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发源地——梅村我们是在一个典型的江南雨天进入梅村的。
烟雨笼罩下的梅村乍现眼前时,流露着一种新鲜的乡俗气质,已很难觅得“江南第一古镇”的“古意”了。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知道梅村的名声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吴地祖先——吴泰伯(或作太伯)。
据称,早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朝后期,泰伯、仲雍从今天的陕西来到江南荆蛮之地,在梅里筑城建都,自号“勾吴”,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在此”(《吴越春秋》),及阖闾立,始正式迁都苏州。
因此,梅村又被称作“勾吴古都”。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有关泰伯奔吴的落脚地,眼下史学界依然流行多种说法,单江苏就为泰伯奔吴是在无锡一带还是宁镇地区就颇有争议,但根据大量的史料记载,泰伯当时所奔之“荆蛮”,应指无锡、苏州一带,有关泰伯奔吴在梅里,后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泰伯墓碑记》以及南朝的《后汉书》等,都有泰伯冢在梅里的记载,而关于“梅里”即“无锡梅村”,最早有东汉碑刻的记录。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吴太伯”也称:“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 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地区。
更确切地说,古文献记载的“梅里”范围要远大于现在梅村镇的行政区划,比如,相邻的鸿声镇就应归入当时的“梅里”的区域内(泰伯募遗址现在鸿声境内)。
遗憾的是除了文献记载,目前有关泰伯奔吴的遗物、遗迹仍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不过在梅村地区,至今流传着大量有关泰伯奔吴、开发江南的动人故事。
像“皇渡河”、“荒三千”、“九泾一渎”、“荆村”、“蛮巷”等,当地百姓给这些地名赋予了丰富的历史传说。
虽说传说无从查考,无以为证,却给梅村历史渲染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不过,在历尽千百年风雨沧桑、战乱动荡之后,随着近期梅村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当地所能寻访到的旧址多已成了残迹。
现在的梅村,最能证明其历史,只有泰伯庙和伯渎河了。
泰伯庙是后人为纪念泰伯而建,始建于汉代,眼下所剩的最古老建筑已是宋代的。
以前也曾到访过这里,跟诸多的江南庙宇相似,当时的泰伯庙几乎没能留下什么特别的感受。
只有在江南绵长的雨季里,泰伯庙也才散发出缕缕静谧幽深的气息,让人可以透过时间的雨幕作悠长的遐想。
伯渎河相传说为泰伯开发江南时所修,但在尚未得到考古证实之前,这只能作为一种传说。
尽管如此,作为比京杭大运河更早的古代运河,伯渎河的历史依然是漫长而古老的。
据考证,伯渎河在吴王夫差时已存在。
当时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下令开凿古代运河,称“邗沟”,也就是东汉《越绝书》上记载的“吴古故水道”。
伯渎河即“吴古故水道”的无锡段。
如今的伯渎河,黝黑的暗流,散发着雨季的腥臭,已很难让人想象,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
关于梅村,旧有的“古”已经很难与现有的“新”相匹敌了。
但作为“江南第一古镇”,它延绵的文明为后世梅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储存了充足而深厚的文化养分。
在泰伯庙前的牌坊上镌刻着“至德名邦”四字,可以说,它涵盖了梅村人千百年来孜孜追求的一种精神。
“泰伯城荒德求荒,至今遗址尚流芒。
”从荆蛮之地到礼仪之邦,如今的梅村经济发展迅速,文化教育发达,梅村人在先贤礼让、开拓精神的鼓舞下,不断书写着全新的美好历史。
专家推断吴文化发源于苏州、无锡之说因此要被改写太伯,陕西渭水流域岐山下周部落的一位王位继承人,周文王姬昌的叔叔。
3000多年前,他放弃王位来到长江中下游,开创了吴文化。
后世史家司马迁把这段故事写进了《史记》,称为“太伯奔吴”。
太伯所奔地方在哪?无锡、苏州、南京镇江地区都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之中。
近日,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江宁陶吴地区发现了两座大规模的周代土墩墓。
专家根据墓穴规模、史料记载以及历年来的考古发现推断,江宁陶吴、横溪地区很有可能就是当年“太伯奔吴”的所在地,也就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考古发现] 陶吴发现超大周代土墩墓“我们陶吴啊,与安徽当涂、镇江丹阳连接在一起,从小时候这里就很奇怪,平地上出现‘大馒头包’。
‘大馒头包’上种庄稼、竹林收成都很好,但是我们一般都不敢去玩,听村里老人说,‘大馒头包’是坟墓,里面有蛇。
”在江宁区陶吴镇一处经济开发区,记者在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工地上遇到了65岁的陶吴镇村民王才贵。
顺着王才贵的指引,记者在一片已被挖成平地的土地上,看到两座土包陡然耸立。
其中一座规模非常大,高约8米,直径在50米左右,呈圆包形,看上去还真像一个馒头。
而另外一个土包略小,已经被削成长方体形,看上去像一块蛋糕。
在大土包上,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的工作人员以及大批工人正在进行紧张的发掘工作。
“由于这里要建经济开发区,我们在8月23日就到这里来进行调查了。
我们在山坡下捡到了不少带有商周文化纹式的陶片,其中有‘回字纹’等,当即判断这里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墩墓。
”南京市博物馆一位考古队员向记者介绍。
在半个月前,南京市博物馆的一支考古队进驻陶吴土墩墓现场,开始正式考古发掘工作。
3个盗洞显示盗贼已多次光临在土包顶部,记者看到了一大一小两个“豁口”,其中大的一个位于土包中心,直径约3米、深2米多。
而另外一个“豁口”只有50厘米左右的直径,往里看时,却深不见底,只能看到阴森森黄色的洞壁。
“这两个洞就是传说中的盗洞,最大的一个位于土墩墓的中心位置,在边上的这个50厘米的盗洞是用炸药炸开的,可以供一个人出入。
在土包底部,还有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盗洞。
”考古队员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正处于地表取土阶段,但从盗墓贼的疯狂看来,里面即使有珍贵青铜器、贝币以及陶器,保留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
”考古队员表示。
南京最大土墩墓墓主身份高“在我们南京市考古发掘的土墩墓数量并不多,只在宁杭高速一、二期发掘过一些,2000年宁杭高速一期以及后来的二期工程中,我们曾经挖掘过几座土墩墓,但高度一般在两三米,最高的一座也只有7米不到,而底部直径大部分都是20米左右。
这次发现的土墩墓高度之高、底径之大,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一定非常高。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一位专家向记者介绍。
周边曾出土高等级青铜器疑是太伯奔吴所带“这次考古发掘我们博物馆非常重视,因为在江宁陶吴所属的宁镇山脉地区,曾经多次出土过非常重要的周代文物。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向记者介绍了解放以来宁镇山脉地区的考古发现。
1954年6月,在与江宁陶吴毗邻的丹徒烟墩山。
村民在一块坡地上挖到一批青铜器,其中之一就是有着120余字铭文的“宜侯夨簋(gui第三声,盛酒器)”。
根据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唐兰考证,该青铜器年代是西周早期,记载了周康王封夨为宜侯并赏赐器物、土地、奴隶等之事。
此后,江苏的考古机构又在句容、丹徒、横溪等宁镇山脉地区发现过多处土墩墓。
其中在丹徒大港母子墩和磨盘墩、背山顶等处发现了大量西周礼铜器,其中母子墩出土的一件双鸟耳方座簋也有铭文“伯作宝尊彝”,铭文中的“伯”被考古专家认为是当时吴国地位非常高的大奴隶主贵族。
在史料记载中,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南京地区还处于“湖熟文化”时期,为什么江宁陶吴所属的宁镇山脉地区会发现如此高等级的周王室赏赐的青铜器呢?“我们之所以敏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这些灿烂的西周青铜器很可能是太伯当年带到宁镇山脉地区一带的,他从陕西所奔的地点就是这里。
这一观点其实在郭沫若、唐兰先生考证后就已经在文博圈开始流行。
本次在陶吴地区发现这么大规模、高等级的周代土墩墓,也透露了当年陶吴地区地位确实非常重要,可以佐证宁镇山脉地区的地位与等级很高。
相信更多的信息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中会不断出现。
”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该专家向记者表示。
(请报料人吴先生来晨报领取线索费)[历史趣闻] “吴”其实是一条鱼吴文化之“吴”字作为地名、国号,首见于《春秋左传》宣公八年条。
据专家考证,“吴”字是一种鱼,在中国古文中,鯱、五、鱼、吴四字为同音字,所以后来作为地名和王号也被写作“吴”。
那时太湖一带,河道纵横交错,初民们渔猎为生,泰伯和百姓把鱼作为“图腾”,吴地崇鱼、喜鱼的习俗传至今日,每逢过年,家家门上贴挂鱼图,以示年年有余,在房门上贴挂“鲤鱼飞跃图”,以示“鲤鱼跳龙门,全家交好运”。
“吴文化”毁于美女西施吴文化的建立,是从“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开始的,此后在宁镇地区开创了吴国。
而纯正吴文化的覆灭却缘于一位美女,那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西施有一位与众不同的情人——范蠡。
范蠡是位思想非常前卫的越国文职官员,他为了帮助自己的国王——越王勾践,把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成功地毁灭了吴国,从而开始了吴越文化的交融。
到了汉代以后,往往“吴越”不分,甚至称为“吴越”。
[专家说法] 此次考古发现印证陶吴、横溪一带是吴文化的源头“南京市博物馆在江宁陶吴的发现非常重要,这也印证了我的观点,江宁陶吴、横溪所在的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就是吴文化的发源地。
长久以来,人们认为‘太伯奔吴’奔的是无锡、苏州,这两个地方是吴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但根据史实记载、古文字研究,以及多年来包括此次的考古发现,可以明确证明,这里就是吴文化的源头,太伯从陕西到的第一站,正是江宁陶吴、横溪所在的宁镇山脉和秦淮河流域一带。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赵建中向记者表示。
“太伯奔吴”奔的衡山是江宁横山赵建中博士表示,《吴越春秋·卷一吴太伯传》曾经和司马迁一样记载过“太伯奔吴”的故事,说在商朝武乙末年,周部落君主公直父欲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以便传给小孙子昌,但那时候父子继承制已经形成,且都由长子继承。
于是作为兄长的太伯、仲雍二人为了不和小弟弟争王位,便于这一年趁父亲生病,“托名采药于衡山”,悄然离开。
太伯、仲雍要往哪里“奔”呢?赵建中博士分析,当时周的东面是殷商王朝强大的天下,周国还只处于成长中,北方西戎部落等少数民族聚集,战事不断。
“所以他们只能往南方跑。
翻过秦岭,沿汉水顺流而下,再沿长江向东,最后来到了现在南京江宁陶吴横溪小丹阳一带。
”由赵建中担任副主编之一的《南京辞典》一书上,清楚记载了“太伯奔吴”的路线:太伯为让位给三弟季历,以赴衡山(即南京横山)采药为由出走。
在今安徽和县一带,太伯队伍分成两路,主力渡江到达今江宁区丹阳镇东面的横山(时称衡山),驻在梅里。
不久,太伯留仲雍守梅里,自己继续东进至勾曲山(今茅山)、摄山(今栖霞山),传播周人较先进的文化技术,使当地千余户荆蛮归附。
苏州的吴文化是后来发展的可是在史书上,吴国建都苏州是写明了的,而无锡也有大量诸如太伯庙、梅里等太伯时代的纪念性建筑和地名。
怎么就能排除这些地方是吴文化发源地的可能呢?赵建中博士向记者介绍,在周武王统一天下后,吴国被封为诸侯,后来吴国旧都逐渐向东经宜(今天的镇江)迁到姑苏,这只是说明吴文化后来发展到了苏州,但并不是吴文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