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一.选课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课指导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
合理的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和愿望;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新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二)选课指导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构成,新的课程结构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局限,选课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盲目性,表现为随意性大、杂乱和零散的倾向。
选课指导可以有助于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有助于学生选课的计划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切实选择哪些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课程来修习。
(三)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
普通高中毕业生面临着未来职业的选择和人生规划,而且新课程的改革尤其突出养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潜力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自己人生的能力。
有效的选课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选择课程和怎样选择等方面作出合理定向,指导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积累知识并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
二、普通高中课程总体结构简介
1.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2)科目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和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15个科目。
(3)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2.课程设置以及说明
(1)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表
(2)课时、学分要求以及设置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具体设置如下:
说明: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
社区服务安排在课余时间、周末或节假日。
原则上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周5天上课,周学时数不超过35(含班团活动时间)。
每学时一般为45分钟。
2、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语文、数学、外语每个模块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的有关科目每个模块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必要时可在不增加学时的前提下,在本领域内调整开设顺序。
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每个模块为18学时。
3、学校可根据需要调整技术领域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的开设顺序。
4、艺术领域每周开设1学时。
建议音乐和美术间周开设。
5、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时可根据需要在一个学期内集中使用,但每学期的学时总量必须达到要求。
6、学校课程主要指《课程方案》的“选修学分II”。
可以围绕各学习领域自主开发和安排教学内容,增加学校课程的开设量。
7、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程中获得28学分,其中选修学分I应在多数学习领域中占一定比例,学校课程至少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更多课程,获得更多的学分。
三.各学科选课指导
1.语文学科(YW)
2.英语学科(WY)
5.历史学科(LS)
6.地理学科(DL)
7.物理学科(WL)
8.化学学科(HX)
9.生物学科(SW)
10.信息技术学科(XX)
11.通用技术学科(TY)
12.音乐学科(YY)
13.美术学科(MS)
14.体育与健康学科(TJ)
1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ZH)
四、学生选课须知及选课程序
(一)高中新课程与旧课程比较主要有什么新的特点
高中新课程总体框架的设计与旧课程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培养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是课程结构。
高中新课程各学科采取模块化编写,课程设置注重时代、社会对学科的要求,在不失其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增加其灵活性和适用性。
新课程包括必修、
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模块,并形成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体系。
三是选课制度。
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
高中新课程出现了大量的选修课程。
不同的学生可依据自己特长、兴趣需求,规划出个人三年发展课程。
因此,选课制在高中新课程中是必然的产物,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必然出现行政班和教学班的管理模式。
这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的自身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学分管理。
新课程在教学评价上引入了学分制管理。
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完全相同,因此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同学们三年高中学习的基本要求和个性化发展要求,是课程评价的关键之一。
学分制评价是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的标准。
简单地说,一定课程对应一定的学分,修完一定的学分才能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
(二)我们为什么要选课
1、这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高中新课程各科采用模块化结构编写,模块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两部分。
选修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同学们可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需求,进行有机的组合,以满足自身的特长发展需要。
2、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发展的最关键、最活跃的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正确地选课,对其终身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3、选课是为了突出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具备进入学习化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打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为学生具备面对社会就业所需要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基础,为学生发展个性、走向自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学科模块说明及选课建议
高中课程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编写,课程丰富多彩,能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发展。
由于要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要求与个性化需求相协调,考虑到受资源条件的限制,考虑到应遵循的学习规律等因素,学校在课程编排上,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应遵循如下的原则。
(1)课程编排应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精神。
(2)模块之间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应按顺序开设(选择);模块之间没有递进关系的课程,可平行开设(选择)。
(3)高一学生以开设必修课为主,兼顾适量选修课。
高一选修课以选修Ⅱ为主,兼顾适量选修Ⅰ模块。
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扩大选修课范围,以满足选修课的学习要求。
(4)课程模块的选择和开设顺序,应将学生的个人选择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统筹考虑。
(四)选课程序
(1)学生研读《学生选课指导手册》,了解高中阶段学校所开设的学习内容、模块、学分等总体要求,了解选修课的总学分及模块要求;了解我校各个学科所开设的必修课的内容与学完每个模块后经考核可以得到的学分数。
(2)根据自己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在征求家长、导师、亲友意见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业方向,自主规划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目标的
修习模块;(3)合理分解3年的目标,根据学校课程开设的总体时间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和安排个人每个学段的修习内容,防止内容和时间的冲突;(4)熟悉并牢记选修课各系列、各模块的编码,并根据自己未来发展的愿望,研读每科的特殊要求;(5)填写《学生选课单》,上交班主任,并接受老师的指导;(6)学校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拟定下学年课程安排;(7)《学生选课单》经学校课程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正式通知你。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课程修习计划,编排个人的《课程表》,并依据自己的《课程表》按照学校安排的时间、地点进行学习;要记清楚上不同选修课的时间和地点,以免迟到或误课。
(8)在新学年开学后,学校可以安排一定的试听时间,试听期间可以作出相应的调整安排,试听结束后形成最终的学校课程安排。
附:学生选课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