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四川省宜宾市六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生本课堂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宜宾市六中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上册
语文生本课堂导学案16、《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快速阅读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揣摩说明语言。

4、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快速筛选主要信息。

争取4分钟内读完。

2、自学检测:
(1)字词个性积累:
(2)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3)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4)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5)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课堂探究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的某个段落或者某个角度提出2-3个问题,考考其他小组;
指导说明:请各小组快速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小组互换问题,快速讨论找到最佳答案!然后各小组选取1-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后者不要重复问题,但可以补充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重点积累:
2、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我们应该怎么去做?
3、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当堂检测
(-)填空。

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_ _、__ _、___ 、____ 。

2、物候学就是利用__ ___来研究___ ____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大自然的
语言”为__ __、__ ___。

3、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__ __、_ ___、__ __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来安排农事。

4、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___ __,选择__ ____。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2)()(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
翩然: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 B.气候变化
C.物候规律 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

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 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填空略
(二)阅读,然后回答问题
1、B A C
2、略
3、A
4、时间顺序、举例子
5、不行,以上只局限于“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各种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事,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