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时,求出的波速就是这一水平层状介质的均方根速度。
它是用各分层的层速度加权再取均方根值得到的。
VR
2、射线速度:波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r
3、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单程传播所需的总时间之比
4、自激自收时间:时距曲线在t轴上的截距,在地震勘探中称为t0时间,表示波沿界面法线传播的双程旅行时间,t0=2h0/v
5、真速度:波沿射线方向传播的速度,也称射线速度。
6、视速度:地震勘探中,一般是在地面或海面观测波的传播,观测方向往往和波射线方向不一致,这时沿观测方向测得的波速度称为视速度。
7、倾角时差:这种在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由界面倾角引起的,称为倾角时差。
正常时差:任一接收点的反射旅行时间tx和同一反射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用△tn 表示
8、波的对比:在时间剖面上根据反射波同相轴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就叫做波的对比。
波的对比是地震资料解释中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对比工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地质成果的可靠程度。
9、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
概念:---动力学信息主要是指地震波的振幅、频率、极性等;
----地震剖面上反射波总的特征如同相轴的连续性、反射波的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等信息;
----地层岩性解释可分为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两方面(即地震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学);10、构造发育史图:又称为古地理-古构造恢复剖面,就是将某些有地质意义的层位认为是古时期的沉积平面,然后将这一层位向上时移拉平,就可得到古构造剖面,其目的是研究这一层在其沉积时期与其它各层之间的关系。
11、振动图:在某一确定距离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
12、波剖图:在某一固定时刻t,介质中不同位置处的质点的位移状态变化曲线
13、多次覆盖技术:多次覆盖技术也称共中心点叠加,共深度点叠加,共反射点叠加,其基本思想是在地面上不同的观测点或以不同的方式对地下某点的地质信息进行重复观测,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个别观测点受到干扰也能得到地下每一点的信息。
14、时距图(时距曲面):如果在一点激发,而同时在一个面上的许多点进行接收,就可以记录下某一个波到达观测面上的各点的时间,若观测面是平面,在直角坐标系中此面上每一点的位置可用它的坐标(x,y)表示,这样,波的到达时间t就是观测点坐标(x,y)的二元函数t = f(x,y),显然,函数t = f(x,y)的图形是一个曲面,称为时距曲面,函数t = f(x,y)称为时距曲面方程。
15、介质吸收
概念:实际地层介质并非完全弹性介质,弹性波在非完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中质点振动的能量因质点之间相互摩擦,有一部分能量要转化为热能而损失掉,这种现象称为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
这种具有吸收性能的非理想弹性介质就是前面所讲的“粘弹性介质”。
表明:①吸收作用使振幅按指数规律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α的大小
②介质吸收对频率具有选择性,高频吸收强,振幅衰减快。
所以波在传播距离较远时,高频损失多,相对低频较丰富。
③频谱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
大地(低通)滤波作用
概念: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高频损失快,低频损失慢,波形拉长,频带变窄
16、波前扩散(球面扩散、几何扩散)
概念:在均匀介质中,点源的波前为球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仍保持不变,使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小,振动的振幅将随之减小,这种现象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或几何扩散)。
表明:球面波的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振幅与传播距离成反比。
17、观测系统:地震勘探中把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相对位置关系叫做观测系统
道间距:相邻两道检波器的间距叫做道间距,一般用x ∆表示。
排列长度:第一道到最后一道检波器的距离叫做排列长度,用L 表示。
如果工作中确定了某种型号地震仪的接收道数N 以后,那么排列长度L 为:x N L ∆∙-=)1(
偏移距:炮点离最近一个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叫做偏移距,一般用X1表示。
炮检距:炮点与检波点之间的距离;
最大炮检距:离炮点最远的检波点与炮点的距离叫做最大炮检距,一般用Xmax 表示。
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18、常规处理剖面质量高低的评价标准为:三高一准,即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和准确的偏移归位。
19、分辨率:分辨各种地质体和地层细节的能力,它包括纵向分辨率和横向分辨率两个方面 纵向分辨率:又称垂向或时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够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它与薄层顶、底面反射波的时差和振幅变化大小有关。
横向分辨率:又称水平或空间分辨率,是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能够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宽度。
20、保真度:表征电子设备输出再现输入信号的相似程度。
保真度越高,无线电接收机输出的声音或电视机输出的影像越逼真。
它是指反射波同相轴所在位置及其振幅的强弱关系与地下反射界面的位置及波阻抗差强弱的吻合程度。
信噪比:指有效波与干扰波强度之比,如果S 表示有效波(有效信号)的强度,用n 表示干扰波(噪声)的强度,则信噪比为S/n ,用SNR 表示。
21、动校正拉伸:数字动校正造成的波形拉伸
切除:对拉伸率大于某个百分比的地震数据进行切除
22、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在O2点激发,在O1O2地段接收反射波,对反射界面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
如果又在O1点激发,在O2O3段接收,可用斜线段AB 表示该接收地段,这时对反射界面R2R3又进行了一次观测,即重复观测了两次,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的覆盖,这样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叫做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23、动校正(NMO ): 动校正处理是将共反射点道集中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以保证在叠加时它们能实现同相叠加,形成反射波能量突出的叠加道(相当于自激自收的记录道)的过程。
对于任一道来说(炮检距固定),深、浅层反射波的动校正量不同,即动校正量随时间而变;这就是动校正中所谓“动”的含义。
炮检距改变也会引起动校正量的改变,即动校正量还随空间位置而变。
24、速度分析:地震资料处理中,速度分析的目的之一是为动校正、静校正和叠加以及偏移提供速度参数。
准确可靠地进行速度分析是地震资料处理的基础。
对于常规处理,进行速度分析的主要方法是计算速度谱。
、
25、层位标定:识别和确定反射层地质层位
——标定工作要借助于已知的钻探、测井、垂直地震剖面等资料
——在常规的地震资料解释中,通常用井的资料来标定过井地震剖面上的反射层位:即根据声波测井资料,制作过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把它置于过井的地震剖面上来标定地震层位——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测线上每口井的挂件地质层位的反射进行对比。
理想情况是,对每一过测线井的同相轴都可以关联起来。
26、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则称这段受到覆盖或追踪
27、波阻抗:p·v=z叫做波阻抗
28、时距曲线:地震波旅行时间与接收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曲线,即t 与x之间的关系曲线(强调的是接收点的坐标)称为时距曲线。
函数t = f(x)称为时距曲线方程。
29、正常时差校正:把各接收点的时间减去相应的正常时差,这种时间上的校正为正常时差校正。
30\CDP道集:假设地下任一水平界面上的任一点A,其在地面上的投影为M。
以M点为中心分别在地面O1、O2、O3、…On点激发,在对应的G1、G2、G3…Gn点接收来自界面上同一A 点的反射波,A点称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DP),G1、G2、G3、…Gn各接收道称为共反射点叠加道或共深度点叠加道,其集合称为共深度点叠加道集,简称CDP道集。
覆盖次数:共反射点叠加道的道数称为覆盖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