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院感染的控制和原则 PPT课件

医院感染的控制和原则 PPT课件


(四)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 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 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 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 物,人们误 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 口传染。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 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 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 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 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 生行政部门。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在24小时内上报 至卫生部: 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 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医疗 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 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0例以上医 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 成重大公共卫生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等。说明医院感染管 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
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
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
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一)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 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 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 合污染)的感染。 4.新生儿经母体产道时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二)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有细菌繁殖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
疱疹、弓形虫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要按临床诊 断报告,力求对医院感染做出病原学诊断。
2.环境感染 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 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 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 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 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 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 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照片,其发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指免疫机能低
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
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 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 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 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 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 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
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二)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 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 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 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
(五)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 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 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 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
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 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医院感染的感染链由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
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 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三)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
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
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 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 感染中约占25%。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住院床位在100以上应设立医院感染管 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 隔离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并达到规定的;医 疗机构应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 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的 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 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医务 人员职业卫生防护的具体措施,提供必要的防护物品,保障医务 人员的职业健康;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 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 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 施;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及预防与控 制的原则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 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效控制医 院感染的关键措施为:消毒、灭菌、无菌技术、隔离、合理使用 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这些无一不与护理 密切相关。实际上,这些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手段,就是护理 工作的基础,要想做好任何一项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这几方面 的知识和技术。因此,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 和控制方法,尽力降低感染发生率不仅是护理学的主要任务,也 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