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设计概论(原始社会陶器)
第三章设计概论(原始社会陶器)
原始社会
陶器的制作:根据不同的用途对原料进行加工,选用细腻的黄土,淘 去杂质。高温火烧要加入砂子,以放爆裂。制作方法,小型器皿用手捏制, 大型器皿,要搓成泥条,盘筑成器形。 陶器表面的加工:压磨,用平滑的石子在陶胚上压磨使之光滑。施加陶 衣,进行彩绘。压印,用特制的工具在陶胚上压出绳纹或条纹,进行加固和 装饰,增加美观。 一:彩陶 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和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陶器。 彩陶的分布,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等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青莲冈文化;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文化 和屈家岭文化。
《人面鱼纹盆》—对比的运用;
【名称】人面鱼纹彩陶盆 【类别】陶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半坡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出土,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外形】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 【评价】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3:马家窑型 造型:多样化 装饰:点、螺旋纹、水波纹 表现手法:繁彩 风格:旋动热烈 代表作:《螺旋纹尖底瓶》—蕴含的中庸思想 《彩陶舞蹈纹盆》—舞蹈人物体侧的尾状物引发无尽探讨 马家窑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其年代约 为公元前3300——前2050年。它上承庙底沟文化,下启齐家文化,是仰 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制作工艺很成熟,数量特别繁盛,占各类陶器总和的 25%——50%。在陪葬陶器中,彩陶多达80%。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 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 壁都绘有花纹,还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甚至一些作为炊器的 夹砂陶也有彩绘,极为少见。花纹繁缛瑰丽,富于变化而有规律。大多 数的夹砂陶表面饰以绳纹,少数饰数道平行线、折线、三角或交错的附 加堆纹。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在造型上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器形有碗, 钵,盆,罐,壶,瓶,杯等。
马家窑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满。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 底部,几乎都装饰满,也有内外都加菜的。三;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 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因此,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4:半山型 造型:直颈鼓腹罐
《彩陶瓶》—以女头部为瓶口,早期艺术的写实手法
作者成功地利用浑圆饱满的瓶腹,最大限度地概括和展示 了一位肥硕丰实的孕妇风姿,同时在孕妇躯体上披挂以花 叶及弧线三角形为母题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的红底黑彩衣。 浓烈醒目、繁复俏丽的装饰不仅增强了造型的视觉效果, 而且装饰母题又与瓶腹之形形成一种暗合,共同表达了女 阴、女性生殖力崇拜的造像主题。至于头部,创作者采取 了堆塑、刻划和镂孔等多种雕塑手法。从比例看,器物通 高31.8厘米,头高仅6厘米左右,顶部开口处口径为4.5厘 米,因而显得头小体大,但也恰恰符合体腹丰实饱满的生 殖女神的造像要求。发式为平行阴刻的篦纹状垂发,前额 刘海短而平齐,颜面轮廓圆润,俊俏玲珑,凿空的双目平 视前方,显得朦胧而迷惘,捏塑圆溜的鼻子似在鼓气呼吸, 有着一种生机与活力,镂成洞的小口微微张开,看去仿佛 若有所言,两耳则直直地塑于两腮旁,并有大耳孔。整个 面部五官清秀,布列匀称,凹凸对比适度,正侧体面分明, 颇有初始期雕塑所特有的率真稚拙的艺术气息。
《彩陶舞蹈纹盆》—舞蹈人物体侧的尾状物引发无尽探讨
高14厘米,口径 29厘米,低径10 厘米,卷唇平底, 内壁绘有四道平行 带纹,最上面一条 较粗,口沿处也有 一圈带纹,上下两 组纹饰间有舞蹈人 三组,每组两边用 内向弧线分割,两 组弧线间有一条倾 斜的柳叶形宽线。
舞蹈纹共分三组,每组有舞蹈者五人,手拉着手,踏歌而舞,面向一致。他们头 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人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 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更奇妙的是,每组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 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空着的两臂舞蹈动作较大和摆动频繁。彩陶盆的设 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 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 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 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关于舞蹈的内容,有许多 不同的看法,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它不仅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群舞的热烈场 面,更形象地传达出他们生机勃勃的活力。正如德国学者格罗塞所说:“原始的 舞蹈才真是原始的审美感情的最直率最完美,却又最有力的表现”。
《花瓣型彩陶盆》—以点定位,大花瓣纹的组合利用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现藏北京故 宫博物院。泥质红陶,器表磨光。钵体盆 形,敛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缩成高足, 平底,为庙底沟类型的典型器例。绘黑彩, 纹饰以圆点和弧边三角相连缀,形成花瓣 式彩绘的二方连续纹带,纹理优美,线条 简洁流畅,装饰效果强烈。
《彩陶船形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意境
【名称】 彩陶船形壶 【类别】 陶器 【年代】 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 仰韶文化遗物。盛水器。 【文物现状】 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简介】 高15.6厘米,长24.8厘米。 设计以船为形,腹两面以褐黑色彩绘出网纹,似反映当时人们驾船撒网捕鱼的生活,是半坡类型彩 陶中的艺术珍品。 )
陶器工艺
2:庙底沟型 造型:大口鼓腹小平底钵 装饰:花瓣纹、鸟纹、回旋钩连纹 表现手法:多用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风格:流畅律动 代表作: 《彩陶瓶》—以少女头部为瓶口,早期艺术的写实手法 《花瓣型彩陶盆》—以点定位,大花瓣纹的组合利用 《彩陶盆》—红、白、黑的色彩,是彩陶的专有元素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 葫芦形瓶。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 面之间,穿插活泼的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续 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 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 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 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 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 主题。
艺术设计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艺术设计之陶瓷
我国的陶器究竟始于何时?还难以定其上限时期,随着考古的不断发 掘,还会不断有新的认识。根据距今约8000年前在河南新乡裴李岗、河北武安 磁山遗 址中出土的陶器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出土的陶器可知, 我们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能利用可塑性粘土,将其加水调合,手捏成 坯体,干烧后再用火烧成陶器。至于是否用窑烧成,迄今无发掘资料实证,但 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瓦族保留的原始制陶方法启示,可能在 新石器时代 初期是采用柴草就地篝火烧陶,此种烧陶方法 现统称为“无窑烧陶”。到了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期间,始发现用泥土筑堆的简易穴式窑, 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与河南陕县庙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
1:半坡型(早期红陶为主,晚期黑陶增多) 造型:卷沿浅腹圜底盆 装饰:鱼纹、人面鱼纹 表现手法:多用直线,形成直边三角形 风格:刚健质朴 代表作:《人面鱼纹盆》—对比法的完美应用 《彩陶船形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意境 《彩陶鹿纹盆》—最早折射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作品
龙山文化的后期,由于烧陶技术不断改进,竖穴窑采用更加普遍,如河南陕县三里桥 窑(图3),虽也属穴窑,但在结构上又有新的改进,较庙底沟窑更趋合理,它不仅加 大了窑室容积,增设了四条间隔均匀的火道,而且燃烧室(火膛)也设在距离窑室较 近的前面,这样对于燃料的充分燃烧,窑室温度的提高和温度的均匀分布更为有利, 因此这种窑型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后期。据资料分析[4],烧成温度可达950~1050℃, 窑内气氛也便于控制,故对龙山文化 晚期制陶技术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而且为以后演变为馒头窑、倒焰窑的 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装饰:旋涡纹、葫芦纹、锯齿纹 表现手法:多效法、双关法 风格:秀丽精巧 代表作:《彩陶菱形纹罐》—多效法的应用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 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 繁荣昌盛、雍荣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 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 的。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连结,有 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 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 示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基本上都改用竖穴窑烧制陶器,如河南陕县庙 底沟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窑(图2)。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 位于火膛之上,火膛较深,位于窑底的火道分三股主火道,两侧的主火道还 有支火道,火道上还分布有25个火孔。窑室呈圆形,直径约1m。当燃烧时, 由于火膛较深,一次空气供应充足,使柴、草等燃料得以充分燃烧,火焰很 均匀地从窑底的火道再进入窑室,使窑内的温度提高。值得注意的是,窑壁 上部往里收缩,窑室结构有利于窑内温度的提高(一般为900~1050℃),这 对保持窑内温度的均匀以及减小窑内各部温差是有利的,也说明这种竖穴窑 较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的横穴窑又前进了一步。
人鱼合体 人面鱼纹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珍品。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红黑赭白 等色作画后烧成,彩画永不掉落。此盆由细泥红陶制成,敞口卷唇,盆内 壁用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概括成圆形,额的左半部涂成黑 色,右半部为黑色半弧形,可能是当时的文面习俗。眼睛细而平直,鼻梁 挺直,神态安详,嘴旁分置两个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加上两 耳旁相对的两条小鱼,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表现出丰富的想像力, 人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加上鱼鳍形的装饰,显得威武华丽。 同样内容的彩陶盆,半坡遗址中曾出土几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