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天气预报业务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
1、分析天气预报业务所面临的问题
天气预报业务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但是应该看到,面对着我国气象服务的需求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的预报业务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报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中小尺度突发性灾害天气的监测和短时预警业务能力十分薄弱,暴雨等强天气的定量预报能力不足,远不适应防灾减灾的国家需求;二是标志着天气预报科技水平核心预报技术的数值预报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尽管我国的数值预报业务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尚未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三是天气预报的业务技术体制不完善,适应现代天气预报业务和精细化气象服务需求的预报技术路线、业务技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业务布局与分工及业务流程等尚不够明晰;四是天气预报业务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
针对天气预报业务存在的问题,天气预报业务体系的建设应围绕着数值预报的持续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建设、五级台站集约化业务流程与分工以及预报专家队伍建设等问题来逐步推进。
2、关于数值预报的持续发展问题
总结我国数值预报发展的不足,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个人认为,国家数值预报业务要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要建立起具有自主发展完善能力的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实现对模式系统持续性地改进提高,才能逐步形成我国数值预报的科技优势。
现阶段模式发展要重点围绕变分同化技术和资料应用展开,着力解决观、探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到模式同化应用等系统性研发问题,推动资料应用与模式研发的专家及业务科研单位间的联合合作,尽快实现多元卫星遥感资料及雷达、GPS等多种非常规资料的同化应用,提升多种气象观测资料的应用能力。
在模式物理过程方面,目前要加强相应的科研工作,做好科技储备。
3、关于发展专业化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问题
在业务体系方面,预报的精细化需要建立在专业化的业务体系上。
借鉴发
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要建立国家级的专业预报中心,在布局上形成以国家级的专业预报与省级的精细预报构成的预报业务体系。
以服务需求为牵引,专业化业务体系围绕着定量降水、台风、强对流等的预报为重点开展,并逐步加强海洋气象预报等专业预报能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强有力的国家级指导预报业务。
同时,加强省一级的精细化预报业务,重点是做好精细到县的气象要素预报和短时临近预警,真正形成强有力的对市、县两级的预报指导能力。
加强对专业化预报体系的科技支撑。
发挥各大区域中心专业研究所的作用,为专业预报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完善专业化的应用研究机构布局,建立中尺度灾害天气专业化应用研究机构,支持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
在技术体系方面,精细化的预报需要数值预报、预报经验及各种预报方法的综合应用,应有更加明确的预报技术路线。
不同的预报对象,其预报的机制和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发展完善“数值预报—天气学方法(经验)—统计释用—动力诊断分析—短时临近预警”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结合现在的预报业务现状,技术体系的建设上要强调:(1)在短时临近预警方面,下工夫设计并建立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作为短时临近预警的一项基础业务;同时,要发展建立基于多种资料融合的中尺度动力诊断分析业务系统。
(2)在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方面,全国精细化到县、乡镇的气象要素预报应以数值模式统计释用的客观预报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的精细化气象要素产品库,解决气象频道等各种气象服务平台对精细化预报产品的需求。
(3)重视天气学预报方法应用,通过典型天气过程总结、预报失败个例分析,建立天气学的概念模型或预报指标等,不断完善天气学的预报方法;建立预报员个性化的分析预报方法,如动态图分析、数值预报偏差订正等,通过天气会商、日常预报分析将天气学预报方法融入到天气预报业务之中。
4、关于业务流程问题
对过去提出的逐级指导业务流程要重新进行思考。
从实践的情况看,这种逐级指导存在着重复过多、人员投入大、不集约的问题,而且指导能力不强一直是业务流程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应按照集约化的原则设计上下级台站的业务流程,以国家和省两级预报指导业务为主,实行上级指导下级、下级订正反馈的指
导业务流程,这是与我们现阶段预报员人力资源和人才布局结构相适应的。
国家级指导预报业务立足全国范围的灾害天气定量和落区预报;省级台站要做到全省性的精细化到县级站点的预报和全省范围的短时临近预警指导业务;建立预报产品订正反馈的流程,建立全国共享的公共产品库,实现全国范围预报产品的共享。
市县两级的预报业务主要是针对政府及社会需求的气象服务而展开。
鉴于实际的预报能力和预报员数量的限制,市县两级的预报业务以补充订正省级的预报、发布短时预警和开展气象服务为主,这种流程在省级预报充分精细的基础上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发挥区域中心的人才和科技优势,以科技辐射和技术指导为主,为区域内的省级气象部门提供精细化的数值预报产品和预报技术支持。
着眼于实时业务流程的精干高效,应尽可能减少逐级的预报会商流程,增加预报员的分析思考时间,提高业务效率。
5、预报专家队伍建设问题
现代气象业务要求预报员是“预报专家”,而不是“预报工匠”,因此,应重视预报专家队伍的建设问题。
从目前国家和省两级的预报队伍看,突出的两个问题是骨干不足和预报员数量严重偏少,队伍建设应着力在这两方面加强。
一方面,尽快增加国家和省两级的预报员队伍数量,尽快解决预报员全部忙于业务而缺乏时间总结提高、骨干预报员难于提高的问题。
要加大力度推动国家和省两级接收新预报员的进度,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国家和省级预报员的数量达到中国气象局岗位设置的要求(黄皮书编制数)。
另一方面,骨干预报员的培养,要与预报业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培养专业化的预报专家,如暴雨、台风、强对流的预报专家等。
通过公开选拔招聘等方式,组建全国范围的专业化预报员专家团队,形成由国家或省级首席预报员牵头的、全国性或适应区域气候特征的区域性预报专家团队。
一是可以充分发挥首席预报员的积极作用,强化重大天气的预报技术把关;二是可以加强专业化的天气分析研究,深化预报业务认识,发展专业化的预报技术方法。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培养出一批分别在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等领域有影响力的预报专家。
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为核心的预报业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分析问题,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