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姓名陶剑学号 2014141482182 年级 2014级小组成员卢愈容、杨林、邓多、石益指导教师何鹏教务处制表二0一六年6月8日目录目录 (2)1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3)1.1工程任务 (3)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 (3)2 工程部位地质条件 (4)2.1 地层岩性 (5)2.2 地质构造 (7)3拟建水库库区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 (8)3.1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 (8)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 (9)3.3岩体结构类型........................................................................... (11)4.龙门洞口拟修建小型水库坝、库区河谷类型判断 (11)4.1主要结构面与河谷延展方向间的关系...................................................... (11)4.2河谷类型判断................................................... (12)5.拟修建小型水库坝坝型选择论证 (12)5.1 坝址区工程性 (12)5.2 坝型的选择 (13)5.2.1 重力坝 (13)5.2.2 拱坝 (14)5.2.3 土石坝 (14)6.工程措施 (15)6.1针对渗漏问题..................................................................... (15)6.2针对坝基(肩)稳定性问题............................................. (16)7.结论及建议 (16)龙门洞口拟修建小型水库坝坝型选择论证1 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1.1 工程任务此次工程拟在峨眉山龙门洞口段建立一个小型水库,其主要功能有:为附近村民提供生活用水;进行水力发电供村民使用;具有短期洪水调节能力,即在山洪爆发时起到削峰作用;发展渔业及休闲观光业拉动村民经济增长。
通过实习,初步掌握岩浆岩和沉积岩的野外识别特征;了解二叠系下统到三叠系上统的地层层序;学习观察、识别、描述褶皱、断层、裂隙等地质构造的方法;观察山区河谷地貌,了解不同构造单元的河谷地貌特征;实地使用地质罗盘训练、掌握方位、方向测量,岩层产状及构造形迹产状的测量等基本技能。
最后做出综合地质评价,拟建水库坝址区渗漏工程地质分析,给出建议。
1.2 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境内,在四川盆地西南部,西距峨眉山市7公里,东距乐山市37公里。
峨眉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雄踞在四川省西南部。
峨眉山原本是大峨山(海拔3098.8m)、二峨山(海拔1909m)、三峨山(海拔2021m)及四峨山(海拔982m)的统称。
峨眉山最大相对高差达2600m。
按其高程和高差,大峨山应属强烈切割中山;龙门硐一带应属中等切割中山;山麓地带龙马山、红珠山等则是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峨眉平原则以西南高,东北低为特点。
区内水系属大渡河水系。
受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控制,河流流向均自西向东,并在归入大渡河后继续东流至乐山注入岷江。
气候:平畴崛起的峨眉山,巍然屹立;气候垂直分带十分显著;山麓平原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山地中部为冬长夏暖的山地温带气候;山顶为亚高山寒温带气候,冬季漫长无夏。
图1.2-1植被:峨眉山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川东偏湿性常绿阔叶林亚带,盆边西部中山植被区。
峨眉山植物垂直带谱明显从山麓至山顶反映了亚热带、亚寒带、寒温带显著的气温垂直变化和完整的垂直带谱,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草甸。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500-1500米主要植物有楠木、桫椤、大头茶、峨眉栲、华木荷、曼青冈、包石栎、川木莲、黄心夜合、长蕊杜鹃等。
2、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500-1900米主要植物有七叶树、包石栎、曼青冈、珙桐、连香树、水青树、木瓜红、大钟杜鹃等。
3、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900-2400米主要植物有冷杉、铁杉、美容杜鹃、槭树、桦木、高山柳、华西枫杨等。
4、亚高山针叶林海拔2400-3099米,主要植物有冷杉、铁杉、金顶柳、金顶杜鹃、峨眉蔷薇、高山柏、独叶草、延龄草等。
5、亚高山灌丛草甸海拔2800—3099米,主要植物有金顶柳、高山柏、峨眉贝母、峨眉光亮杜鹃、峨眉蔷薇等。
交通:峨眉山地区公路交通较为发达,北可抵成都,南至峨边、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还有成昆铁路在山麓东侧南北穿越,往来十分方便。
图1.2-2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与喷出岩两大类。
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喷出岩为峨眉山玄武岩。
峨眉山花岗岩不整合伏于震旦系喇叭岗组之下,在峨眉山背斜核部,因遭受剥蚀出露于张沟、洪椿坪、石笋沟等处。
峨眉山玄武岩是大陆裂谷的喷溢产物,广布于滇、黔、川接壤地带,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
峨眉山地区玄武岩形成于晚二叠纪早期,出露范围北起桂花场以北二道坪,南至大为,东抵沙湾三峨山,西达若蒿坪,面积约为200平方公里。
清音电站剖面实测厚度为258米。
2 工程部位地质条件2.1 地层岩性图2.1-1整个水库区段从库尾到坝址区的岩性变化如图2-1.1所示。
依次为P2β-P1-P2β-P2S-T1f-T1t在库尾区段,大量分布有玄武岩,包括斜斑玄武岩(具五~六变边形粗大柱状节理),微晶玄武岩(具细长柱状节理,图2.1-2),杏仁状玄武岩(图2.1-3)。
以及花岗岩,风化程度均较低。
图2.1-2 图2.1-3坝址段地层属于早三叠纪嘉林江地层,为沉积岩,以石灰岩为主。
在断层附近区域,分布着一片泥岩和灰岩。
岩性坚硬,风化程度也比较低。
在向斜的核部和牛背山断层的交界地带,岩体风化程度接近全风化(如图2.1-4)。
表层石灰岩岩溶现象显著,共两处较大的溶洞。
在库区水位线以下和上部均发现有溶洞现在已经开发为峨眉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取水源(如图2-1-5所示),河谷底层有松散沉积层。
图2.1-4 图2.1-52.2 地质构造整个坝区,在库尾河道表现为V型河谷,图2-2.1。
中下部表现为U型河谷,图2-2.2。
在库区,横向河谷、斜交河谷、纵向河谷依次出现。
在石船(白云岩)区段,左岸表现为顺坡,右岸表现为反坡。
坝址段位于牛背山背斜,核部地层下二叠统,两翼分别依次为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
南西翼产状正常,倾角45度左右。
北东翼南端倒转,为斜歪倾伏背斜。
背斜轴部虽有断层通过,但因断距较小,褶皱形态仍然保持完整。
坝址段没有明显的地质构造,但是节理面很发育。
在左岸的陡直边上有明显的构造裂隙:近垂直裂隙,宽度约30公分。
其余的近垂直节理面也比较多,如图2-2.3。
在右岸岩体主要为整体块状结构。
图2.2-1图2.2-2 图2.2-33拟建水库库区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3.1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在实习起始点处,周围地层岩性为晚二叠系玄武岩,左岸边坡有次生结构面,即因内动力形成的结构面。
如图3.1-1所示的节理和图3.1-2所示的层间剪切带。
图3.1-1 图3.1.2 继续前行,我们看到如图3.1-3所示的原生柱状结构面,这是属于岩浆岩的火成结构面。
在图3.1-4中,我们看到的接近垂直于地面的立面。
这是由于不同层沉积岩岩性不同而导致的差异风化而形成的,这属于原生结构面中的沉积结构面。
图3.1-3 图3.1-4 我们进入谷底在一座桥上时,我们看到了石船,如图3.1-5所示。
石船形成的原因也是因为河底沉积岩层面的走向与河流方向平行,且沉积岩位于河流中心部分岩层的岩性较为坚硬,而两侧岩性较为软弱。
在水流日积月累的冲刷下,侵蚀速度的差异使得河流中心形成了一条石船。
石船两侧的陡立面即为沉积岩的层面,属于原生结构面。
在桥附近的边坡,如图3.1-6所示,我们看到接近垂直的沉积岩层理。
图3.1-5 图3.1-6图3.1-7和图3.1-8为本次实习的最后一站。
这里是水坝的预定修建位置,河谷在这里突然收缩,河流宽度变窄。
我们站在右岸可以清楚地看到左岸边坡的层理构造,其中还有与层面平行沉积软弱夹层以及与层面近乎垂直的次生结构面。
图3.1-7 图3.1-8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库区中游区段,由西至东方向依次出现了挖断山断层和牛背山断层。
挖断山断层产状225度∠56°,位于牛背山背斜的西翼。
断层垂直于河流,处于峡谷之间。
由于是压型逆断层,挤压破碎明显,部分玄武岩已由未风化时的青灰色变为风化后的灰黑色,岩石力学性质降低,透水性增大。
牛背山断层是牛背山背斜核部的逆断层。
断层面走向北西,倾向西南,倾角较大。
上盘为灰岩,下盘为玄武岩,断层造成玄武岩缺失。
在断层附近,岩体破碎,且为风化提供了促进条件,附近部分岩体的风化程度已达到全风化、强风化(如图3.1-9)。
且在断层附近发现明显的岩溶现象。
分析:1、虽然这部分地区断层发育,岩体破碎、风化严重,但植被覆盖茂密(如图3.1-10),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岸坡的稳定性。
2、断层的存在,大大增加了库区渗漏的可能性,在以后的施工中要着重注意治理库区渗漏的措施。
图3.1-9 图3.1-10 库区下游主要结构面即为沉积岩层理面。
(如图 3.1-5)结构面与边坡面走向近乎垂直,为横坡。
在坡脚出有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可见虽是横坡有利于边坡稳定性,但此处岩石岩性多以砂岩和页岩为主,在风化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次生结构面发育,易发生小规模的崩塌、剥落或滑落。
在此地区,应重点关注边坡稳定性问题。
坝址区主结构面(如图3.1-7和3.1-8)主要产状为246°∠80°,走向大致与河流延展方向垂直,为横向河谷,可能发生绕坝渗漏。
裂隙较发育,同时可以看见有纵向小角度倾向下游和上游的次生结构面,应在坝型选择时着重注意这些次生结构面的影响,注意坝基的滑动破坏。
同时坝址区沉积间断面多由碎屑泥质物填充,有时对坝基,坝肩及浅埋隧洞等工程亦有影响,应在施工中予以清基处理。
3.3岩体的结构类型在实习的起始地点,两岸边坡岩体呈整体块状结构,如图3.1-1和图3.1-2,岩体较完整,结构面不发育,间距大于100cm,亚类属于整体状结构。
图3.1-3中的岩体属于典型的碎裂状结构,岩体完整性差,岩块镶嵌紧密,结构面较发育,间距30~10cm,亚类属于镶嵌碎裂结构。
再往后见到的基本都属于层状结构的结构面,只是其结构面的间距不同,所属亚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