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5节)第一课时:简单的组合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册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生:绝大部分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协助老师打扮打扮。

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

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

你们的建议都不错。

那我这个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1.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能够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即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

(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有规律的排列与组合,学生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

第二课时:简单的排列教学内容: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能够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

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书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结合以有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究组合的规律,分析总结有规律排序的方法,并了解其好处。

第三课时: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相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水平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

当有人说到足球时。

老师马上引到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2、引导参与。

共同探究。

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

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一小组演示。

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3、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方法允很多样。

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老师适当引导。

4、师生共同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5、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6、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7、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能够,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8、比赛结束了。

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

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1)实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实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9、拓展练习。

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采用生活事例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组合问题,学会了用连线的方法有规律的组合,归纳总结方法,第四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协助学生找出组合数。

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协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

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能够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能够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能够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

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能够很开放,比如,能够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

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水平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能够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

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通过练习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区分哪些能够用乘法的方法来求组合种类,哪些用连线的方法来算组合种类。

第五课时:实践活动掷一掷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实行比较。

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使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

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实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

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水平,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知识使用的灵活性,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