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古典诗文2011-11-06 06455d56b7b40102dsqf诗词中常见的意象种类1、描叙性意象这种意象诉诸于诗的感官,它更接近客观世界的实象,即“镜中形”(“镜”为感官,“形”为物之实象)。
它是感官“捕捉”后诗化的产物。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此诗中“青山”、“绿水”、“潮”、“两岸”、“帆”、“海日”、“归雁”为诗人所见之物,“风”为所感受之物,它们都是眼前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故为描叙性意象。
以心观物,缘心造物,便有了诗歌的描叙性意象。
2、虚拟性意象这种意象是昔日感官印象的积淀、复苏与组合,即“灯下影”,它是诗展开或浓缩记忆的结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荒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羁旅行役,诗人顿感孤寂飘零,自比为天地间的一只沙鸥。
尽管沙鸥是现实中事物,但不是眼前所见,而是联想的产物,因此,它也是虚拟性意象。
我有三个月亮/一个在空中/一个在水里/一个在枕上一个缺/一个圆/一个方缺在天涯/圆在故乡/方从梦中走来/安抚我的创伤蓝海文《三个月亮》此诗中,眼前的缺月是描叙性意象,而联想和想象后的产物——圆月、方月则是虚拟性意象。
象这种虚实交错出现的意象在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蝉》里也有。
当然,有的意象介于写实与虚拟之间,舒婷《双桅船》中双桅船象征着友谊或爱情,也可以象征对理想的追求,诗人借现实中的“双桅船”表达自己的现实价值追求和美学追求,也可以说为表达意旨而联想到“双桅船”。
因此,“双桅船”既是指描叙性意象,又是虚拟性意象。
诗歌,所贵之处并非情思的“露出”,而在情思的“暗含”。
“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的。
”高尔基这一宏论正好与中国的“意象”学说契合。
王维的《山居秋瞑》借“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四个“象”表现隐逸情怀这一“意”;即便是东坡颇有“理趣”的诗作《题西林壁》,也是借“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这一“象”承载当局者迷这一“意”的。
英国现代派诗人艾略特也注意到“意象”,他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艺术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会是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由此可见,“意象”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下面试列举前贤良言,以为佐证1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缜密》)2夫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黏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可以目睹,难以实求是也。
(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3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胡应麟《诗薮》)4诗是意象的表现,散文则是判断和概念的表现。
(克罗齐《美学》)5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
(庞德)6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既然意象如此重要,那么,在诗歌阅读中,我们如何把握“象”中之“意”呢?既然“象”是“意”的载体,那么,把握“象”便是解诗明“意”的前提。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分三类解说一、有诗眼的诗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斛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此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斛叶、枳花”八个“象”构成深秋凄凉清冷的早行图,它反映了诗人归乡之切;而“凫雁”这一颇有回归意蕴的“象”寄托了诗人的思乡情绪。
再看全诗,你会发现诗眼有悲、思。
前者奠定情感基调,后者反映情感指向。
综合把握,此诗的“意”为诗人思乡之切和故土难至的伤感情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诗中“象”为玉笛声,从“闻折柳”可知其声伤感(古有离别时折柳相送的习俗,此“玉笛”所奏一定是写离情别绪的古曲《折杨柳》)。
再联系诗眼“故园情”,可知洛城的夜晚,春风中传来的《折杨柳》激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由此,便把握了全诗之“意”。
有诗眼,便意味着诗歌有了明示信息。
揪出诗歌中的“意象”,借助诗眼,便能理解其“意”。
这也是解诗的一个“法门”。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均可这样解读。
二、有暗示信息的诗歌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上,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此词“象”为“雨、罗衾、流水、落花”,令人感受到春天的寒意和春去的伤感,但“客”(羁旅之人)、“别时容易见时难”暗示了这位亡国之君因囚困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汴梁、故国难回而哀痛。
再结合“象”,不难把握此词的“意”亡国之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这首诗的“象”有“野草花”、“夕阳”、“燕”。
前两个意象构成荒凉的夕暮图。
那么“意”呢?是表现人生苦短的伤感,还是故园之思?不得而知。
但此诗未句却暗示了王朝更迭,世事沧桑。
曾几何时,朱雀桥、乌衣巷这些曾是象东晋王导、谢安这些达官贵宦居住的繁华之地,今日却有野花。
至此,此诗的“意”便明朗对王朝盛衰兴亡的感叹。
不少诗歌,虽无诗眼,但可借助其具有暗示功能的诗句、语词来理解“象”,从而把握“意”。
象韦庄的《台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可这样解读。
附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隐藏信息的诗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暮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此词的“象”有“落花(后以“胭脂泪”比喻)、暮雨、晚风、东去长流的水”,前三个构成暮春落红风雨图,令人联想到“怎敌他,晚来风急”“砌成此恨无重数”等词句;后一个象喻“恨”之绵绵无期。
此词的词眼为“恨”,但为了什么而遗憾?是恨时光匆匆,伤春日将去,还是别有兴寄?此时,仅凭四个“象”,一个“恨”,是万万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们需联系词隐藏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际遇。
此词是李煜的后期之作,词人亡国被羁,身陷汴梁,面对令人伤感的物象,所“恨”应为故国不存之哀,命运陡转之痛。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其一)注1画角古代军乐器,其声凄厉哀怨。
2惊鸿原形容女子的姿态轻盈,“翩若惊鸿”是也,此指唐婉。
此诗“象”有“斜阳、画角、春波”,构成已非昨日的“沈园”的凄凉图景,但为何而伤心?如果不联系注释2,不联系陆母粗暴扼杀陆游与表妹唐婉的一段姻缘这一典故,我们是不能理解陆游心曲的对唐婉的深长思念和有情人不能终身厮守的刻骨伤痛。
对于隐藏信息的诗歌,我们一定要联系相关材料,或注释,或时代背景,或个人遭遇,或诗人思想倾向,或人文典故,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象”,把握“意”。
象秦观的《踏莎行·彬州旅馆》、王维的《山居秋暝》都可这样读。
附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以上三类诗歌,无论是哪一种,其“象外之象”、“象外之旨”,都是我们读诗再创造的终点。
无论有无明示信息,都离不开对“象”的把握,我们一定要因象悟意,因为意在象中。
不过,不少诗歌的意象不只一个。
为了找准“象”解准“意”,有必要对意象组合的方式有所了解。
因为把握规律,方能以简驭繁,举重若轻。
诗歌意象组合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一、并列式所谓并列式,就是意象按照一定的构思意图并列组接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新的图画的意象组合方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两个对比关系的意象“酒肉臭”、“冻死骨”并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尖锐的阶级矛盾和唐王朝潜伏的危机。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意象既相对独立又构成整体。
彼此之间,是并列的,铺陈的,互补的,有情感上的“和声”之效。
不过,有的彼此间有语词相连,有的则无。
⑴意象间无语词“粘结”。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此句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同属苏州横塘的意象,构成了一幅凄迷的画面,从而借相思抒发郁郁不得志的“闲愁”。
此句连设比喻,生动表现了“愁”,别有创意,词人因此有“贺梅子”之称。
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此句将“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两组相隔甚远的四个的意象联系起来,反映了昔日火热、豪迈的战斗生活,从而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此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舒婷的《思念》(首节)也属此列。
在此,援引《思念》(首节)如下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只不过,此诗第二、三节起到了将“挂图、代数、独弦琴、念珠、桨橹”五个意象连缀起来的作用)没有语词“粘结”的意象彼此“脱节”(英美意象派诗人称之为“意象脱节”),但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审视,却有“语不接而意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特征。
它多以名词(名词性短语)组合形式出现(修辞学上名之为“列锦”),有情感线索贯穿,而且能强烈刺激读者想象,从而进行再创造。
(2)意象间有语词“粘结。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处是归年。
杜甫《绝句》此诗末两句将“碧江、白鸟、青山、红花”四个意象连缀起来,流露出诗人思乡的感情。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晏殊《踏莎行》此时以“春风不解”、“一场愁梦酒醒时”两句“粘结”“稀疏的红花、绿草、杨花、莺、燕、炉香游丝、斜阳”七个意象,流露出无尽的春愁。
她把带血的头颅 /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 让所有的苟活者 / 都失去了重量韩瀚《重量》此诗用“都失去了重量”来“粘结”“带血的头颅”、“苟活者”两个意象,从而突出了张志新烈士死得“比泰山还重”。
二、叠加式所谓叠加式,指将两个(或多个)、两组(或多组)不同时空的意象叠合的组合方式。
庞德所谓的“意象叠加”,旨在将丰富的含义包孕、诞生在彼此映照渗透的意象中,以及叠加后的艺术图景里,即“两个视觉意象构成一个视觉和弦,它们结合而暗示一个崭新面貌的意象”(赫尔姆)。
需指出的,意象彼此不能独立,只有叠加成为整体,意象才有存在的价值。
例如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将意象“面孔”、“花瓣”叠加,你会发现“花瓣”喻“面孔”,“黑色枝条”喻车厢,从而表现了诗人瞬间的感受。
孩子 / 在土里洗澡 / 爸爸 / 在土里流汗 / 爷爷 / 在土里葬埋臧克家《三代》将“孩子、爸爸、爷爷”三个意象叠加一起,才构成中国农民这一意象,全诗也才成为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