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理学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开课单位:生理学教研室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推荐教材:<<生理学>>,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参考书:<<生理学>>,钟国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功能及完成各种功能的机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反映生理学最新进展和现代水平。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扼要介绍生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着重阐明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2)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概念,特点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重点要求: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神经调节: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体液调节:概念,分类,特点;神经—体液调节概念;自身调节:概念,特点,反馈调节的概念,正、负反馈概念及意义;2、学习要求:(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掌握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特点;(4)熟悉正、负反馈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生理(3学时)1、教学内容:(1)细胞膜细胞膜:为“液态镶嵌模型”的双层脂质结构;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特点;细胞的受体功能:受体概念,分类,特点;(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静息电位:概念,产生原理,极化,超极化的概念;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产生原理;生物电兴奋性的关系:阈电位,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生物电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传导,递质的概念,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2、学习要求:(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原理,特点;(2)掌握受体概念,分类,特点;(3)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4)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原理,特点;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兴奋传递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3学时)1、教学内容:(1)体液与内环境体液:概念,总量,分布;稳态:概念,意义;(2)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液功能:血浆:化学成分,理化性质,血浆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意义,等渗,高渗;血细胞:红细胞: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生理特性;渗透脆性和溶血,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生成部位,过程,原料---铁、蛋白质,成熟因子—vitB12、叶酸、内因子,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生理特性:变形运动,趋化性和吞噬作用,各类白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生理特性,功能;促进止血,参与凝血,保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促进任维蛋白溶解;(3)血量,输血和血型血量及相对恒定的意义,输血的意义和种类;ABO血型:四种基本血型的划分及其鉴定,交叉配血实验;Rh血型:与输血和溶血的关系;2、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概念及相对稳定的意义;(2)掌握血浆的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意义;(3)掌握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渗透脆性和溶血,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原料---铁;(4)掌握白细胞总量和分类;各类白细胞的主要功能;(5)掌握血小板数量,功能;(6)掌握凝血三个基本过程;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7)熟悉肝素,抗凝血酶Ⅲ,vitK的作用;;(8)了解血量及相对恒定的意义;(9)掌握ABO血型:四种基本血型的划分及其鉴定,交叉配血实验;第四章血液循环(8学时)1、教学内容:(1)血液循环途径及意义心脏的生理特性:非自律细胞: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五个时相及形成机理;自律细胞:浦肯野氏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特点,最大舒张电位;自律性:概念,来源,形成基础,种类自律组织自律性高低,窦性心律与异位心律,影响自律性的因素;传导性:传导途径,特点,影响传导因素;兴奋性:一次兴奋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心肌生物电活动的关系;收缩性:心肌收缩性特点,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K+、Ca2+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2)心动周期及心脏的射血机能心动周期和心率,心率的生理变异;心脏射血过程: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缓慢射血期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快速,缓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3)衡量心功能的指标----心输出量每博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心指数等概念;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舒张期容量)心肌收缩力,后负荷,心率,心力储备;(4)血压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血压:概念,正常值,计量单位;动脉血压:形成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影响动脉压的因素:每搏舒出量,心率,大动脉弹性,外周阻力及血管充盈度;静脉血压和血流:中心静脉压及其意义,影响静脉回流因素;(5)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递质与受体,交感缩血管神经;心血管的反射调节: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6)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因素;2、学习要求:(1)掌握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五个时相及形成机理,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P细胞生物电特点,最大舒张电位;(2)掌握自律性概念,形成基础,影响自律性的因素;(3)熟悉一次兴奋后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心肌生物电活动的关系;(4)了解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K+、Ca2+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5)掌握每搏出量与每分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6)掌握第一心音与第二心音的形成和特点;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的概念,正常范围;影响动脉压的因素;(7)掌握中心静脉压及其意义;(8)熟悉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作用;(9)熟悉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10)掌握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因素。
第五章呼吸(4学时)1、教学内容:呼吸概念和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气体运输和内呼吸。
(1)肺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
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通气的原理:胸膜腔负压的成因及生理意义,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及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肺通气阻力: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肺表面张力肺泡弹性回缩力肺容量与肺通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肺容量和时间肺活量及其意义;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物理学原理;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交换过程;影响肺内气体交换因素;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肺通气/血流比值;(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的运输:血氧含量,氧含量与血氧饱和度,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CO中毒,紫绀;CO2的运输:物理溶解,碳酸氢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3)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延髓:呼吸基本中枢脑桥:长吸中枢与调整中枢CO2,缺O2,H+对呼吸的影响C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缺O2和H+↑对呼吸兴奋;2、学习要求:(1)掌握呼吸的概念及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过程及原理;(2)熟悉呼吸运动的调节及掌握CO2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消化和呼吸的概念,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2)口腔内消化唾液:性质,成分,作用,分泌调节咀嚼与吞咽:食道的蠕动(3)胃内的消化胃液:胃粘膜的结构,胃液性质,成分,作用,酸度,盐酸分泌机制胃液分泌调节:迷走神经调节,促胃液素的调节(3)小肠内的消化小肠液: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的运动:(4)大肠的机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和排便,蠕动与集团蠕动,排便反射(5)吸收吸收部位和机理:被动吸收与主动吸收糖,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的吸收,吸收的形式及机理2、学习要求:(1)掌握唾液的作用咀嚼与吞咽:食道的蠕动(2)掌握胃液成分,作用,迷走神经,促胃液素的作用,胃液分泌的头期,胃期,肠期胃肠运动: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胃的蠕动,胃的排空及抑制。
(3)掌握胰液性质,成分,作用,胰液分泌调节,胆汁的成分,性质和作用(4)熟悉紧张性收缩,蠕动与分节运动小肠运动调节,回盲括约肌的机能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学时)1、教学内容:(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概念、能量来源、转化、储存和利用、食物的热价、氧化价和呼吸商的概念。
(2)能量代谢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意义。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学习要求: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测定的意义和正常值。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排泄的概念和意义、排泄的途径。
肾脏的功能。
尿量、性质和成分。
(2)肾脏的结构和机能皮质肾单位和髓质肾单位、近球小体肾脏的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和神经调节。
重点要求:近球小体、肾脏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3)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膜的结构和通透性滤过的原理: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滤过分数。
影响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肾血浆流量和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重点要求: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影响滤过因素。
2、学习要求:(1)掌握近球小体、肾脏血供特点和肾血流量的调节。
(2)掌握滤过膜的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和滤过率、影响滤过因素。
(3)掌握钠和水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调节。
第九章:内分泌(4学时)1、教学内容:(1)概述:内分泌及内分泌系统的概念激素:概念、特点、分类、作用机理、调节、激素受体。
重点要求:激素概念、特征、作用机理、激素的调节。
(2)甲状腺甲状腺机能障碍:甲亢、呆小症。
重点要求: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3)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甲状旁腺素重点要求:他们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
(4)胰岛素胰岛的细胞类型及分泌激素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与糖尿病的关系。
重点要求:胰岛素生理作用,分泌调节(5)肾上腺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灭活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束状带: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应激反应网状带: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重点要求: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调节(6)垂体:腺垂体生长素:生理作用,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2、学习要求:(1)掌握激素概念、特征、作用机理、激素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