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回忆我的母亲1.知识链接回忆录回忆录是指追忆本人或他人过去的生活经历或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作者把回忆中的一些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同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在写法上,回忆录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虚构。
回忆录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可以写一件事的全过程,也可以记录某些生活片段。
语言表达上力求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本文是朱德同志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原题为《母亲的回忆》,1983年收入《朱德选集》时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宽厚仁慈、坚忍顽强、爱憎分明,始终如一地支持朱德投身于革命事业,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
3.重点突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开篇点题,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勤劳”一词是全文叙事的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值得我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引起下文。
4.考点链接分析人物形象【方法指导】(1)抓住主要事件。
根据事件提炼人物的感情、性格。
(2)分析描写方法。
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具体描写中归纳人物形象。
(3)关注侧面烘托。
在对其他人物及环境的描写中,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这对主要人物的定位起重要作用。
(4)关注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等要素。
各类人物通常有固定的性格基因。
(5)从原文中找关键词句。
文本中通常含有明示或暗示人物感情、性格的词句。
【答题格式】从……中,可以看出……是一个……(性格品质)的人(身份)。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6。
01积累与运用【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佃.农(diàn)劳lù(碌)私塾.(shú)和ǎi(蔼)溺.死(nì) wèi(慰)勉妯.娌(zhóu) 和睦.(mù)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勤劳勤奋)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艰苦贫苦)的。
(3)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隔离隔绝)了。
(4)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吓倒吓到)。
3.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基础提升】4.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A.耕.种(gēng)勉强.(qiáng)祖籍.(jí)任.劳任怨(rèn)B.衙.门(yá) 挑粪.(fèn) 差.役(chāi) 无可奈.何(nài)C.管束.(shù) 和蔼.(ǎi) 辍.学(zhuì) 节衣缩.食(suō)D.豌.豆(wān) 聊.叙(liáo) 蛮横.(héng) 为.富不仁(wéi)(解析:A.“强”应读作“qiǎng”;C.“辍”应读作“chuò”;D.“横”应读作“hèng”。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A.和睦周济毫绅外甥B.强建私塾榨油聊叙C.劳碌马鞍耕种蔚勉D.高粱妯娌竭力富裕(解析:A.“毫”应写作“豪”;B.“建”应写作“健”;C.“蔚”应写作“慰”。
)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A.面对朋友的误会,他百口莫辩....,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C.他尽管坐拥金山,却为富不仁....。
D.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解析:B.“成群结队”形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拉帮结派”。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父母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B.能否落实农村中小学营养餐,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大举措。
C.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解析:B.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否定不当,“防止”和“不要”删掉其一;D.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的号召”。
)8.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
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A.②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①D.③①②9.下面情境中,小航表达得体的一项是(C)小航和小朋约好周末一起去遵义市博物馆参观。
小航去小朋家结伴走,小朋的奶奶开了门。
小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我要找一下小朋,我和他去博物馆参观。
B.您是谁呀?小朋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航,和小朋约好去博物馆,他在家吗?D.我想找小朋去博物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02课内精读阅读“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完成后面的题目。
10.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11.选文第一、二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不仅高度评价了母亲对“我”的教育与影响,而且抒发了“我”对母亲的爱。
12.“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能不能改为“这是我一定能做到的”?为什么?不能。
原句用“能”“一定能”反复强调,强有力地表达自己无比坚定的信心,收束有力。
改后句子中的“一定”程度较轻,不足以表达自己的信心和决心。
13.“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得到了升华,主题得到了深化。
03拓展阅读(原创)十毫升母爱邓琴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
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中往里吹。
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
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
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
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
”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
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
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
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
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
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
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
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
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
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
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
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
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
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
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B11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
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
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B12我骑车赶往单位。
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B13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B14“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B15“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
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B16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
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
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B17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
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
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
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4.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赏析重点句子】(1)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
(2)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15.文章第③④两段有何作用?【分析文段作用】回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
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①从“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
②从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以及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