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论文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想告诉学生的道理,其实他们都懂,可他们就是不做,知行脱节的情况十分严重。

为什么我们讲的道理他们不接受?长期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告诉式”德育只是浅层的信息“流经”,学生的品德形成只停留在知识性的构建,缺乏情感体验和认知感悟,因而妨碍了从道德知识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构建。

品德形成过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要真正改变学生,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以及体验基础上的感悟交流、认知升华、确认内化、体悟践行。

在此思考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的探索。

这类体验式活动,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感悟、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成长。

一、自主设计活动
有时候我们想要达到特定的目的,却很难找到合适的活动来承载,此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设计新活动。

设计新活动的关键有两点:第一,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解开症结才能解决问题;第二,找到合适的承载形式或承载工具作为突破口。

开学第一周,学生们很努力地参与军训会操比赛,却没有在比赛中胜出,沮丧、郁闷、不公平感笼罩全班。

如何帮助学生认清现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动力?
我难以找到现成的活动,语言的劝慰又显得苍白。

于是,整个周末我都在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思考中,两个关键点一直在头脑中闪烁:“没获胜”“不公平”。

因为我们在评选中“没获胜”,于是抱怨评委“不公平”。

于是问题的“症结”是对“获胜”和“公平”的看法。

那么,如果我们自己做评委就一定能选出最好的吗?就一定能做到公平公正吗?根据这两个关键词,我设计了“评选最美黄豆”的活动:
活动案例:
“评选最美黄豆”
(1)准备一小碗黄豆。

(2)找到几个好朋友,让他们取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黄豆”,放到一起做比较,再看谁选的黄豆最漂亮。

结果:纷纷反映没法比较,因为无法判断哪个黄豆更漂亮,哪个黄豆不漂亮,感觉游戏很没意思。

可见,这个活动设计并不成功,虽然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承载工具(黄豆的漂亮程度不具有可对比性)。

于是,第二个思考就出现了:什么样的承载工具才能承载“优秀”这一比较性的意象?既然涉及比较,可以是比大小、比多少、比长短、比粗细等。

这样一来,另外一个灵感就冒了出来:比较线段的长短,既客观,又容易操作。

根据这一灵感,我设计了“请你做评委”的活动:
活动案例:“请你做评委”
(1)请从以下六条绝对不等长的线段中选出你认为最长的一条线段: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终于艰难地做出了选择,可六个答案全部都有人选。

然后,我通过线段移动的方式让他们看到C是最长的,只是C只比别的线段长1毫米左右。

(2)请从以下六条线段中请选出你认为最长的一条线段: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选了C。

(3)思考:为什么两次都是C最长,第一次我们很难选出C,第二次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选出C?
感悟分享:有时候我们没有胜出,不是因为我们不优秀,而是因为我们不足够优秀。

军训中我们之所以没有胜出,不是评委偏心,而是因为我们还不足够优秀。

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年级最优秀的班级!
就这样,经过两次设计,一个“请你做评委”的活动成功地出现在了学生们面前,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不仅把军训比赛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而且激发了学生们争创优秀班级的斗志。

这个活动的设计让我明白,紧扣问题的“症结”,找到合适的承载形式或承载工具是设
计活动的两个关键点。

二、行动内化,将体悟践行
为了确保活动效果的延伸和落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规划与检测活动,借助“计划”这一工具,引导学生将体悟践行。

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来提高学习效率,我和学生先做了“鼓掌”的活动:
活动案例:“鼓掌”
(1)请全体同学鼓掌20秒。

(学生鼓掌时,老师统计,20秒基本能完成40次鼓掌)
(2)请全体同学鼓掌40次。

(学生鼓掌时,老师计时,40次基本需要20秒时间)
(3)请全体同学在20秒内鼓掌60次。

(4)思考:三次鼓掌,哪一次你的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为什么?
感悟分享:第三次鼓掌速度最快、状态最投入,因为第三次鼓掌不仅有明确的目标(60次),而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20秒),这在无形中增强了我们的紧迫感。

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明确的内容;第二,明确的时间限制,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仅仅知道道理是不够的,为了引导学生把道理付诸行动,这一活动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惜时行动——我的每日学习计划”活动,学生在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的时间做好统筹规划(一定的可使用
时间对应一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天行动时逐项检测完成情况,这一做法极大地减少了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活动班会课的研发,其目的是借助班会课这一平台,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在感悟中成熟。

不可否认,一节班会课在班级整体发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但是,当我们从提升学生生命质量这一大德育视角去看待活动时,就会思考如何将其体系化,课程化,最终形成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课程。

从而让学生主体地位回归,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常规学习和班级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长体验,使它唤醒人的积极性,上进心,使它发现人的心灵的火花,使星星之火燎原。

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大智慧!
从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活动是手段,因此灵动;德育是目的,因此伟岸。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是成长,让学生快乐地成长,自由地成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