肿瘤、炎症,外伤清楚显示 血管造影 诊断脾动脉血栓,动脉瘤、脾梗塞、脾脓肿,脾肿瘤、囊肿、脾
破裂
.
脾的生理
人体最大的周围的淋巴器官 具有造血 破血 滤血 免疫等多种功能
.
脾的炎性病变
.
脾脓肿(spleen abscess)
血行感染多见,死亡率较高 症状:寒战、高热、局限于左上腹疼痛 平片 左膈上升,肺不张、胸膜炎脾内液平面等为特异征相。 血管造影 动脉期可见脾内有一限局无血管区,边缘粗糙,可见血管拉直、
移位,有时可见小动脉瘤 实质期呈边缘不规则、模糊的充盈缺损区
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脾脏囊肿(Spleen cyst)
可分三类
真性脾囊肿:其内衬以内皮细胞,系先天性囊肿。 假性脾囊肿:囊壁无内皮细胞被覆,多数由于外伤脾内血肿、梗死或脓肿吸收所致,多
见,占脾囊肿的80%左右 脾包虫囊肿:常与肝或肺包虫囊肿同时存在,多见于牧区
.
临床表现
多不引起症状,但囊肿较大时 可表现为腹痛和腹部包块 包虫性脾囊肿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
.
CT平扫呈限局性低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欠规 则。脓腔内可见气-液平面 增强扫描:可明确区别脓肿与正常界限 MRI T1 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周围有稍高信号的脓 肿壁,脓肿可单房也可多房 T2 均匀性高信号 脓肿壁表现为略低信号 周围伴 有宽窄不等略高于脾 实质信号的水肿带 GDDTPA延迟扫描可见脓肿壁及间隔可有强化
光滑锐利边缘模糊不清,连续性中断 脾实质内不规则透亮带,示脏器撕裂
腹腔内积血
.
脾破裂
.
脾破裂被膜下出血
.
外伤脾破裂
.
脾外伤后血肿
.
脾破裂( 13岁少年摩托车外伤)
.
脾破裂腹腔积血
.
非外伤性脾破裂(影像改变同前) 感染性疾病 肿瘤性疾病 血液病 血管性疾病 脾自发性破裂
.
脾自发性破裂
.
.
先天性脾疾患 游走脾、额外脾、多脾
.
游走脾 (异位脾migration of spleen
症状 不典型,多在体检中发现,扭转时出现疼痛。查体触及一活动包块 平片 脾窝处脾影消失 胃肠造影 腹腔内活动性肿块应 CT 可显示异位脾的形态位置 血管造影 可显示脾动脉位置,脾扭转时,可见脾动脉突然中断消失
.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脾的X线解剖:位于左肋 区深部,胃与膈之间, 长轴与第10肋平行,凸 面为膈面,凹面为脏面。 脾的正常影像:平片: 位于左上腹,相当于 9—11后肋部位,其长 轴与第10后肋一致。边 缘完整、新月形,密度 均匀。
.
脾的解剖及正常影像
CT:位于左上腹后方 横断面:脾长径不超过10cm(12cm ),短径不能超过 6cm(7cm)。头尾长度方向不超过15 cm。脾的CT值为49Hu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 患者感觉左上腹疼 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 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
脾恶性淋巴瘤 平片 脾脏增大 血管造影 脾动脉分支受压移位,动脉可见浸润狭窄、充盈缺损
.
脾恶性淋巴瘤 CT
脾脏增大 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边界不清
增强扫描 病变显示清(病变稍强化,而周围脾 实质强化显著)
.
MRI
多发脾转移瘤可见脾呈轻到中度增大 T1 病灶可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轮廓不清 T2 实质为主的表现为轻度高信号
厚壁囊肿为主的表现为明显高信号 合并出血则T1 T2均为高信号
GD-DTPA大多数转移瘤早期强化不明显,以后逐 渐明显,肿块界限较清晰。典型转移瘤可呈“牛 眼状”或“靶状”
.
肝脾多发转移瘤
.
CT
平扫 均匀的低密度影,边界清。内部有出血坏死时,密度可不均匀
增强 肿瘤边缘先出现斑点状强化,增强区逐渐向中心扩展,3-4分钟后,全 部增强,呈等密度状态
血管造影 脉短路
从动脉期到静脉期一直可见斑点、棉絮状造影剂贮留,无动静
.
MRI
3cm以上血管瘤常引起脾轮廓的改变---局限性突 出 T1 境界清晰的低信号区,园或椭圆形。较大血 管瘤中央可见更低信号区,提示瘢痕形成 T2 呈高信号,一般较均匀。中央瘢痕表现卫星芒 状等或低信号 GD-DTPA 早期边缘强化,典型为节结状。逐渐 向中央填充。
.
额外脾(副脾accessory spleen)
常位于脾门处,单发占88%,双副脾占9%,两个 以上占3% 症状 多无症状,查体时或无意中发现 胃肠造影 副脾位于胃壁或为周围者,可产生类似 于胃粘膜下肿瘤征相 血管造影 可见脾动脉分支进入副脾,实质期副脾 呈边缘光滑密度增高影,与主脾染色一致 CT 脾门处小结节影,类圆形,光滑。直径不超 过2,5cm.其CT值与主脾相同
.
CT
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 平扫时为低密度区 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向脾门 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
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增强,对比更好 若整个脾脏梗死.则在增强扫描时,整个脾脏呈不强化现象,只有脾包膜有增强现象
.
脾梗塞
.
脾梗塞
.
.
•脾的弥漫性病 变
.
脾大 平片 脾影增大 胃肠造影 压迫移位征相 血管造影 有助于鉴别脾大原因,主动性门脉高压还是被动性门脉高压 CT:长径超过10cm,短径超过6cm,头尾长度超过15cm,脾大于5个类单元
延迟扫描可见完全填充,与脾实质信号相等
.
脾血管瘤
.
脾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
属真性囊肿之一 单纯状 海绵状 囊肿状 淋巴管发育畸形,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淋巴液积聚并呈囊性扩张,非真正肿瘤
临床表现 压迫左上腹不适 疼痛
.
影像学表现
平片 脾大,内无钙化
胃肠造影 受压移位改变
全身性恶性淋巴瘤 弥漫性脾内浸润结节影密度不均 可见增强效应 脾门处及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
脾恶性淋巴瘤 MRI
弥漫型淋巴瘤,病灶较小,无法显示,表现为脾弥漫 型肿大 脾内单发或多发肿块型 T1表现为等或等低混合信号 未治疗的淋巴瘤很少 发生囊变和纤维化 T2肿块信号可略高于或低于脾实质信号,且不均 匀 GD-DTPA早期病变显示不清,60秒后由于脾 实 质增强,病灶仅轻度强化,故病变呈低信号,边 缘强化不明显。典型淋巴瘤增强后呈“地图样” 分布
.
脾转移瘤 (metastatic tumor of spleen)
脾的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少数也可为淋巴管转移。 可来源于肺癌、乳腺癌、卵巢癌、胃肠道恶性肿瘤,少数也可来源于生殖系
统的恶性肿瘤、恶性黑色素瘤、骨及软骨恶性肿瘤等 占全身转移瘤的2-4%。
.
临床表现
多有原发灶临床表现 胃肠道症状 体重减轻 左上腹包块 影像学表现
.
•脾恶性肿瘤
.
脾恶性淋巴瘤 (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 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 前者较为多见
病理学上,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均可累及脾 脏 弥漫的细小结节型 多发肿块型 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