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6世纪西医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中西医汇通派产生。
20世纪50年代,在党中央“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中西医结合蓬勃发展,目前中西医结合领域已形成了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诸方面逐步完善的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认识、解决、治疗当时难以解决、治疗的疾病。
如用中药砒霜(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对这种死亡率甚高,对西药(ATRA)治疗无效的难治和易复发的APL,中药显示出其突出的疗效。
再如去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党中央及时指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向,中西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西医结合是客观存在的,其优势的客观事实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医结合是客观需求存在决定意识。
过去,毛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深入基层群众中,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的,决不是凭空臆想,一时冲动,它反映了社会和群众的实际需求。
目前的实际状况更加清楚地表明了这种需求,根据最新的民意调查,对2748位民众进行“最愿接受(最喜欢)的医疗方法是什么?”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喜欢西医治疗者276人,最喜欢中医治疗者515人,而最喜欢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者1957人。
另一项对3747位民众进行“最喜欢的医生”的民意测验中,最喜欢中医者有741人,最喜欢西医者有426人,最喜欢中西医结合医生者有2580人。
这两项调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客观需求。
中西医结合半个多世纪以来历经风雨仍蓬勃发展的关键正是因为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已经成为最普遍、最朴实、最一致的选择。
二、中西医结合符合医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中、西医学共同的目标是研究和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防病治病的手段、方法。
它们共同的对象是人和疾病。
由于中、西医学各自形成的社会、历史及哲学背景不同,因此产生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但这不等于说二者是背道而驰、水火不容的,并不是一些人担心的所谓“结合一点,消灭一点;全部结合,全部消灭”。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现代科技的优势,充实自身,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
对现代科技并没有必要拒之门外,这就如同武林高手配上洋枪洋炮,百步穿百杨的功夫,更能御乱于千里之外,又能取胜于近距离的肉搏。
反之,即便是张飞、关公也敌不过普通的枪子。
世间最珍贵的是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需要用医疗手段去挽救的时候,不需要、更不应该区分这种医疗手段的出身,用什么理论体系、什么方法,是不是中、西医结合,符合不符合原体系的自身发展规律。
只要能及时有效地挽救生命就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和推广,这样的方法相信包括那些反对中西医结合的人也会欣然选择。
活血化瘀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曾一度使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率从当时单纯西医治疗的30%下降至15%左右。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的阶段,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冠脉再通,恢复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这使得AMI的病死率下降至5%~7%。
不可否认,血运重建是当前无以取代的挽救生命最有效的方法,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也逐步产生。
如介入治疗半年后的高再狭窄率、无复流现象(no-reflowphenomenon)的出现以及再灌注损伤等,这些问题又阻碍了介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如大家熟知中医重整体宏观辨证,西医重局部微观辨病。
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再灌注治疗后的困惑,我们称之为“后再注时代难题”是因络脉凝滞,微小癥积致血管内膜增厚,血管弹性回缩及限制性血管重塑而形成的再狭窄。
经大样本调查,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整体血瘀证关系密切,因此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可使再狭窄率降至15.8%,此法对无复流防治的研究也初见端倪。
“活血化瘀”对AMI的防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上都有所进展,因此“活血化瘀”研究取得建国以来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一等国家科技进步奖就很自然了。
改革开放使老百姓从“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临床实践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标准,中医、西医若没有求实的精神也不会发展至今天。
中西医结合有今天的发展和这样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也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患者从不会计较谁是中医、谁是西医、谁是中西医结合,更不会问各自是有什么定义,只要求谁能快速有效地解除病痛。
社会发展如此,医学如此,艺术也不例外,只要吸收中西医文化各自的长处,并充分发挥,二者就不但可以结合,而且可奏出不朽的华章,如陈钢、何占豪将传统越剧优美的旋律与交响乐浑厚的表现方式完美结合奏出了轰动世界的《梁祝》,徐悲鸿、蒋兆和将中西画功底与表现技巧巧妙结合而成的丹青泼墨,以及国际影坛上张艺谋屡获殊荣的奇思妙想等。
三、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有关调查提示,在我国农村的基层医务人员约80%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
中医院及西医院中医科病房大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作为中医临床标兵单位,现代检测仪器以及西医诊疗手段一应俱全,中西医结合治疗占多数病房的主导地位。
有效机制的运作源于社会需求的准确定位。
国际上,在德国建立的第一所中医院是由我国中西医结合前辈开创,经久不衰;美国加州大学紧步后尘颇具影响;日本国内统计有90%的医师(西医)使用中药(汉方药)。
可见无论国际大环境还是国内小环境,对中西医结合的需求是明确的。
近年来,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报考踊跃,考生们趋之若骛,有的省中西医结合专业报考的考生比西医或中医专业的报考人数更多,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社会影响。
中西医结合科研也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针麻和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促使针灸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与促血管新生将传统理论与现代技术结合,将对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做出新的贡献,治未病与缺血预保护结合将为诱导内源性调控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并可能开创出区别于药物或介入治疗的抗缺血更强或更有效的治疗领域。
总之,医学发展有各自的规律,但都要服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发展是硬道理,医药工作者们应以尊重科学的精神,凭着科学的良知及博大的胸襟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客观的必然,是不以人们的好恶、意志为转移的。
说到中西医结合这个概念,应该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前辈和学者进行探索和发展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如何结合?在短时间之内可能难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很难用几句话能够解释说怎么样中西医结合。
但是在这里可以说一点,中西医结合肯定有它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比较显而易见的。
简要说这个特色和优势,就是说中西医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重在疗效。
我们说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疾病就是好医。
所以说可以说一方面中西医结合为患者诊疗应该说提供了更多更适合的一些选择的方面,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一些中西医诊疗服务。
比如在一家医院我可以得到中医或者西医或者同时我既可以做中医,又可以做西医,中西医结合的一些诊疗办法。
另外一个,根据疾病的性质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中医还是西医,哪方面疗效更好、费用更低、更为方便的一些疗法。
比如说某些慢性疾病,目前西医还没有很好的彻底的治疗办法,而中医恰恰在这个疾病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可以用中医的办法去替代。
某些疾病用中医的方法治疗起来可能比较慢,用时比较长,或者说难以达到一些根治的效果,比如说目前的恶性肿瘤。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选择更为便捷、快速、有效的一些西医的治疗手段,所以说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中西医结合来说,为患者治病提供了一些更好的疗效。
在某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或者阶段,这两者续惯性的,也就是说做完中医治疗再做西医治疗,或者说同时中医、西医联合治疗,增强对疾病的疗效。
比如说现在目前发病率非常高的恶性肿瘤,大家谈癌色变,中医药是目前现在治疗医学的肿瘤治疗方法里面,五大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中医药治疗。
可以选择在肿瘤的不同阶段,采用中医、西医或者是两者联合,增强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者是比如说在手术后合并中医药的一些治疗办法,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在放化疗期间,可以和某些中药,降低放化疗的一些不良反应。
这都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些特色和优势。
当前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药学必须明确的战略方向,其中最主要的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创新理论,二是提高疗效。
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
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提供了创新理论的萌芽,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在于发挥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念,主要是融会贯通、各取所长、提炼深化、去陈生新。
其具体的治疗模式有以下几方面:1)中西医结合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治疗模式,例如融合中医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与干扰肿瘤宿主生存环带的新疗法,减毒增效、菌毒并治的新观念,联合乳头小切开、利胆排石中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新途径等。
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治疗,采用针对每个患者体质、病因、病机和病势的灵活的因人制宜的疗法。
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兼融近期与远期、保存机体功能与生活质量的观念,减轻药物不良作用,重视药物安全性,促进康复健身。
4)中西医结合身心综合治疗,既治疗器质性疾病,也解除心理上情志障碍,达到身心康复。
温家宝总理关于“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题词,代表了党和政府重申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决心,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地位和作用给出了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再次确认了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传统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鉴于我国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并存的现实,无论是基于科学体系自身的发展规律还是医疗领域寻求最优效益的需求,都决定了在我国实行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1 成绩显著,特色明显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仅以上海为例,首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奖上海就有9个项目获奖,占公示总数的20%,其中包括1项一等奖。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医教研及管理等各项工作走在同类医院的前列。
199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召开有关针刺治疗作用的听证会,上海医科大学的曹小定教授和俞瑾教授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扩大了针刺治疗及其机制研究在国外的影响,对于美国社会公众和医疗保险认可并接纳针刺治疗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