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中学 2021 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 8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 45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因此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
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D.促使中央权力实现高度集中2.董仲舒曾经提出三天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两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
他的这些主张A.建立起了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3.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极少以郡命名;反观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所处时期以后的人物籍贯,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
由此推知A.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B.宗法关系逐渐淡出两汉政治构架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4.“衣冠南渡”语出唐朝史学家刘知几的著作《史通》,原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士族为避战乱相继南下,南京出土的唐琅琊王氏墓志载:“周武王少子唐叔虞封于唐,有晋水,命曰晋侯,因官锡氏,汉司徒昭公随晋东迁,居于建业,分枝弈叶,是为金陵人矣。
”下面推论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个历史材料都证实了唐朝金陵经济的繁荣局面B.琅琊王氏墓证实了“衣冠南渡”是客观存在的历史C.《史通》和琅琊王氏墓志都详细记载了多个家族的历史D.“衣冠南渡”是刘知几对历史片面观察得出的结论5.北宋水军数量不多,规模大小不一,战斗力薄弱;南宋则在江淮地区和海路大规模扩建水军,战斗力也大大提升,这一变化客观上1A.改变了“重文轻武”的策略B.维护了南宋的长治久安C.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D.开启了经济中心的南移6.《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说: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宫中,能在府中。
这样的一种制度相对完善,但最终结果是“宫府分离制”最终被“宫府合一制”所代替。
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中国A.中央集权趋势加强B.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政治开明程度降低D.对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7.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他认为“致良知”也就意味着在自觉的伦理行为中,去证实、肯定和扩展人的存在,王阳明的思想A.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B.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C.主张通过外在的规范维护秩序D.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8.清朝中期,棉花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应市区消费;四周是去只保留印刷业等“高端”产业,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A.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B.区域分工更加明显C.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D.产业结构出现倒退9.清承明制,沿袭了内阁制度,下表是明清时期内阁职权和阁臣选任方式变化表,表格反应了清朝A.内阁成员权利扩大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C.内阁可以参与决策D.皇帝权力高度集中10.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2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11.1911 年以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只有 50 万-60 万,而到 1919 年,全国产业工人已有 260 万,其中铁路工人和矿业工人就有 90 万,这一现象A.得益于实业救国思想的出现B.说明了中国铁路与采矿业较为发达C.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为民主革命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12.下表为 1985-1913 年我国民族工业各部门设厂和资本额的情况统计。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工业部门设厂数占总数的比重资本额占全部资本额的比重矿冶35 个7.5% 916.6 万元10.1%金属加工13 个 2.8% 228.7 万元 2.5%水电41 个8.8% 1787.1 万元19.7%硝酸盐工业28 个 6.0% 474.1 万元 5.2%纺织159 个34.2% 2712.8 万元29.9%食品122 个26.2% 1866.5 万元20.5%其他轻工业57 个12.3% 1006.4 万元11.1%杂项10 个 2.2% 89 万元0.9%合计465 个100% 9081.2 万元100%A.机器生产已占主导地位B.工业生产结构扔不合理C.纺织品生产技术有优势D.民资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3.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由此可知,他认为新文化运动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3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14.1926 年 9 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这一观点反应出当时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B.“工农武装割据”细思昂基本形成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D.国民革命的革新任务是土地革命15.1930 年 10 月 7 日,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刘士奇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东固)苏府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红军歌等各种革命歌曲,达到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这说明当时A.社会主义证券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广泛传播C.人民群众已融入革命斗争中D.革命群众发帝斗争形势多样化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5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19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县制,“渊源于周、雏形于春秋、确立于秦”。
两千多年来,世事沧桑,王朝更迭,治乱循环,地方制度屡经变化,而县制基本保持稳定,历行而不废,长期担负着基层政权的职能。
从秦汉到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县级政府的权力呈逐渐被削弱的趋势,并且非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厚。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指出了当时县制存在的三点弊端;州县官员缺乏充分的施政权力,官员行政效能低下;吏胥把持州县行政,“官治”变为“史治”;乡村社会散弱,缺乏健康的社会机体。
——摘编自武君婷《中国县制的历史演进及社会功能》材料二 20 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对州县行政进行整体性改革,基本思路一是“官治”,即国家派官设治,包括扩充和健全州县国家行政,建立乡镇一级国家政权,从而将地方社会各种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兴办和管理纳入统一的国家行政轨道;一是“自治”,即在国家行政之外,或在国家行政的基本框架内另建一个相对独立的“以本地人、本地财办本地事”的行政系统。
这些蕴含着近代县制萌芽的措施拉开了中国县制近代化的帷幕。
——据魏光奇《官治与自治:中国近代的县乡行政体制》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县制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县制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
(9 分)417.(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发扬光大,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
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倡导理学,表达文化认同;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
针对“华夷之辩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午外之分论哉!”——据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整理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
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及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重新进行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据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整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2 分)1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宋前期主户和客户土地占有情况的比率表5占全国总耕地百分比70 30 0——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史简编——北宋的阶级关系和赋役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数据信息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2 分)(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19.(12 分)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主干知识,某同学整理了如下春秋战国知识结构简图。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时期的主干知识,整理画出知识结构简图,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阐释。
(12 分)(要求:阐释清晰,史实准确,逻辑合理,结构简图清晰简洁)6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诸侯,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 C 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 B 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D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