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方法

浅谈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方法

浅谈作文素材积累的指导方法
著名数学家、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的话,我建议第一堂光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

不合格的以下就不要考了。

”可见语文的重要性。

可是,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出一辙。

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这是令语文教师比较头痛的事。

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

因此,在七年级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

下面我就初一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谈一下浅显的看法:
1 留心观察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

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

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源头活水,泉思如涌。

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感悟,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

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

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我们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后,我也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家乡,写一篇《家乡的秋天》。

要求是能按一定的顺序,至少用上三处修辞并标示出来。

让他们也可以与文人大家一起比较作品的优劣。

2 用教材作写作范例
能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们精挑细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

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更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大好机会。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因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在学习第五单元的《散步》时候,我让学生也从自己的记忆宝库中搜寻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亲情故事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回家之后为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写下来读给同学们听,使他们对亲情的感性认识落实到行动中去。

3 明确素材积累方法
3.1 积累写作素材
小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写作的素材。

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

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

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大事小事,都是写作的素材。

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

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可以听别人讲的故事。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常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

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要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

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

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随用随取,运用自如。

3.2 归纳梳理素材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归纳梳理,以便在写作时运用自如。

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

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

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若是感受、看法较浓的,就可归为议论类。

3.3 加工整合素材
素材归纳梳理好以后,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

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

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3.4 恰当地运用素材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

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

其方法主要有: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可以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刻画)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

其原则则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加以选择,灵活运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在写作中有选择地使用。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朱熹也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因为就在学生身边。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