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抒情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雄姿,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都写观海所见。
C.前六句写实景,诗人从大处着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丛生”、“丰茂”则形象地描绘出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D.后四句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①观②树木百草③秋风洪波 2.B 3.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意对即可)(二)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分)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羡醉 2.(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
“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三)题木兰庙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
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
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C 2.(2分)(1)思乡之情。
(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1分)(四)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句是,。
2.“,”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由心中有所,到心胸,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3.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郁结开阔 3.A 4.“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五)渔家傲咏梅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②腻:光洁细腻。
③绿蚁:代指酒。
1.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
(2分)2. “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
(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2. (2分)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一点1分,意对即可。
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
)(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
)(六)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的情境。
(1分)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分)安静(幽静)(意对即可) 2.(3分)“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七)春思二首(其一)(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和()。
(2分)(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分)愁恨(2)(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写法1分,内容1分。
意同即可)(八)题龙阳县青草湖〔元末明初〕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
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2分)(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4分)(1)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
(内容1分,描写1分) (2)“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1分)。
(九)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2分,每句1分) 9.C(2分)(十)示秬秸①【北宋】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1分)(2)赏析下面诗句(3分)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2)(3分)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或:运用比喻,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十一)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1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3分)(1)弄(1分)(2)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2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十二)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③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①芰(jì):古书上指菱。
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
③谙(ān):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A、凄凉苦涩B、寂寞难耐C、洒脱浪漫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A 10.(2分)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1分)。
(十三)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如何(2)(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十四)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