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93828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