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输入地要求

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输入地要求

纯电动大巴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输入要求一.设计输入--项目可行性报告1、车辆技术参数:车辆尺寸(车辆三维模型)总质量 kg轴荷分配 kg主传动比最大车速 km/h常规车速 km/h爬坡车速 km/h最大爬坡度 %迎风面积 m2风阻系数车轮的滚动半径 m2、车辆性能:车速、加速性、行驶距离、车速变化曲线3、使用环境:路面、全年早晚温度变化与负荷变化关系曲线、全年雨量分布、湿度范围、4、运行工况:负荷变化曲线、每天运行时间实际路测数据输入:1)行驶里程(平路里程和坡道里程)按满备质量计算2)运行的最高车速3)运行的平均车速4)爬坡车速5)满载质量波动5、驱动电机参数:电机结构、工作电压范围、工作温度范围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扭矩、转速、尺寸、重量等基本参数电动机的瞬时最大功率、扭矩、转速等参数变速箱的主减速比、传动比等基本参数电机制动参数6、控制器参数7、充电机参数二.根据需求输入及汽车改装的实际情况,编制技术协议--项目设计任务书,需要提供的参数:1.提出电池箱最大包络;2.确定电池箱体固定安装方式、固定点及定位销位置(三维模型);3.明确接插件及管脚定义;4.提出电性能指标(电压等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寿命等)及试验工况要求;5.提出环境适应性能指标(防腐等级﹑冲击振动﹑高低温等);6.提出安全性能指标(过充﹑过放﹑短路﹑挤压﹑针刺﹑跌落等;高压安全,碰撞与高压安全,绝缘安全,防水安全等);7.提出上下电及相关逻辑;8.确定通信协议(和VCU﹑CHARGER);9.确定故障定义及故障分类,并设置合理的阀值;10.对售后服务提出一定的要求。

三.动力电池组设计输入要求纯电动电池pack性能1.电池箱体及结构设计要求(1)随车性设计(电池组箱体和安装位置三维模型);(2)根据电芯尺寸及安装点﹑前后碰、侧碰要求,确定电池箱加强筋布置及蒙皮结构要求;(3)防水防尘等级IP56(或者IP67)结构设计要求;(4)维修开关及保险丝位置(快修)设计要求;(5)紧急开关设计要求;(6)绝缘结构设计要求;(7)接插件位置及警示符设计要求;(8)箱体防腐设计要求;(9)快换兼容性设计要求(如果有);(10)维护保养便利性设计要求;(11)轻量化设计要求。

2.电性能设计输入(1)工作电压等级要求;(2)放电电流大小及放电时间设计要求;(3)充电电流大小及充电温度设计要求;(4)制动能量回收设计要求;(5)电池组电阻计算及连接电阻控制要求;(6)能量密度要求;(7)功率密度要求;(8)寿命要求。

3.环境性能设计输入(1)低温(-15℃、或者-20℃)充电设计要求;(2)防腐蚀性设计要求;(3)冲击可靠性设计要求;(4)振动可靠性设计要求;(5)综合城市工况设计要求。

4.安全性能设计输入(1)继电器设计及控制要求;(2)峰值电流确定及保险丝设计要求;(3)绝缘及绝缘检测设计要求;(4)前碰、后碰、及侧碰设计要求;(5)碰撞及高压安全设计要求。

5.热管理设计要求(1)加热设计要求;(2)冷却设计要求;(3)热场分布设计要求;(4)温度传感器布置设计要求。

6.控制策略设计输入(1)阀值及报警设计要求;(2)阀值及降功率使用设计要求;(3)阀值及断电设计要求;(4)低压互锁,低压控制高压设计要求。

四、动力电池系统技术要求1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0.11 电池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GB 501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一部分:一般要求GB 502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一部分:一般要求GB/T 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T 18384.1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GB/T 18384.2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保护GB/T 18384.3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 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GB-T2423.17-1993 盐雾试验方法GB-T2424.1-2005高温低温试验导则GB T 17619-1998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QC/T 413-2002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QC/T 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QC/T 417.3-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4-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417.5-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238-1997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ISO 7637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ISO12405-2《电动道路车辆-锂离子电池组和电池系统的测试规范》SAE J1797 reaffirmed JUN2008SAE J1939 汽车现场总线协议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电池系统由动力电池及其附件组成,储存及释放电能的系统。

3.2电池系统标称容量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电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容量(参考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3.3电池系统标称能量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能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能量(参考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3.4电池系统标称电压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能量比标准放电的电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电压。

3.5电池系统SOC电池系统的荷电量与电池系统标称容量的比值。

3.6标准环境状态温度为20--25℃,湿度为70—90%相对湿度。

3.7标准充电标准环境状态下,充电机以(? kW)功率对电池系统进行充电,电池系统自动终止或发出充电终止命令停止充电。

3.8标准放电标准环境状态下,以(? kW)的功率对电池系统进行放电,电池系统自动终止放电或发出终止放电命令停止放电。

3.9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电池系统所储存的能量(实际值/标称值)与电池系统质量(实际值/设计值)的比值。

3.10电池系统功率密度电池系统的放电功率(实际值/标称值)与电池系统质量(实际值/设计值)的比值。

3.11充电速率电池系统SOC从10%充电到90%所需的时间。

3.12电池系统储能效率电池系统储存电量释放出的能量与电池系统储存对应的电量所消耗的能量比值。

(充电机的能量损耗也包括在内)3.13电池系统内耗系数电池系统内阻(Ω)与电池系统容量(Ah)的积比电池系统电压(V)。

(Ω×Ah)÷/V。

Ω包括直流内阻和交流内阻,Ah是实际容量。

V是标称电压)3动力电池系统基本要求动力电池系统用于纯电动大巴车。

电池系统包含动力电池、BMS、各种连接器件,无需二次加工作为能源供给系统即可使用。

在电池箱标示电池极性、电压、能量、使用条件、注意事项及加装铭牌。

1)电池箱及箱内所有连接线阻燃和耐火性能需满足GB/T 19666-2005的要求。

电池箱应能满足使用条件下强度和刚度要求。

2)电池箱的标识和铭牌明晰,正确,应组装在第一观赏面处,人接触时应清楚可见;标识应符合GB/T 18384.1中4.1条的要求。

3)动力连接线应符合GB 5013.1-1997和GB 5023.1-1997的要求。

4)低压控制线路、采集线路的连接器应满足QC/T417.1-2001、QC/T417.3-2001、QC/T417.4-2001的要求。

5)低压控制线路、采集线路的线束应符合QC/T 417.1-2001的要求, 材料要求应符合QC/T 413-2002的要求。

6)防水、防尘应满足GB/T 18384.3中7条的防水、防尘要求。

4.1 动力电池系统性能要求4.1.1基本要求4.1.1.1实际可用容量电池系统实际可用容量应大于额定容量且小于额定容量的110%。

4.1.1.2能量密度电池系统常温能量密度应大于? Wh/kg。

电池系统60℃能量密度应大于? Wh/kg。

电池系统-20℃能量密度应大于? Wh/kg4.1.1.3内耗系数电池系统内耗系数应小于?。

4.1.1.4低温充电(在南方地区使用,可以不要求)的功率充电,到达充电终止电压,停止充电。

电池系统在-20℃条件下,以P3室温存放2小时后标准放电,放电电量应大于额定容量? %。

4.1.1.5倍率放电性能电池系统以电动机最大功率放电,比能量不低于? Wh/Kg。

4.1.1.6荷电保持能力电池系统满电态28天存放,荷电保持应不低于初始能量的?%。

4.1.1.7常温储存电池系统满电态28天常温储存,容量恢复应不低于初始容量的? %。

4.1.1.8 高温 55℃储存电池系统满电态55℃储存7天,放电能量(Wh)应不低于初始能量的?%。

4.1.1.9循环寿命电池系统循环2000次后的放电能量(Wh)应不低于初始能量的?%。

4.1.1.10储能效率电池系统储能效率应大于? %。

4.1.2 环境适应性4.1.2.1低气压电池系统在环境气压至不高于11.6KPa保持6h试验后,按附录H判定,危害级别应不高于L0,试验后25℃能量应不低于初始放电能量的? %,内阻不高于初始值的? %。

4.1.2.2振动电池系统常温满电态以2Hz~6Hz,加速度0.5g振动10小时,按附录H判定,危害级别应不高于L0,试验后样品25℃放电能量应不低于初始放电能量的? %,内阻不高于初始值的? %。

不允许出现放电电流锐变、电压异常、电池壳变形、电解液溢出等现象,并保持连接可靠、结构完好,不允许装机松动。

4.1.2.3温度冲击电池系统满电态按75℃±2℃的环境温度下搁置4h,然后在30min内降温至25℃±5℃并恒温2h,再在30min内降温至-20℃±2℃并恒温4h,最后在30min 内升温至25℃±5℃并恒温2h进行10个循环试验,按附录H判定,危害级别应不高于L0,试验后样品25℃放电能量应不低于初始放电能量的? %,内阻不高于初始值的? %。

4.1.2.4恒定湿热电池系统满电态40℃±2℃,相对湿度为90%~95%的恒温恒湿箱中放置48h试验,放电能量应不低于额定能量的?%,内阻不高于初始值的? %,按附录H判定,危害级别应不高于L0。

4.1.2.5过充电电池系统接恒压恒流源,电压设为电池系统标称电压的2倍,电流设定为(A),持续给电池系统充电直到电池系统保护功能起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