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Ⅰ前言免疫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分支。
临床免疫学研究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疾病过程中检验理论、临床应用、方法评价及实际应用的科学。
临床免疫学以基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医学课程为基础,通过检验理论及实验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工作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44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1.05:1。
四教材:《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王兰兰,3版,2003年。
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介绍免疫学发展简史。
了解临床免疫学发展历程。
熟悉临床免疫学的临床应用和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概念:临床免疫学、免疫应答、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二)熟悉免疫学基础理论的临床应用,现代免疫学检测的发展趋势,免疫学检测技术在参与免疫性病理损伤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检测中的作用。
(三)了解免疫学检测与方法在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一)临床免疫学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范畴,免疫调节与信号传导。
(二)免疫相关疾病的诊断、发病机制研究、免疫及基因治疗。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一教学目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学习免疫反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和特点,是进一步学习临床免疫学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前带、后带、免疫复合物、亲合性、亲合力的概念。
(二)熟悉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三)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类型。
三教学内容抗原抗体反应是抗原与相应抗体间特异的结合反应,其基础是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抗体高变区分子结构的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发生在体内称为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在体外则主要用于免疫学诊断。
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的制备一教学目的抗体的特异性是免疫反应的基础,抗原的纯化则是是制备高效价特异抗体的前提。
本章学习抗血清的制备及相关概念。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抗血清的制备及鉴定方法(二)熟悉免疫佐剂的概念及应用原则。
(三)了解免疫原、半抗原和抗血清的概念三教学内容(一)免疫反应的基本条件:抗原、抗体。
抗原的纯化是制备高效价特异抗体的先决条件。
(二)抗体制备技术:杂交瘤技术、免疫动物制备技术、基因工程技术。
(三)抗体类型: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制备技术一教学目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纯度高,易于大量制备,基因工程抗体保留了原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减少或去除了无关成分,是抗体制备技术的发育发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杂交瘤技术的原理。
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二)熟悉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步骤及杂交瘤细胞概念。
(三)了解抗体库技术及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的应用三教学内容(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二)单克隆抗体:由一株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同源抗体。
特异性强、纯度高、有效抗体含量高、制备抗体的批间差异小,易于标准化和大量制备。
(三)基因工程抗体:在基因水平上对编码Ig的分子基因切割、拼接与修饰并导入受体细胞表达出的新型抗体分子。
基因工程抗体保留了原抗体的生物学活性,减少或去除了无关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五章凝集反应一教学目的是免疫学经典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方法简便,是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凝集原、凝集素及不完全抗体的概念。
(二)熟悉凝集反应的特点和类型。
(三)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内容凝集反应的概念: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与载体颗粒结合后的致敏颗粒与相应抗体反应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是免疫学的经典技术之一,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方法简便的特点。
广泛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抗原、抗体检测,其方法学尚在不断更新。
第六章沉淀反应一教学目的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产生沉淀的现象,在目前自动化检测系统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基本的免疫学实验技能。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
单向扩散试验、双向扩散试验的结果判断及临床应用。
(二)熟悉沉淀反应的概念,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区别。
(三)了解:抗原抗体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一)沉淀反应的特点:是可溶性抗原抗体反应出现的沉淀现象。
(二)液体内沉淀试验:是自动化光学检测系统在沉淀反应的应用。
(三)比浊测定的影响因素:1抗原抗体比例是影响免疫比浊测定的关键因素。
2抗体质量。
3PH及离子强度。
4增浊剂。
(四)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第七章免疫电泳技术一教学目的免疫电泳是实验室基本技术,对其原理、方法应有所了解。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免疫电泳的概念及应用原则。
(二)熟悉电渗作用与免疫电泳的关系。
电泳载体的特性。
三教学内容免疫电泳的基本原理、对流免疫电泳及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第八章放射免疫技术一教学目的放射免疫技术是经典的免疫标记技术,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在实验室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
标记免疫技术的特点。
(二)熟悉竞争性RIA与非竞争性IRMA定量分析的原理。
(三)了解标记物、亲合力、滴度的概念。
放射性免疫分析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标记免疫技术是抗原抗反应高度特异性和高度灵敏性的有机结合。
其优点是重复性好、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
(二)放射免疫技术的基本类型:放射免疫分析(RIA),免疫放射分析(IRMA)。
第九章荧光免疫技术第九章一教学目的荧光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相结合的检测系统,包括原理、标本制作、荧抗体的应用在免疫检验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荧光抗体技术的主要类型及原理。
标本制作,荧光抗体,荧光素,荧光寿命的概念。
(二)熟悉荧光抗体的制备。
(三)了解荧光的基础知识及免疫荧光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一)荧光免疫技术是将免疫学反应的特异性与荧光技术的敏感性相结合的检测体系。
(二)基本原理:荧光素标记抗体与待测标本中抗原特异性结合,由特定波长的光源激发而产生荧光。
(三)免疫荧光技术的主要内容①标本制备。
②荧光抗体染色。
③荧光显微镜检查。
第十章酶免疫技术一教学目的常用的免疫标记技术,广泛用于抗原抗体检测及免疫组化实验,对其分类及技术要点的掌握是实验室工作者必备基础知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免疫吸附剂、包被、封闭、均相酶免疫分析、酶结合物的概念。
酶免疫测定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印迹试验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酶免疫技术的分类、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
(三)了解酶免疫技术的发展史。
三教学内容(一)酶免疫技术的特点:①标记酶适用技术要求。
②常用酶及其底物。
(二)酶标记抗体或抗原,固相载体。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本原理、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竞争法、捕获法。
(四)膜载体的免疫测定。
第十一章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一教学目的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结合迅速,具有多极放大的特点。
可用于微量抗原、抗体及受体的检测。
在酶免疫、荧光免疫、放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中有广泛应用。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生物素—亲合素放大系统的基本类型和原理。
(二)熟悉生物素—亲合素放大系统的特点。
(三)了解生物素—亲合素在酶免疫、荧光免疫、放射免疫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生物素、亲合素是一对具有高度亲合力的物质。
生物素、亲合素的结合迅速,具有多级放大效应。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可用于微量抗原、抗体及受体的定性、定量检测。
可用于反应物的分离与纯化。
生物素—亲合素系统的应用。
第十二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一教学目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在组织细胞水平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检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本章介绍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影响因素。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及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主要应用原则。
(二)熟悉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及影响因素。
(三)了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荧光探针,免疫电镜技术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在组织细胞水平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检测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二)免疫组织化学的技术要点。
1 标本处理。
2 抗体的处理。
3 免疫染色。
4 对照。
5 结果判断。
(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第十三章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技术一教学目的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目的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亚群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表面标志、T细胞亚群、ADCC效应的概念、T、B、NK细胞的表面标志及检测原理、淋巴细胞功能测定的目的。
(二)熟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亚群的分离方法及不同分离液特性。
(三)了解不同性质和功能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分离细胞的保存及活力测定。
免疫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三教学内容(一)免疫细胞的分离及检测目的是判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
(二)免疫细胞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淋巴细胞的分离、T细胞和B细胞的分离、T 细胞亚群的分离。
(三)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及亚群:T细胞表面标志、B细胞表面标志、NK细胞表面标志。
(四)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技术:T细胞功能检测、B细胞功能检测、NK细胞功能检测。
第十四章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技术一教学目的吞噬细胞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吞噬率、杀菌率的概念。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实验原理。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吞噬率、杀菌率的概念。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功能检测的实验原理。
(二)了解吞噬细胞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三教学内容巨噬细胞的分类: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巨噬细胞功能检测。
第十五章细胞因子的测定技术一教学目的细胞因子的功能是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常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流式细胞仪分析、酶免疫斑点法。
细胞因子测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细胞因子的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