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的排华运动及影响09历史班200902501142王鸿洋摘要:排华,是指华侨华人或者走出中国本土以外的中国公民,在异国他乡受到当地政府、社会团体或居民的不公正、非人道甚至残忍地对待,在名誉、财产、心理、生理乃至生命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和损伤。
①本文从历史上排华运动入手,主要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越南排华的主要原因,排华运动的阶段及主要特点和影响。
关键词:越南排华运动,原因,阶段,影响历史上, 华侨的侨居地已发生过多次排华浪潮。
在我国明清时代, 中国移民的主要流向地东南亚地区有过无数次由西方殖民统治者蓄意煽动和发动的大规模排华事件, 如菲律宾西班牙殖民当局策划的16 0 3 年、16 3 9一1 6 4 0 年、16 62 年和1 7 6 2 一1 7 6 4 年等几次大屠杀, 1 5 93 一2 5 9 6年、2 7 0 9 年、1 7 4 6 年、1 7 5 5 年和1 7 6 9 年五次大驱逐, 以及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 荷兰殖民当局发动的17 4 0一17 4 1 年的红溪事件。
19 世纪以来, 随着北美、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中国移民的增多,这些地方成了新一轮排华运动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北美、拉丁美洲国家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对华侨的政策逐渐趋向正常, 排华立法大抵至迟在60 年代已成为历史。
战后的排华活动的多发区在东南亚。
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南的排华运动就是在此时爆发的。
爆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插手印支问题,越南因为国家利益及其地缘政治的原因,开始排斥中国,逐步向苏联靠拢。
中越关系恶化。
1975 年,越南实现了南北的统一,苏联也加大了对越南的援助力度。
与此同时,越南也想借助苏联的实力,推行其地区霸权主义。
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趋向及行为显然会遭到中国的反对,但却与苏联想利用越南控制东南亚从而削弱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不谋而合。
正如越南中央委员黄松曾对西方记者说的一样,“在越南战争时期使中国和苏联尽力帮助北越,这对越南来说是重要的。
现在,越南不再那么需要执行这一政策了。
……今天同苏联的和睦对越南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苏联强烈地希望削弱中国在世界这个部分的影响,这点正好同越南的利益相吻合。
”②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共与越共的分岐越来越大,中越两国的关系也日益恶化,终于越南当局最初的零星排华行为逐步演变成大规模的排华浪潮。
二、经济问题。
众所周知,华人在东南亚各国经济占重要地位,其资产占当地经济的大部分。
无论其资产积累方式是否合法,在他国政府和人民眼中都是一根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当地政府和人民自然会担心在经济上占重要地位的华人,有一天会在政治上“要权”,从而使国家沦为中国的“附属国”。
所以才会有华人是中国的“第五纵队”的说法。
而在越南,问题似乎更严重些。
1975年的越南统一是由北方统一南方, 由于越南领导集团没有考虑到对南方长期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需要一个渐进的改造过程, 急切地想在一夜之间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 因而引发了政治混乱与经济衰退。
而许多华商利用这一困难时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赢利, 从而加剧了经济危机。
牟利的本性使越南南方的华商有如此的作为,但这绝不仅仅限于华商。
但华商的所作所为却被越南当局所利用, 后者以其作为打击目标来转移人民对国家统一后社会经济不进反退的不满。
综上,国际和国内的环境对华人都不利。
在这种背景下,越南开始了排华运动,笔者认为排华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1975——1979 年和1979——1986年。
第一阶段是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的阶段,具有突发性特点。
导火线是1975年越南统一后,越南当局就宣布:“在越南南方, 早在1956年, 几乎所有华侨都加入了越南国籍, 他们不再是华侨, 而是华裔越南人。
”③越南当局完全背离了早先的立场, 转而肯定了过去吴庭艳集团颁布的法令, 从而完全违背了中、越双方1955年达成的协议。
这也完全违背了南方华侨的意愿, 因为1975年越南统一后, 80% ) 90% 的华人在人口调查时又重新填报为中国国籍, 申请保留华侨身份, ④这意味着他们并不承认先前的入籍行为是自愿、合法的。
这是政治上的变化。
在经济上,越南当局对以西贡-堤岸为中心的南方华侨的迫害有几个方面:第一, 封闭所有银行, 冻结或没收存款; 封闭所有进出口和贸易公司。
这是在西贡解放后立即实施的。
毫无疑问,损失最大的是华侨。
第二, 前后三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1975年9月9日发动了“打击买办资产阶级、扫荡垄断市场”行动, 所有被登记为“买办资产阶级”的华侨, 其财产一概被没收充公。
1978年3月23日开始的废除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运动则使占南方华侨人口一半的小工商业者和小商人遭到限制人身自由、财产登记并被低价征购的厄运, 之后还被限期强制迁往“新经济区”从事农业劳动。
同年4月15日的扫荡露天市场运动, 又使数以十万计的西贡小摊贩的生意遭到取缔, 其货物被强制征购后, 大部分人(主要是华侨) 也被遣送到“新经济区”。
⑤第三, 兑换货币。
1975年9月23日和1978年5月3日两次以新币兑换旧币的方式“合法”地掠夺华侨的财产, 使华侨遭到惨重损失。
第四, 接管华侨社团的产业, 华校、华文报社、华人医院、华侨社团所拥有的房地产和其他产业均遭到当局的强制接管。
第五,输出难民索取财物。
当华人无法忍受非人待遇纷纷申请离开越南时, 当局乘机敲诈勒索, 每人须向公安局支付一笔固定费用, 外加乘船费、燃料费及其他费用(这些费用多以黄金支付)。
华人难民的总数难以估计, 仅中、美、加、澳、法五国接受的越南难民即达100万人, 其中约有50%是华侨、华人。
此外, 还有数十万人在逃难中葬身大海。
而越南华人的损失, 除不动产之外, 至少在30亿美元以上。
⑥第二个阶段的排华运动具有摇摆性和自相矛盾的特点。
排华运动似乎给越南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利益,但代价是巨大的。
因此,此阶段的排华运动并没有上阶段激烈。
但越南当局并未对其反华政策做根本性改变, 因此其排华运动也无法终止, 而只是呈现出起伏不定的态势。
排华运动中,越南人民仍困苦至极, 怨声载道。
越南经济遭受重创是与华人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分不开的。
越南国民经济与华侨经济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打击华侨经济, 就是打击越南经济。
当越南领导集团终于认识到这一点时, 便不得不调整其华侨政策。
“由于私人商业活动、资本再积累以及利润的赚取获得允许, 在当局严密的监管和控制之下, 华人的生意和商业网络开始复活。
”⑦对华人的绝对排斥开始被有限的排斥加上某种程度的利用所取代。
在经济上对华人“网开一面”的同时, 政治上对华人的歧视、排斥乃至打击仍在继续。
“1979——1980年间华人住宅仍不断遭到入室抢劫者的劫掠, 这些人(向华人)索要财产和黄金,而此前(越南的)公安人员其实已经将华人区几乎化为废墟了,成伙的盗贼搬走了所有还剩下的东西, 搬走了所有的家具, 甚至拆走了房屋的框架。
一直到1980年的下半年, 华人仍然是打击的目标。
”⑧从上面可以看出,越南排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政治和经济并举,运用多种方式打击华人的利益。
越南如此大规模的排华运动的后果是消极的。
一、越南经济并未因此而繁荣反而一蹶不振。
越南经济年复一年直线下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在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使越南付出惨重代价:工业总产值1979年比1978年下降了4. 52%, 1980年又比1979年下降了9. 59%;国民收入1979年比1978年下降了2. 3%, 1980年又比1979年下降了8. 7%。
⑨越南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
20世纪70年代中期越战结束之后,越南实行联苏、反华、侵柬的对外政策,导致越南与中国关系彻底破裂,与东盟各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除了在越南掌控之中的老挝、柬埔寨两国和同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苏联、东欧等少数国家外,越南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在东南亚地区,越南也与其他国家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封闭,经济落后,令外界看不到任何希望。
二、大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越南的排华运动对华人的伤害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感情上的伤害更严重。
为什么当年有那么多华人愿意来到越南。
除了历史上的原因,更多的是两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很相似。
中越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友好的关系。
但这20世纪70年代的排华运动对华人的伤害至深,以致时至今日,一些人虽陆续回越探亲,做生意, 但不敢投资产业,担心越南政府政策变化而遭受损失。
总之,20世纪70年代越南的排华运动对越南,对中国,对国际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有若干消极影响。
越南政府这一政策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孤立它自己,得不偿失。
这一切是值得后人深思并引以为戒的。
注释:①乔印伟:《试论海外排华中的经济因素》,《八桂侨刊》2008年12 月第4 期。
②《关于越南驱赶华侨问题》,人民出版社1978 年10 版,第36 页。
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中越关系的真相》, 载《国际问题研究》, 1981年第2 期, 第9页。
④参见温广益主编:《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 第50页。
⑤参见陈衍德:《从排斥到接纳: 越南华人政策的转变——1975 年以后民族关系变动中越南华人的处境》,《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
⑥郭明:《华侨华人在越南之沉浮与前途》, 载《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 1996年第4期, 第8- 9 页。
⑦参见陈衍德:《从排斥到接纳: 越南华人政策的转变——1975 年以后民族关系变动中越南华人的处境》,《世界民族》2008年第6期。
⑧参见古小松: 《越南的经济改革》,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2年, 第12页。
⑨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