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其重要程度无需细说。
可不明就里的人会认为作文很简单,行文过程无非包括审题立意和成文三部分。
但即使大纲已经降低对学生作文的要求,这三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令教师和学生头痛的问题。
而且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至今仍在被许多名师讨论,寻求最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审题不清晰1.跑题现象严重。
比如09年高考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很多学生没有读懂题意是关于梦想和实干的关系,写成了散文,这就跑题了。
2.偷换题目概念。
比如作文题目《中国制造》,学生却通过写中国制造强调中国创造的重要性,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3.无法解读题目深意。
比如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就无从下手了,不知道出题者的意图。
导致考场作文失利(一)立意模式化作文其实描写我们的对人生的真实感受以及我们对生活意义的真正感悟。
一旦我们缺失了这些思考作文也就便缺失了生气和内质。
即使有再华丽的语言也是于事无补的,这也不能称作一篇优秀的作文。
但是在目前的学生作文中大多数都是在做无病呻吟,有独到思想令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作文很难出现。
这种作文的模式化现象已经不是一例两例了。
这种现象到底从何而来呢?1.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强调立意的重要性。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注重写作的技巧,注重语言规范通顺而忽视了对作文核心主旨的提炼升华以及立意的深入独到。
2.评价方式以及命题上存在缺陷对作文的评价当然包含对立意的要求。
但是,尽管作文也有立意的要求,学生却很难从自己的亲生经历中分析出来自己的见解,而是命题者事先把见解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有一定的禁锢性,一般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却有一些空洞。
这就导致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比如一说身残志坚就会提到张海迪,一说到狼就想到凶狠说狐狸就想到奸诈,没有立意上的新颖3.是学生日常的阅读不够丰富。
现在的中学生的课业非常沉重,被考试和过多习题压得喘不过气来,怎么还会有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去思考和感悟人生啊。
在作文中也就不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不会有很鲜明的立意。
[3](三)结构不合理1.结构雷同且单一。
结构在写作中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写作的质量,关系到学生在确立了主题时能否将但是在大多数的学生习作中只会经常的运用典型的三段论:开头从题目下手进行简单的描写,中间在进行具体描写,最后点题结束。
毫无创意的总分中结构。
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对材料的选择非常的单一,这就间接造成了作文结构的单一。
2.结构混乱很多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胡乱分段,该分段的时候不分,不该分段的时候却分段了,导致作文结构及其混乱不堪3.篇幅太过简短,结构不够完整有的时候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或者在考场上时间不够,导致文章有开头没结尾,没有完整的结构(四)成文单调1.篇幅太过简短,内容不够完整,学生无话可写很多学生选材非常单一。
看到作文题目,他们不会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挖掘素材,而是东拼西凑,旁门左道的去乱编甚至换汤不换药的去套用范文的模板,总之,出来的东西常常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
所以无话可说是造成字数不够的主要因素。
造成无话可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2.日常生活没有积累的意识和概念而且不能灵动的观察生活。
其实很多生活中的小事都是作文鲜活的素材,但是学生就是缺少那双发现的眼睛,因为这些事物在学生的脑海中记忆淡薄,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写起文章来就会造成生拼乱凑。
3.课外书读得太少,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也是造成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或者言之无物的重要原因。
4.选材平凡普通选材是作文的头等大事,如果不会选材,在作文时就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
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选材是非常普通,毫无亮点,举得例子也是乏善可陈的。
也不能用丰富的素材来使描写的人物更丰满。
一些形容词上的使用以及修辞也是毫无新意的。
比如说月亮,就会说像小船,说雪很多学生就只会说鹅毛大雪5.文章缺少真情实感现在的学生作文内容越来越空洞,流露自己真情实感的佳作是越来越罕见了。
大致原因如下 :1.部分学生为博取老师的青睐,会在范文或课外读物中摘抄优美的词句堆砌在自己的文章中,不管这些句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甚至有的会照搬别人的模式,不去管是否符合文章的中心主旨,只会泛泛而谈。
所以这种堆砌的文章自然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现象当然屡见不鲜。
2.教师日常评价作文的不恰当导向使学生的作文像缺乏思想情感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批改和评价学生作文时,都会在班上朗读一些优秀的习作,并且要学生把这些习作当做范文。
告诉大家这些范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比如开头结尾怎么呼应,中间的组材如何巧妙,语言多么的优美,要自己的学生学习这样来作文。
这样的在老师眼中才是优秀的作品。
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只想技巧性的写作,便不再管是否有真情实感。
时间久了这些真情实感便流失了。
3.教学的目标具有功利性现在“为作文而作文”日益成为作文教学的标签。
在作文教学经常过分强调写作的技巧性,目的性、强调作文训练的目标性,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作。
至于作文是否有真情实感,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可信,也就变得不值一提了。
因此,学生的作文中便丧失了个性、思想、感情,丢失了“真我”。
[2](五)语言缺乏表现力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章扎根的土壤,所以一篇好的文章,有深刻的主题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要有生动优美有语言,才能恰当的表达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是很多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不够,直接影响作文的整体水平。
常见问题如下1.习作语言平淡无奇或者枯燥乏味,使有的文章看起来就像流水账一样。
不仅毫无文采可言,甚至不能表述清楚。
2.网络语言的频繁使用。
有些网络语言过于精简,不足以完整表达想要表述的意思,还有一些网络语言粗俗不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没有好处(六)书写不规范1.很多学生在写作中错别字现象很严重2.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字迹非常凌乱,不是草书胜似草书3.标点符号不规范,胡乱断句二解决策略(一)深刻剖析题目内涵1.审题时要学会化虚为实。
比如《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其实这双翅膀就是自己成功的动力或者力量。
可以写自信或者父母的爱等等是我隐形的翅膀,这样落到实处,就不会感觉题目无从下手2.审题时化大为小。
比如作文题目《我的世界》,这个题目就很大,但是可以从自己的兴趣这个小点入手,比如我爱看漫画,那么漫画书就是我的世界。
3.审题时化小为大。
比如作文题目《筷子》,筷子是个很小的东西,这就要求审题时要升华,比如通过筷子写团结。
(二)立意时打破思维定式1.立意时思维要发散,思想要变通,不要陷在命题者的思维禁锢中区。
西方哲学家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我思故我在。
”要勤于思考,才能有许多新颖的充满创意的立意。
激活自己的个性化思考。
而且还要还原作文教学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他们不断充实头脑,增强自己对生活的实际感悟能力;要引导中学生的认知一步步的由匮乏逐渐走向丰富,并且由浅薄逐步走向深刻。
2.是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作文与阅读篇目相结合,即使学生的阅读有限,也要使学生将在阅读篇目中形成对生活和生命本质的认识,提高自己对生命和生活的体会和感知。
让学生明确写作的真切意义与作用,树立起新的写作理念。
3.要引导学生把握学校活动的机会。
因为学生可以从这些活动中得到丰富的的素材,有助于自己思维的开阔,而且可以把节假日以及学校的主题活动等相结合。
老师也要教导学生从学校的这些普普通通的比赛和各种活动中,探索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和哲理。
从而在作文中提升自己的立意。
(三)巧妙安排文章布局解决结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1.要像上面提到的那样,多积累素材,避免选材的单一,也要多给学生讲读结构新颖的范文,并且教导他们除了简单的总分总结构还有其他的选择,鼓励学生采用其他结构写作。
比如议论文可以写八段式,开头提出论点,中间三段提出三个论据有力证明论点,三段总结衔接论据,结尾再次呼应开头。
这种结构比较新颖并且一目了然2.在考试作文中要预留够时间,避免有开头没结尾导致结构不完整(四)成文时注意选材和情感对于成文时学生无话可说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1.鼓励学生观察并体验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
”1这就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要多多观察自己熟悉的人和物,不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让生活中的无限奇趣,从自己的不知不觉中悄悄溜走了。
从自己熟悉的一切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由此及彼多分析,细心观察生活,感悟人生真谛。
不仅如此,也要尽量实写但也鼓励孩子创新,这样就会尽量避免无话可说了,同时也会使篇幅更完整一些。
2.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果学生课余时间充裕,就一定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对积累素材有益的课外书。
并且要有交流课程,让学生在课内定期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告诉大家自己的读后感,或者朗诵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
在放假的时候期间,要江一些有利于写作的阅读任务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不时地总结和交流阅读的心得体验。
并且把好的句子摘抄出来每天积累,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就会“下笔如有神了”,不会再为作文的字数伤脑筋了,怎么选择素材呢?3.注意经典素材的选择。
如果脑海中没有丰富的素材,就要在作文时选取经典的素材。
什么是经典?一种含义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中心主旨,另一种含义是经典的材料是其他材料无法取代的;总之就是能够非常充分并且非常到位地阐述文章主旨或者塑造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性格方面的一些材料,大体上可以分为写人和叙事两块。
典型性材料所要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物身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特点。
典型事件通常是最深刻,最能打动人心最震撼的材料,一般抽象的情感和难理解的大道理可以用典型材料来诠释。
另外经典材料加上创新的立意更容易使文章"“鹤立鸡群”。
4.选材要丰富选取的材料一定要尽量丰富,才能是描写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写的情境使人如身临其境。
才能够比较生动地表达人物和事情的过程。
分为(1)写人物,用注意选取细节方面的材料,这样才能描写出人物的丰富形象和性格。
(2)写景物。
不仅要细致的描写景物还可以选取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素材,这样文章读起来就会更具有诗情画意。
写事情,要重点描写事件的发展和高潮,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丰富文章,也可以采用插叙倒叙等方式,或者最后用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来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使人对文章印象深刻。
第三选材要真实,写作当然可以想象,也就是运用一些合理的虚构,但是一定意义上的虚构并不代表是胡编乱造,甚至违背常理。
有些学生居然在作文中写到”炎热的夏天我坐在西红柿树下乘凉,”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所以艺术上的加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必须具有丰富的阅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材料。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再确保真实的情况下,用艺术的手法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