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管理学】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博弈——《大宅门》中白文氏的管理之道,(1)几年前,一部家喻户晓的国产电视剧——《大宅门》,其受众反响可谓轰动空前。
在融合历史元素的同时,《大宅门》更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传统封建大家族的兴衰史;而剧中,作为“一家之长”的白文氏,所显露的管理技能也令人折服。
本文则从“白文氏”说起,展现作为人类有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内涵。
在《大宅门》中,作为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而获得“破格”提拔的继承人——白文氏,既要面对传统社会伦理的异样眼光,还要面对白家老三的不断刁难和挑衅,更承担着“不管有多难,你都要把这个家撑起来”的家族重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类有目的的管理博弈过程。
白文氏善于计划,有战略眼光,带领全家节衣缩食、储存资金,让药铺重新开张,奠定了白家祖业整形的基础!白文氏善于组织,誓死保护百草厅老匾、保密细料药方,远攻内交,重振大宅门的声誉……白文氏精于控制,合理配置家中资金、人力,带领白家度过重重危机!白文氏敢于决策,以德报怨、缓和了与詹王府的恩怨!功夫不负苦心人,在“大宅门”内外的博弈中,白文氏苦心经营,成为博弈的最终胜利者!俗语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白文氏管理一个家族,就如同现代企业家管理一个大企业一样,是一个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在内的、人类有目的活动过程。
【故事里的管理学】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背后所隐含的管理者角色定,(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韩信和汉高祖刘邦谁高谁低?更多的人倾向于前者,但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这是不同管理角色的分工。
本文尝试解析韩信和刘邦思想和行为背后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经和韩信闲谈诸位将领有没有才能,(认为)他们各有高下。
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呢?”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你自己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对于我来说,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还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捉住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四面楚歌,百万秦关终归汉,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自然功不可没,而刘邦的将将之术同样是不可或缺,韩信和刘邦都是出色的管理者!但韩信和刘邦的管理者角色定位侧重点是截然不同的,刘邦直接管理的对象是将军,所以更侧重于人际关系角色,而韩信直接指挥一线军士,所以更侧重于决策和信息角色!而在现代科层制组织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所面对的管理对象也是有差异的,聪明的管理者必须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选择好做韩信,还是刘邦!【故事里的管理学】大智若愚的拾鸡者,(3)“拾鸡者”的故事广为传颂,并被世人贴上“荒诞”、“可笑”之类的负面标签;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拾鸡者戒除偷鸡恶习的背后闪耀着管理的智慧之光!本文尝试着从管理计划职能入手,解读拾鸡者戒除偷鸡恶习背后的行为和思想逻辑。
曾有这样一个拾鸡者,他每天都会去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劝他说:“偷鸡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不符合君子之道”。
拾鸡者回答说:“那我就减少一点好了,以后每月只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的时候,就完全不偷了……”!“恶习难改、狗改不了吃屎、荒诞、可笑至极……”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会毫无犹豫地把这样的负面标签贴在拾鸡者身上!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你我中间的绝大部分人,在某些时候,就重复地做着这样“荒诞”的事情!吸烟有害身体,怎么办呢?戒掉吧,每天少抽点……企业的管理机制有问题,一步一步来解决……可是事情到了最后怎么样?烟依然还在抽,企业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一步一步来嘛!如果仔细地、理性地去审视,我们不难发现:内在的事实,并不遵循人类的简单线性思维逻辑,拾鸡者循序渐进地戒除偷鸡计划背后,闪耀的却是管理计划职能之光。
而计划职能则能够把我们的思想具体化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我们期望做什么?第二,在诸多程序和事件中,谁具有优先地位?以及具体执行顺序如何?第三,什么时候做好?第四,谁去做什么事?第五,具体如何去做?所以,成功的管理者都会有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制定一个日程安排表,根据日程计划,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把手头的事情做好!那么,你呢?是选择做循序渐进的拾鸡者,还是继续做那个对拾鸡者嗤之以鼻者?【故事里的管理学】比人类更聪慧的大雁,(4) 大雁是出色的空中旅行家,而V形雁阵则是为人类所惊叹的自然美景!但V形雁阵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的奇观,更是一个精心的组织设计过程,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组织结构!本文将尝试着运用管理的组织职能,来重新解读V形雁阵所隐含的组织逻辑。
作为定期的“长途旅行者”,大雁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衔接、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
雁群组织十分严密,常常排成V字形,一边飞,一边发出“嘎、嘎”的叫声。
这种叫声能起到互相照顾、呼唤、起飞和停歇等的信号作用;而V形雁阵,则是一种令人类折服的组织结构设计。
就像人类自驾车长途旅行需要找加油站加油一样,大雁在长途迁徙过程中,也需要“加油站”——V形雁阵!而她们的“加油站”则更环保、更具备可持续性!“雁阵”一般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V”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V”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构建的良好组织结构。
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减少体能消耗,从而节省了体力,减少迁徙过程需要休息的次数。
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
如此,V形雁阵的组织设计,加上“头雁”更替的组织制度安排,使得大雁在长途迁徙中保证持续的能量更新,也能真正保证“一个都不能掉队”。
事实上,大自然之美,不仅仅在于给我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还在于启迪人类发展的智慧!V型雁阵就启示我们,关注组织职能在提高管理效率中的重要性。
组织的一个最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合作,因为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而合作的顺利进行,则离不开良好的组织职能发挥。
【故事里的管理学】老掉牙的鹦鹉为什么更昂贵,(5) 又老又丑的鹦鹉,却比精通多种语言的鹦鹉售价更昂贵——这个看似违背常理的故事背后,却显示着非同一般的管理智慧!本文将尝试着从领导职能的视角,还原“三只鹦鹉”故事背后的领导职能逻辑!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200元。
另一只鹦鹉前则标示为: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400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鹦鹉都毛色光鲜,非常可爱。
这个人左看看、右看看,一时拿不定主意。
忽然间,他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800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店主说:不。
这人很奇怪,就接着问到:这只鹦鹉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为什么还要价800元呢?店主回答说: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优秀领导者好像一定是能力非常突出的人。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真正的领导者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得信任,懂得放权,懂得珍惜,懂得选择,善于管理并团结自己的下属和团队,就能更好地利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从而自身的价值也通过他们得到提升。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主义,事必躬亲,觉得什么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成不了优秀的领导者。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领导本身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权威的领导者能通过人事、指挥、协调、沟通、激励和代表的过程,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还记得周星驰主演的《大内密探零零发》中的经典台词吗?——高手不一定要长得多英俊,只不过是你们这些星斗市民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同样,领导者也不需要方方面面都能力超群,领导者只需要“领导的才能”。
具体来说,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就是你不做事,让别人去做事,让别人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样让别人去做,并且别人愿意去做。
【故事里的管理学】医术最水的神医扁鹊,(6) 对于神医扁鹊的医术,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在某种意义上,扁鹊却是三兄弟中医术最差的一个。
本文尝试从管理控制职能视角入手,重新解读扁鹊三兄弟故事背后所隐含的管理控制智慧。
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魏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
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乡里。
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
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都认为我的医术最高明”。
这就提醒管理者,要像扁鹊大哥那样,治病于未发之前,这样可以预防和减少下属所犯错误;要像扁鹊二哥那样治病于初起之时,及早发现、及时提醒,这样可以防止下属犯严重错误;而对于已经犯了严重错误的下属,则要象扁鹊那样,动手术,下猛药,这样至少可以去病除毒,警示他人。
而从管理职能的视角来看,一个企业如果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通过管理控制过程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而事后的亡羊补牢,即使不是为时已晚,也是成本高昂的。
所以,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
【故事里的管理学】三个和尚有水吃,(7) 如果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思考,那么“三个和尚有水吃”的故事则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观主义的人类发展展望。
本文将从管理创新职能入手,尝试着还原和建构“三个和尚有水吃”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创新寓意。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民间谚语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并被用来影射人类依赖他人的避责心里和相互推诿行为。
但人类更需要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于是产生了新版“三个和尚”的故事——三个和尚有水吃。
有三个离河边都比较远的庙宇,但日常生活用水都来源于河水,那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和尚挑水路比较长,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干了。
于是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吧,每人挑一段路。
第一个和尚从河边挑到半路停下来休息,第二个和尚继续挑,又转给第三个和尚,挑到缸里灌进去,空桶回来再接着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满了。
第二个庙,老和尚把三个徒弟都叫来,说:今天我们立下新的庙规,你们三个人都去挑水,谁挑得最多,晚上吃饭加一道菜;谁水挑得最少,吃白饭,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