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定义:
国有企业,或称国营事业或国营企业。
国际惯例中,国有企业仅指一个国家的
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
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
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
其
营利性体现为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其公益性体现为国有企业的设立通
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起着调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发展的作用。
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而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的
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
当然法律对国家参股的企业也
有所规范。
民营企业定义: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
中
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
民营企业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义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
★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尽管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型企业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的技术、经济实力,但是民营企业,包括广大中小企业仍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
据统计,中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户,国有企业约20万户,98%为民营企业,还有个体工商户2800万。
非国有部门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超过60%。
自1980年以来,非国有部门产值以平均每年递增20~30%的速度增长,与国有部门年均递增5~10%相比,非国有部门在近20年为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民营经济还是出口创汇的有生力量,20年来,我国约50%以上的出口交货值是由民营企业里的中小企业创造的。
民营企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营企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全国职工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约占75%。
1990年至1999年10年间,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净减少1774万人,集体企业净减少1837万人;同期,私营个体企业却净增2796万人,外资企业净增546万人。
现在,在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
实践表明,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在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的同时,是民营和外资企业以年均净增300多万个工作岗位,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2.民营经济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相对简单,应变能力强;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均可根据市场竞争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民营企业一般投资较小,追求利润动机强,富于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等。
民营企业正是利用机制灵活的优势,活跃在大企业尚未涉足的新兴领域、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活跃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领域和零售、服务等本小利薄的领域,以及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高的领域。
由于民营经济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些领域竞争更加充分、市场更加灵活。
实践证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较早、较充分的地区和领域,其市场发育就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就更具活力。
3.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新技术的载体是掌握了技术的人,而民营企业产权清晰,具有明显的创业者与高回报和高风险的紧密关联机制,可以最充分地调动新技术创业者创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
到1997年,我国已有民营科技企业7万余家,有不少民营科技企业登上了科技高峰,创造了良好的业绩,几乎连年以50~100%的速度发展,效益连年翻番,很快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企业,跻身于世界高技术产业竞争行列。
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
由此可见,民营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国进民退
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
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市场经济的中市场主体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国进民退了应该说是与建立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相一致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只是我国现在个别领域和行业出现的国进民退依然没有改变公有制为辅体、其他私有制为主体的国民经济结构,中国是否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是个问题。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
这也就导致了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就必须国退民进但为了维持政局稳定就必须国进民退所以20年了国退民进也好国进民退也好都是一些阶层博弈产生的结果
国退民进
!处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民营经济地位提升
然后政府应该逐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淡出市场使经济向自由市场靠拢
!坏处就是目前已经是战后60多年了而且加入WTO也已将近10年
但是我国的民营经济却只起步了30年左右(其中还发生过多起国退民进浪潮) 所以现在过激的进行国退民进将会导致各个领域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或者官僚资本直接对抗(这个不算什么坏处只能算是对民企的一个挑战)
就是削弱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民间的话语权不利于政局稳定(国进民退的话
现在确实闹的很凶
因为山西那边不仅仅是国进民退了简直就是掠夺公民私人财产
行政强行干预国企低价掠夺民企
更扯淡的是内蒙古河南还打算跟进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民进”与“国进民退”并无对错之分,“国进民退”是一种经济表现: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
但现在我们所讲的“国进民退”,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
随着国有经济在重要的基础性行业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且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如石油石化、钢铁、金融、电信、铁路、民航、煤炭等,甚至连食品业也出现了集中化,那些中小型民营资本和民营企业家们,正处于一种无处安放的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1~8月份,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2985亿元,同比增长33.0%。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8729亿元,增长39.9%。
从行业来看,政府基建投资仍是主力:铁路运输业投资3106亿元,增长103.5%;与基建相关的煤炭、有色金属投资分别增长36%和
20.7%,电力投资增长23.5%,均保持强劲。
这种“国进民退”就带有了很强的“逆市场化”取向,无论是从改革的进程来看还是对经济的影响来看,都带有极大的消极影响。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国民(私)营经
济研究会顾问保育钧甚至就此发出警告说,前苏联、东欧把经济资源都控制在国家手里,结
果垮台了;而西方国家都控制在老百姓手里,结果发展繁荣。
事实上,“国进民退”引起人们如此担忧,最为害怕的就是市场经济出现倒退。
过度“国
进民退”,必然会导致市场化倒退,降低经济效率。
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应以市场需求为
导向,以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以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置,达到效率最大化的机制,而不
是以国家手段来推动。
市场化意味着对经济的放松管制而不是加强管制。
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政府开
始以“大包大揽”的形式振兴十大产业,“国进民退”出现全面冒头。
商界、学界对于“国进民退”的忧虑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会进一步加剧对民营资本的
排挤和不公平竞争,挤压民企生存空间,打击民营资本的信心;二是不利于就业增长和居民
收入增长;三是单以企业规模论优劣,不利于充分发挥经济效率;四是不利于经济模式的转
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难以扩大内需以及减少出口和投资的依赖。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利润率都远不如民营企业。
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一般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效率虽低,但还能维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维持都难。
把
国企一统天下的地盘分出来,进行“国退民进”的改革,就是市场化改革过程的必然结果。
换言之,国企如果能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中国就根本不需要改革。
因为早在1950年代,我
们就以“一大二公”的名义,让全国吃上“大锅饭”;甚至在新中国建国之前的抗战时期,
国民政府即在“天下为公”的牌坊下,建立起了国家及官僚资本经济制度,最后拖垮了国民
党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