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

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


脾脏密度低于肝脏。
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
脉期均匀强化。
脾脏疾病 一. 副脾
占正常人10%-30%。 最常发生于脾门,其次位于胰尾部附 近。大小约1-5cm。 多系偶然发现,无临床意义。其意义 在于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它肿块。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增强同时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 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 之一。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 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左动 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 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 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 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 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 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 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 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 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脾错构瘤

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中等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动脉期和门脉期轻至中度弥漫性 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
脾脏肿瘤 八、转移瘤
较原发性肿瘤多见,血行转移常见。 原发灶: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CT表现:
无特征性。 1.多个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不均匀强化。 2. 巨大肿块,中央可有坏死。 3. 脾大。 4. 注意和淋巴瘤鉴别.
脾脏肿瘤 九、白血病
脾脏增大或低密度肿块. CT表现: 类似淋巴瘤.
脾脏肿瘤 十、血管肉瘤
又称恶性血管内皮瘤。好发于青 壮年男性。生长速度快,愈后差。 CT表现: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 块,可含有囊变、坏死区。不均匀 强化。
脾脏肿瘤 十一、脾肉瘤



是侵袭性原发脾恶性肿瘤。 常见出血、坏死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T1WI呈低信号,出血区表现为高信号。 T2WI呈低信号,坏死区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后,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4、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脏肿瘤 (二)、脾淋巴管瘤



是一种良性的淋巴畸形,又称淋巴水瘤。 形成原因可能是局部的淋巴引流受阻,淋 巴液在局部积聚造成的。 无特殊症状。
病理上分为三型,毛细淋巴管型、海绵状 及囊性淋巴管型,各分型常混合存在。
脾淋巴管瘤


CT平扫为圆形或类圆形薄壁囊状低密度区, 可单发或多发。 增强后,部分间隔可有强化。
脾实质内血肿:圆或卵圆形,等或低密度,周围被 脾实质包绕 脾撕裂:单一线状低密度区。边缘不清(平扫,早 期),边缘清楚(增强,愈合期) 粉碎脾或脾中断:多发低密度区,不增强.部分为挫 伤或血栓影响
脾破裂
脾破裂被膜下出血
外伤脾破裂
脾外伤后血肿
脾破裂
脾破裂腹腔积血
Thank you
脾 脏 疾 病 CT 诊 断
正常解剖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周围淋巴样器官, 其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具有造血 和血液过滤功能,也是淋巴细胞迁移 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 生免疫效应分子的重要场所。脾脏外 缘圆隆光滑,内缘呈分叶状,不同层 面形态不同。大小变异较大,长12cm, 宽7cm,厚3~4cm。
平扫脓肿壁为等密度,增强后,壁呈环形 强化。 多发脾脓肿表现为多数小的圆形或卵圆形 低密度区,中心有高密度区,称靶征,脓 肿无完整的壁,增强后不强化。


脾脓肿



早期,脾脏轻度增大,MRI信号改变不明显或呈 轻度长T1稍长T2信号。 当液化坏死形成后,T1WI表现为形态规则或不规 则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脓肿壁形成后,T1WIT2WI均可见周围环形低信 号。 增强后,早期无强化,延迟扫描,脓肿壁及分隔 有轻度到中度异常对比增强。
脾脏疾病
三、脾梗塞
脾动脉或其分支阻塞,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 坏死。常继发于心脏病血栓脱落、多发性动脉炎、 胰腺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等。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上腹不适、腹痛、 发热等
大多发生在脾的前缘,近脾切迹处。多数呈楔形, 尖端指向脾门,底部位于被膜。 分为贫血性梗塞和出血性梗塞。


CT表现:
真、假性囊肿CT表现相似。
单发或多发圆形、卵圆形水样低密 度区,边缘光滑锐利,囊内密均匀, CT值0-15Hu。 增强后,囊壁及囊内容均不强化。 囊壁可有钙化。
假性脾囊肿
脾囊肿
脾囊肿




T1WI稍低或低信号; T2WI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无强化; 囊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或出血,T1WI可出 现部分或全部高信号,T2WI可出现混杂高 信号; 表皮样囊肿可有分隔,囊壁偶有钙化; 寄生虫性囊肿罕见,囊壁多有明显钙化。
脾淋巴管瘤


其信号强度取决于囊内液体蛋白含量的多 少。 T1WI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 信号。 典型表现为囊样病灶的中央有纤维间隔形 成,常以多房形式出现。 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主体不强化,分 隔可强化。
七、脾错构瘤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是其正常成分的 数量、比例失衡或结构异常。
脾脏疾病 二、脾囊肿

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病变,可单发或多发。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脾囊肿可分为表皮 样囊肿(有上皮被覆的囊肿)和包虫性囊肿;继发性 囊肿由外伤所致,即假性囊肿。 1.寄生囊肿:包虫囊肿 2.非寄生虫囊肿: (1) 真性囊肿:先天性,内衬分泌性上皮细胞。 (2)假性囊肿:外伤、感染、 梗塞、胰腺炎。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出现左上腹不适。


CT表现:
脾内楔形或扇形低密度区。 增强后,无强化,但可有包膜强化。

不典型梗死可呈多发的、边缘不清的 小片或大片状低密度区。
四、脾脓肿

是一种少见的脾脏的非特异性炎症。 常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病史,有高热、 寒战、恶心、呕吐、左上腹痛等。
脾肿脓

CT:单发脓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 区,脓肿内可见气液面及分层现象。
脾脏肿瘤 (-)恶性淋巴瘤
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继发常见,原发少见。 病理分四型:均匀弥漫型、粟粒结 节型、多肿块型和巨块型。
左上腹痛和脾肿大为主要临床症状。
CT表现:
1、脾脏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2、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 大 于1cm,单发或多发。 3、轻度强化但低于正常脾脏的强化 程 度。
脾脏肿瘤 十二、血管瘤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脾肿瘤,可单发或多发, 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出现上腹闷胀不 适等症状。


肿瘤边界清楚,由扩张、相互连接的薄壁 血管构成,内称扁平内皮细胞。
CT表现:同肝血管瘤。

脾外伤
包膜下血肿:新月形。1-2d—等密度;>10d—低密 度;血肿不强化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出现左上腹不适, 部分患者有脾功能亢进症状。 常为孤立性病灶,主要为红髓构成,窦腔 内含血量较周围脾组织中的血窦多,结缔 组织小梁减少或缺如。


脾错构瘤

CT:脾往往增大,脾内密度不均匀,以低 密度为主,边缘模糊,轮廓不规则。
增强后,有强化,常可见脂肪密度和水样 密度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