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阑尾炎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236-02
【摘要】:目的:阑尾炎是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而青壮年尤为多见,占40%左右。
诊治不难,但误诊而延误治疗,可造成较为严重后果,死亡率0.1%-0.2%。
临床上常见的有急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
这里仅叙述急性阑尾炎。
结论:通过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伤口早日愈合,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关键词】:阑尾炎手术护理
一临床护理
1. 非手术治疗护理
(1)禁食,以减少对阑尾的刺激。
(2)休息,给予半卧位,以减轻疼痛。
(3)静脉补液,正确使用抗生素,注意配伍禁忌。
(4)降温、止吐、镇静等对症处理,尽量免用止痛剂,禁止热敷、灌肠等。
(5)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病人的腹部、全身、血白细胞的变化。
尤其是老年、小儿,妊娠期的阑尾炎更应重视。
一旦腹痛加剧,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6)做好小儿的心理护理,积极配合治疗。
2. 手术治疗护理
(1)一般护理:按普通外科疾病一般护理。
(2)术前护理
①心理护理: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尤其是对于小儿、妊娠期阑尾炎患者,应稳定病人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②完成必要的术前检查:血、尿、便三大常规,出、凝血时间,女病人应作妇科检查。
③注意观察:观察腹部情况及有无发热。
必要时补液及使用抗生素。
④执行术前医嘱;给予苯巴比妥、阿托品等,小儿应注意剂量。
(3)术后护理
①卧位:硬膜外麻醉或腰麻病人应去枕平卧6小时,以防术后发生头痛。
6小时后改半卧位,以减轻切口疼痛。
②饮食;术后24小时后给予流质,避免热牛奶、豆浆等胀气食物。
③活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防止肠粘连的发生。
④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患者术后出现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脉弱、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可能为术后出血,应立即平卧、吸氧,抽血做血型交叉,补液,并及时报告经治医师。
必要时手术止血。
切口感染:术后3—5日体温持续升高,切口红、肿者应拆除切口缝线,加强换药。
腹腔残余脓肿:患者术后持续高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应给予半卧位、补液、使用抗生素,未见好转者应行穿刺或切开引流术。
肠瘘:患者术后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疼痛,或形成腹膜炎或局限为包块。
根据病情行保守治疗或手术引流。
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穿孔者,切口感染发生率要高于未穿孔者。
多因手术时污染切口、存留血肿和异物所致。
表现为术后2~3天体温升高,切口局部胀痛或跳痛,局部有红、肿、热、痛或波动感,可局部热敷、理疗,形成脓肿者,应剪去缝线,充分引流。
腹腔内出血:因阑尾系膜结扎线脱落所致。
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口表现为腹痛、腹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数,放置引流管者,可有血性液体自引流管流出口腹腔脓肿:常见部位有盆腔、膈下、肠间隙等处。
常发生于术后5~7天,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或下降后再度升高,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及直肠膀胱刺激症状。
以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术后者为多见。
粪瘘:原因较多,如结扎线脱落,术中误伤盲肠等。
一般经非手术治疗后瘘可以闭合自愈。
经久不愈时,可考虑手术。
粘连性肠梗阻:因手术损伤、阑尾浆膜炎症影响等因素。
多数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
三家庭护理
1.慢性阑尾炎术后更应加强活动,防止肠粘连发生。
2.术后近期内避免重体力劳动,特别是避免增加腹压的活动,防止形成切口疝。
3.拆线一般在术后7日,如未拆线而出院,注意保护切口,防止感染及撞伤。
10日后才能沐浴。
4.如有切口溶液、红肿、疼痛等,应及时去医院门诊或急诊。
5.如为阑尾周围脓肿,在用抗生素的同时,可适当行理疗,或用40℃~60℃热毛巾湿热敷右下腹,促进炎症消退。
嘱其于3个月后再住院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兰刘敏小儿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 - 当代护士(学术版)2004,(8).
[2] 苗力 116例急性阑尾炎两种不同手术治疗的护理探讨 - 医学信息2008,2
[4] 刘玲玲 .阑尾炎手术病人的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