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古诗文默写。
(1)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2)莲,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3)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4)有约不来过夜半,________。
(赵师秀《约客》)(5)________,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6)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7)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
(李商隐《贾生》)(8)《陋室铭》中表现环境清幽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9)杜甫在《望岳》一诗中,想象自己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2.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诘(jié)问商酌(zhuó)譬(bì)如悲天悯(mǐn)人B.修葺(qì)猥琐(suǒ)拖沓(tà)怏怏(yàng)不乐C.累赘(zhuì)菌(jùn)子凝(líng)望心有灵犀(xī)D.俯瞰(kàn)愧怍(zuò)吞噬(shì)气冲斗(dòu)牛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数字阅读”企业成功的关键,是能否使年轻人体会到经典文章的魅力。
B.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学生们一起唱了《明天我就成了你》这首歌。
C.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D.如今初中生近视问题日益严重,是由于过度看手机的原因造成的。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也是一首叙述了一个传奇故事的叙事诗。
C.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作有《自由颂》等,其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大。
D.往.那边走、很.漂亮,这两个加点词都是介词;安慰别人....都是动宾短语。
....、履行职责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诗人的马鞭,写诗人离京东行。
B.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C.后两句写诗人辞官归隐,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本诗构思新颖,一改历代文人对花落泪的情调,表达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6.请你谈谈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的理解。
四、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①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②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③然众人矣。
”(选自王安石《伤仲永》)(注释)①邑人:同属一县的人。
②谒(yè):拜访。
③泯:灭,消失。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但当涉猎..____(2)即更.刮目相待____(3)未尝.识书具____(4)或.以钱币乞之____8.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B.稍稍宾客其.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蒙辞以.军中多务/非淡泊无以.明志D.结友而.别/人不知而.不愠9.用“/”给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11.甲文的吕蒙让人“刮目相待”,乙文的仲永“泯然众人”,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⑤“我们顶着天啦!”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⑪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2.对战士们翻山时的喊声、笑声的理解,下边的说法哪一项符合..文意()A.表明红军战士虽浑身紧张,但因后有敌人追兵,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B.表现了红军战士看到星光与火把相接的奇观后忘记害怕,激动不已。
C.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胆怯、不低头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D.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仍爱开玩笑、说笑话、互相打趣的良好心态。
13.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中“奇观”指怎样的景象?(2)第①段和第⑦段写景的观察点分别是、,暗示了老山界、的特点。
14.选文第⑪段作者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写景,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例。
示例:听觉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写出老山界半夜的寂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温暖的依靠顾晓蕊①记得那年黄昏,刚下过一场阵雨,院里落了一地桐花。
五岁的我在趟水玩,裤腿上沾满斑驳的泥点。
②随着“吱咛”一声,大门被轻轻推开,进来一位身穿军装的男人。
妈妈恰好从灶间出来,抬头一看,两只脚像被施了魔法,定定地站在那里。
③男人咧开嘴直笑。
妈妈揉了揉眼,惊喜地喊:“你回来了,你可算回来了!”④妈妈走到我面前,蹲下身子,把我拉进怀里,指着眼前的男人,说:“妞妞,快喊爸爸,他是你爸爸。
”我挣脱妈妈的怀抱,飞速跑回屋……⑤父亲是一名军人,他所在的部队常年驻守边防,回家探亲的机会屈指可数。
因此,年幼的我对他印象模糊,只觉得父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
⑥父亲在家住了三天,就急匆匆地返回部队。
八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了爸爸的部队里。
⑦又见到父亲,我拽着妈妈的衣襟,躲到她的背后。
父亲握住我的手,紧紧地贴到胸前,眼里满是疼惜与自责。
⑧我和父亲,如在两岸,隔着清清浅浅的溪。
倔强的我用沉默来对抗爸爸的自私和不负责任,不肯叫他一声“爸爸”。
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父亲走进我的卧室,借着微弱的月光,他坐到床边,为我掖好被子。
我侧着身子,假装睡觉,心里却十分厌烦。
⑨直到十岁的一天。
学校召开运动会,要求我们自备运动鞋。
父亲冒着大雨步行到市里,为我买回一双白球鞋。
望着淋得透湿的父亲,我突然心里酸酸的,舌尖转了无数次的“爸爸”,终于脱口而出。
⑩日后年龄渐长,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是他的职责,既然选择了参军,就意味着奉献与付出。
更何况,粗犷的他一旦柔情起来,竟让人心里溢满温暖。
⑪记得那一年我12岁,我们起了个大早,翻过两座山头,来到了人烟稀少的后山。
这里黄花菜长势茂盛,遮住了一个个峭壁,美丽的花朵染黄了整座山,格外富有诗意。
⑫我松开父亲的手,如一只快乐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快乐地奔跑。
父亲打开帆布袋,开始采摘黄花菜。
半个小时后,父亲再抬起头时,不见我的身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
⑬父亲在波浪般的花丛中横冲直撞,焦急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父亲终于发现了我,我不慎从峭壁坠落,被一截树桩挡住,我吓得浑身发抖。
父亲拼命把我拉了上去,我紧紧地,紧紧地依偎在父亲的肩头,大声哭泣。
⑭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那个夏天,父亲背着“死而复生”的我,沿着弯弯的山路,唱着军歌回到了家。
父亲用浑厚的歌声驱散了我内心的恐惧。
那一刻,我冰冷的脸伏在他宽大而温暖的肩上,就像靠着一座坚实而温暖的大山。
⑮父亲喜欢读书,喜欢一边翻书一边诵读。
⑯上初中时,我不喜欢阅读,更不喜欢写作文。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仍坚持为我购买课外读物,《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等,塞满我的小书柜,父亲总是说:“书中有精神营养”。
慢慢地我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
⑰现在,我偶有文章见报,父亲总是给予热情的鼓励,他笑着说:“书有尊严,读书人有尊严。
”他用汩汩流淌的父爱,把情怯的我灌溉成一朵夏日玫瑰。
不知从何时起,当年英姿飒爽的他腰杆已不再挺直,双鬓添了缕缕白发。
父亲感慨地说:“你们长大了,我也老喽!”听了这话,我的心仿佛被狠命撞了一下。
⑱窗外又下起了雨,往事随着雨滴溅出记忆的水花。
我在心里默默地感念,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为我撑起了一片晴空。
他是我今生最温暖的依靠。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③段中“揉了揉眼”这一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不敢相信父亲回来的事实。
B.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我与父亲间的隔膜,语言生动形象,内容具体可感。
C.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情感先后经历了:排斥、厌烦、感动、依恋、崇敬、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