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钧窑是以禹州钧台窑址而得名的宋元时期瓷窑系。

禹州,位于河南省,是钧瓷的故乡,也是钧窑的集中发现地区。

钧窑的典型遗址,也在禹州,即钧台窑。

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禹州境内已有上百处钧窑遗址,其中多数位于禹州的西部或西南部山区。

钧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钧瓷系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赢得了人们的长期喜爱;同时,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直到明代的文献中才直接出现记载的瓷系,其身世受到了广大陶瓷考古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和研究。

二、始烧年代对于钧瓷的始烧年代,目前在学术界有多种认识:一般都认为钧瓷始烧于北宋,此外还有唐代说、金代说、元代说和明代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等专家曾提出了钧窑创烧于金代的观点。

后来冯先铭先生又认为钧窑创烧于北宋,而不始于金代。

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掘主持者赵青云先生,根据发现的大量钧瓷残片堆积和用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范分析认为:钧台窑创烧于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

这一观点被考古界诸多专家所认同。

秦大树先生依据神重镇刘家门窑址的发掘资料,认为钧窑是北宋末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

2005年在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有些专家再次提出了金代说的观点。

亦有部分专家提出了元末明初,甚至很可能在明洪武至永乐时期或其前后不远阶段的新观点。

郭培育先生在钧台窑址西区发掘后,对不同时期地层的出土文物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这批钧瓷与70年代发现的钧瓷有所不同,并进而提出了元代说的观点。

(一)北宋有钧说1、北宋说关于钧瓷的始烧年代,主流意见认为是北宋,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钧瓷始烧于唐朝甚至隋朝两种意见。

可以把北宋说、唐代说和隋代说都归之于“北宋有钧说”一类,其核心是北宋说。

关于钧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文献《宣德鼎彝谱》。

明朝文献没有明确指出钧窑的烧制年代,只是《宣德鼎彝谱》把钧窑与宋代的柴、汝、官、哥、定诸名窑并列,并且放在定窑之前,会让人产生钧窑也是宋代名窑的猜想。

清朝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年代是北宋,有的还指出是北宋初年。

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872)首次提出“宋钧”概念。

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也说钧窑是“北宋钧州所造”。

嘉庆年间的《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云:“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

”晚清和民国著录钧窑的文献,都沿袭此说。

晚清陈浏《陶雅》卷上云:“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钧、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云:“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其说窑第二云:钧窑系“宋初禹州所造。

禹州昔号钧台。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陶瓷专著《瓷器概说》和《中国陶瓷史》,这两本书都继续阐扬钧瓷北宋说。

1935年郭葆昌《瓷器概说·历代名窑》云:“北宋名窑最多。

定、钧、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南北互峙,后先辉映。

”1936年刊出的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说:“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钧等名窑。

”解放后,钧瓷研究开始走出书斋,进入田野考古阶段。

以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赵青云、禹州市钧瓷研究者晋佩章等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大力提倡钧瓷北宋说。

1964年,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叶喆民、杜乃松到河南临汝、郏县、禹县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

叶喆民在1964年第8期《文物》杂志发表《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说此行“证知钧窑始烧于宋”。

冯先铭在1964年第8期《文物》杂志发表《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说“神垕镇钧窑的始烧年代应在北宋,而不始于金”。

2、唐代说在北宋说的基础上还发展出唐代说。

20世纪60、70年代在鲁山、郏县、禹州发现了唐代花瓷,这种花瓷釉色为黑色釉底上带着蓝色和灰色斑块,与钧瓷的天青月白乳浊釉颇为相似。

于是,有人断定唐代花瓷与钧瓷有传承关系,甚至称之为“唐钧”。

叶喆民在《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文中说,从唐钧花瓷残片中,“进一步看到钧窑的前身”。

冯先铭说唐朝花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

安廷瑞在《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发表的《禹州唐代古瓷窑群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一文中说,唐花釉瓷“为研究钧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窑群实例”。

河南省和禹州市的专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钧瓷形成于唐朝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钧瓷专著,如晋佩章《钧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 1987)、苗锡锦《钧瓷志》、赵青云《钧窑》(文汇出版社, 2001)、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阎夫立《中国钧瓷》(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等,都力倡此说。

《钧瓷志》指出:“钧瓷始于唐,盛于宋”, “唐代花瓷与宋代钧窑有渊源关系,是钧窑的前身。

钧瓷始于唐,已经得到陶瓷史学界的公认,并载入史册。

”有人用化学分析论证了唐代花瓷和钧瓷的继承关系。

张义《唐代花瓷釉的实验和形成机理分析》一文,论证分析了唐代花瓷釉的形成机理,以及对宋元时期钧瓷的影响、传承和渊源关系。

(二)北宋无钧说尽管北宋说有诸多“证据”,而且,此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可是,针对北宋说,有些人仍存在质疑,他们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一,北宋文献对当时的许多窑口如汝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邢窑、磁州窑都有记载,但是对被认为名窑、官窑的钧窑却只字不提。

直到几百年后的明朝文献才说起钧瓷。

北宋建立到清朝建立有六百年,清朝人说钧瓷烧于北宋,根据究竟是什么?在清朝和民国的文献中找不到答案,这令人有主观臆测之感。

解放后,叶哲民、冯先铭、赵青云等人以认定故宫所谓“传世宋钧”就是宋钧为前提,根据禹州出土钧瓷与故宫钧瓷器物特征相同,推断禹州出土钧瓷也是宋钧,由此进一步肯定钧瓷是北宋烧制,其逻辑前提受人怀疑,其结论当然也受人怀疑。

其二,古代窑口得名的惯例是以窑址所在州名称呼窑名。

明清和民国文献中,也有多处沿此惯例称“钧州窑”,如明代张应文《清秘藏》卷二《论窑器》、明代高谦《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等,《南窑笔记》说钧窑“北宋钧州所造”,清代朱琰《陶说》卷二也说“钧州窑今河南禹州”。

这种称呼表明钧窑、钧瓷就是钧州窑、钧州瓷的简称,钧瓷因钧州的政区名而得名。

但是北宋并无钧州,禹州在宋代是京西路颍昌府阳翟县,金朝大定二十四年改设钧州,万历三年避万历皇帝朱翊钧名讳改称禹州。

宋无钧州,何来钧州窑?有人似乎发现了这个漏洞,为了解决宋无钧州与窑以地(州)名的矛盾,有些文献如《景德镇陶录》、《饮流斋说瓷》、《瓷器概说》等就说钧窑之名得之于钧台,《瓷器概说》说:“钧窑建于宋初,在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瓷,至今尚存。

”建国以来主张钧瓷北宋说者,也都继续坚持钧台说。

以窑址附近古迹命名窑口,此为唯一例外,于理不通。

其三,号称北宋名窑的钧瓷,至今未在北宋墓葬、窖藏出土,最早的能明确纪年的出土钧瓷的墓葬和窖藏都是金代的,而更多的是在元朝。

有人解释说“历代帝王均把官窑瓷器视为宫中珍宝,世代相传,不做明器陪葬,因而,在大量考古发掘中不见出土。

”但是官窑不随葬,民窑也不随葬吗?怎么也不见宋代墓葬出土民窑钧瓷?为什么金朝以后又随葬了呢?其四,唐代花瓷与钧瓷的继承关系也受到怀疑。

秦大树指出:“2002年初,笔者在禹州市神垕镇调查古窑址,在于沟村大白堰窑址发现了唐花瓷和早期钧窑的地层叠压剖面,两地层间竟间隔近两米厚的自然土层,可见二者有相当长时间的间隔。

从唐花瓷发展到早期钧窑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刘涛《钧窑瓷器源流及其年代》指出:“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唐钧与钧瓷在烧造年代上存在缺环,二者之间并无必然关系。

”对“唐钧说”持否定意见的,还有李辉柄、余佩瑾等。

其五,“奉华”铭文、“宣和元宝”钱模受怀疑。

刘涛认为“奉华”铭文是清代所刻,“宣和元宝”钱模是伪造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藏瓷大系:钧窑之部》也认为“宣和元宝”钱模为盗铸钱模,不能用来佐证宋代官窑。

其六,将宋徽宗花石纲与钧瓷相联系,全是作者个人猜测,“国内一些人在并无实证根据的情况下,将陈设类钧瓷与宋徽宗时期花石纲和艮岳的兴建相联系,几成为笑柄。

”其七,考古地层存在问题。

赵会军《河南禹州钧窑相关问题探索》透露,“1974年在钧台窑中心区的发掘……有的窑址已被破坏,仅余一米多深,文化堆积很可能已经遭到破坏。

”另据1964年第8期《文物》杂志发表的叶喆民《河南省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早在1964年他到禹州调查时,刘家门窑址“据当地老人们讲,即已深翻过四次,深至七尺方圆数丈。

”根据已经破坏的地层所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果然, 2004年的发掘,钧台窑址西区地层没受破坏,研究者却提出了元朝乃至明朝的意见。

鉴于上述对北宋说的怀疑,所以有人提出“宋无钧瓷”的意见。

至于钧瓷出现于何时,这一类意见中又有金代说、元代说和明代说。

1、金代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久志卓真和大谷光瑞就提出了钧窑始于金代之说。

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中国青瓷史略》、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问题》等也提出过钧窑始于金代的观点。

童书业、史学通也主张“钧瓷是金代所建”。

江西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编著的《中国的瓷器》进一步综合了这一观点说:“钧窑就是金瓷的代表,钧窑是北宋以后继汝窑而起的北方最有名的窑。

钧州之名是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窑以钧州名。

也当在金统治时期”。

台湾余佩瑾将钧瓷陈设类和器皿类器物作为两类器物分别进行排比,认为陈设瓷生产于14世纪前半叶,而器皿类器物则始烧于金代后期。

刘涛认为钧窑始烧于金代前期,盛于金后期,并考证北宋说的“奉华”铭为清代所刻。

他说“它最初可能是作为‘民汝’的一部分或一个分支,在对汝瓷的仿烧中经历了‘亦汝亦钧’的演变过程,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品种。

其大量烧造并形成气候而成为北方地区有影响的瓷器品种,当在金、元时期。

”刘涛还分析了钧瓷兴起于金朝晚期的的原因,是金迁都开封府后,大量军民迁人河南,刺激了陶瓷等基本生活用品的生产,并带来品种和工艺上的变化。

这样,在金代中后期特殊的社会条件下钧窑得以迅速崛起。

2、元代说英国学者布拉西尔·格雷认为,钧瓷可能是15世纪的产品。

20世纪70年代初,著名学者、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馆长玛格丽特·梅德利女士根据这类钧窑与元代钧窑相比,胎釉相似而制作技术更为复杂的特点,认为其时代当在元末明初。

北京大学秦大树在《钧窑始烧年代考》论文中介绍:“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和哈佛大学赛克勒美术馆是世界上收藏陈设类钧瓷较多的两座美术馆,笔者在检视他们的器物纪录时看到, 20世纪前半叶他们无不遵照中国学者的观点,将这些器物定为宋代,但已不断地有学者对其提出时代可能稍晚的异议,到20世纪60、70年代,弗利尔美术馆就将所有的陈设类钧瓷的时代都从宋代改为元代,哈佛大学现在也将其定为元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