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报告

(四)经费投入情况经费的投入和是制约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的瓶颈。

我们对相关数据进行了比较分。

1、总体投入不足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经费投入为110413万元。

各省市平均投入为3526万元,其中江苏投入最多,为12901万元;青海投入最少,仅118万元。

全国二线,三线运动员每年人均投入仅2849元。

调查发现,大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办学经费奇缺,训练设施陈旧,教练和文化课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缺乏积极性,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

业余体校办学更是匮乏资源,大部分业余体校办学经费没能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办学日趋艰难,个别区县级业余体校训练基本瘫痪,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经统计,2006年我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约2800元,与我国同期教育经费相比,高等教育年人均经费达15000元,高中达3800元,详情见图7.业余训练学生兼学习与训练双重任务,膳食营养要求高,训练开支比较大,比普通学生要高得多。

相反,目前国家对一个运动员的投入仅相当于一个高中生的3/4,还达不到一个大学生的1/5。

因此,以教育系统经费为参照标准,我国业余训练人均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图7 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与教育人均经费比较(单位:元/人*年)2 投入渠道单一2006年我国各省投入业余训练经费共计110413万元。

财政拨款是主要的来源渠道,占总投入的97%。

学生学费、训练费等事业收入费占15%,是业余训练经费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来源。

经营收入仅1%,除东部少数发达地区有一定的创收外,其余全国业余训练系统自主创收能力很弱,后背人才培养市场化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其他收入占5% , 主要包括社会和企业的赞助收入等。

因此,在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方式恐怕还将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图8 业余训练经费来源比例情况(单位:万元)3、人均经费不均衡2006年我国省间业余训练投入的差异系数达107%,投入极不均衡。

为便于省市间的横向比较,我们用年人均经费投入来考察各省市经费的投入情况,从总体上看,全国业余训练年人均经费投入为2849元,各省市差异系数达105%,人均投入极不平衡。

按人均投入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各省市的详情见图9. 第一层次依次为上海、北京、江苏、浙江4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年人均投入在5000~12000元,经费相对满足;第二层次为从云南到江西的14个地区,年人均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经费不足:第三层次为从福建到贵州的13个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在2000元以下,其中,贵州、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五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年人均投入仅几百元,经费奇缺。

总体而言,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人均投入较高,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人均投入严重不够。

图9 各省市业余训练年人均投入情况(单位:元/人*年)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一)社会选择的多样性加大体校办学难度经济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供选择的社会职业越来越多,与体育行业形成竞争,立志与体育事业发展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现役竞技后备人才绝大部分属于“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加之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愿,愿意从事艰苦体育锻炼的适龄儿童日趋减少。

另外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导致退役后就业与发展困难,很多有体育天赋的适龄青少年转而选择了其他发展道路。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独生子女现象的所带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体校办学难度。

(二)中级办训层次功能和作用弱化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这一阶段也是绝大多数项目专项成绩提高的关键时期,在三级训练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基数大,淘汰率高,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安置问题,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中专学历的体校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缺乏一技之长也无法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另外,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学生无法进入高一级教育机构继续深造。

出路问题已成为中专体校招生日趋困难的根本原因。

升学难、安置难、出路难直接导致招生难、选材难,如此恶性循环造成体校办学“进口“与”出口“难的双重困惑,体育运动学校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另外,现阶段体育运动学校没能纳入教育系统的统一管理范畴,不能享受教育系统同类学校的优惠政策与经费投入,资源紧缺。

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层次的升格也受到限制,其办学体制与教育系统的隔离与分割状态使体育运动学校办学前景令人担忧。

调研发现,现阶段我国业余体校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有法可依,学训矛盾有所缓解,但是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模式仍面临重要调整和转型。

(三)对体校办学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各级体校主要依靠体育部门单独办学,教育部门没有把体校像本部门直管学校一样对待,没有在学校建设发展、师资配备、教研、科研诸多方面工作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要求,部分省市的体校还没有享受教育系统同级同类学校义务教育相关优惠政策。

例如,办学模式单一,基础设施陈旧,造成办学效益质量和普通学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极大的影响了招收到优质学生。

我国多数省份体校的发展和建设没有纳入当地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计划,除人头工资外,没有竞技体育事业费用政策文件依据。

体彩公益金真正用到基层业训单位也很少,所以造成了各级体校事业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证训练比赛的最基本条件。

部分地区体育管理部门缺乏长远发展计划,急功近利,把优势资源配置到一线队伍和引进高水平人才上,忽视后备人才培养这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基业。

县级体育管理机构的改革调整后,部分县级体育系统的人员编制和经费被挤占挪用。

许多业余体校已经名存实亡。

(四)体教结合缺乏政策驱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面对的是运动训练和文化教育的问题,所以,体育和教育的结合势在必行。

但由于体育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以及存在两种体制、两种体系、两个规律的问题,因而,体教结合从客观上讲有难度。

从体教结合工作的进程来看,我国各地区处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起步较早,现在已经进入了深化改革阶段,在新一轮体教结合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改革的焦点集中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上,国家层面政策的缺失是制约这些地区体教结合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四川、山东、云南、河北、湖北等省份正处于体教结合工作的探索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管理合作的层面上;青海、西藏、陕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还处于体教结合的起步阶段,体教结合的焦点集中在对教育系统资源的依赖上,体教结合缺乏稳定性。

目前大部分省市体教结合工作的结合点主要着眼于投入、设施、教师、训练、运动员、学生等资源方面的共享,但是资源共享型的体教结合没有固定的管理机构与长效的上位政策作为保障,“人治”状态严重,随着主管领导的更换,体教结合很稳固;受教育系统应试教育与体育系统金牌至上的观念影响,体教两家不能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达成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分离,学训矛盾难以解决,另外体教两家制度性障碍较多,系统间赛制分离后备人才流动受阻。

目前虽然部分省市出台了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但由于国家层面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直接造成各级省市在体教结合工作中无上位政策可依据的尴尬局面,国家宏观层面政策的缺失是制约我国体教结合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全国宏观层面看来,体教结合发展进程也很不一致。

体教结合不同层面存在的问题急需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引导。

(五)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随着世界竞技体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和赛场争夺的日趋激烈,训练科学化水平的高低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长久不衰的关键因素。

目前,一些体制上的因素制约着我国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赛制欠合理,决定培养单位、运动队与教练远利益分配的评价指标依然是传统做法,知识结构简单,指教能力不高,科研意识不强。

教练员群体技术职称和学历普遍偏低,高级职称教练仅占14%,本科以上学历不足40%,大量有经验的中青年教练员流失,教练员群体的整体素质和认识水平有待提高。

必要的设备设施是科学化训练的条件保障,多数基本的训练条件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相对昂贵的科学化训练仪器与设备。

体制性问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与认识水平以及条件保障等方面是制约我国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中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六)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相对落后体制滞后是制约我国新时期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就开始进行多元化、开放式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但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人才培养主体之间目标不统一,训练网络横向与纵向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运、省运、区运战略导致项目布局偏离奥运战略目标,地水平单项多的项目投入过大,资源配置效益低。

各级各类部门主管的比赛相互冲突,体教两项系统比赛项目设置不接轨,系统间人才流动受阻,比赛异化行为为时有发生。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层面均处于青少年训练处、训练竞赛处、群体处、项目中心同时对后备人才培养进行多头管理局面,从地方到总局的上下级对口的管理链不清晰,造成后备人才管理责任不明确,资源分散、目标分化、管理效能不高。

经全国性的县区级体育管理机构改革,基层训练管理组织功能严重弱化。

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与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事关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针对调研报告所反映的我国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和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提出思路、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思路与对策1、制定和完善各项法规政策。

当前急需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08年将重点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修订1999年下发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

该文件(与教育部联合发文)已经出台了近十年,对少年体校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形势发展,部分条款已与少年儿童体校不相适应,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修改。

二是研制《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

为加强体育运动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更好的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针对目前全国体育运动学校的现状,制定《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拟于教育部联合发文。

2、转变办学理念,推动体育运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体育运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生存的根本。

同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解决学生的文化教育和出路问题,也是当务之急。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带动业余体校层级训练工作的蓬勃发展。

在积极输送高水平后备人才的同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要突出行业特色。

结合正在推行的体育行业专业技能鉴定工作,强化体育职业培训、培养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