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定义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观点,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
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可以理解为:区域潜力、知识转化能力、运用协调和推动能力、主体将要素纳入生产过程的能力、内部网络集结能力以及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国内外对区域创新能力定义基本观点归纳
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能力理论研究在不断的实证研究中得到验证与发展:美国麻省技术联合会(MTC),自 1997年以后一直跟踪麻省创新型经济的运行情况,每年提供一份关于麻省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受到许多国家与地方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Klein(1998)等人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找到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并用网络结构来表征各项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紧密程度;
Feldman & Audretsch (1999), Paci & Usai (1999),Greunz(2004)通过长时间对企业或行业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观察与研究,并通过行业内部结构因素对技术知识扩散的影响进行模型构建。
国内学者运用各种方法对中国各个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细致的研究,得出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或者指标,进而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省市特征,分析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刘友金(2001)通过科技投入和产出两个因子,筛选出10个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中国各省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刘顺忠(200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以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两个维度,对中国各地区创新系统的特点及其创新绩效进行系统评价;
李习保(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框架下,基于1998—2005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活动数据,以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创新产出指标,实证分析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效率因素,以此解释导致这种差异和区域集聚的制度原因。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2000)对沿海10个主要省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
谢科范(2009)构建了城市创新能力支撑结构——钻石模型和城市创新系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18个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胡明敏(2006)选取湖南区域创新系统为案例,深入分析湖南区域创新系统的现状、模式,进而提出湖南应以选择主动学习型创新系统模式为主,兼顾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模式进行建设的思路及策略;
徐大可(2005)认为原始创新、突破性创新和二次创新是浙江省提升创新能力的三个重要环节;
王康等(2005)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的方法和途径角度探讨了四川民族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
王学军(2008)运用区域创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评估湖北省区域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两者相关性的强弱。
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Furman & Hayes (2004)认为综合指标体系应该是由创新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创新环境、科技与产业部门联系所组成。
中国学者也针对中国各区域实际进行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推出了一系列结合实际的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谷国锋(2003)基于区域科技创新的内涵、结构及其运行轨迹,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起关键作用的五类指标进行分值评价。
这五
类指标分别为政策法规(数量)指标、科技投入(资源)指标、科技产出(效率)指标、科技实现(效益)指标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包括35个具体评价指标。
沈菊华(2005)以连云港市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这三类指标分别为科研开发能力指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指标和科技支撑能力指标,共41个具体评价指标。
评价结果与各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实际基本吻合,由此验证其所构建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所选用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唐炎钊等(2001)通过参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合有关竞争力、科技实力指标体系等,把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共26项。
一级指标包括科技进步基础(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3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投入(人力投入、科技活动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活动直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2个二级指标)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环境保护、生活质量提高3个指标),每个二
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三级指标。
最后通过灰色综合评估法对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进行了能力评价。
殷晓莉(2005)认为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应该由科技创新潜力、科技发展能力、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贡献能力这四个指标群构成。
其中科技创新潜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意识和技术设施能力4个二类指标;而科技发展能力指标由人力投入能力和财力投入2个二级指标构成;科技产出能力指标由知识产出能力和技术产出能力指标构成;科技创新效益指标由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
标构成。
此指标体系共分为三级共包括26个具体指标,并运用了网络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范柏乃等(2002)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初步构造了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结合专家筛选法、相关分析法和评价指标的辨别力分析进一步开展实证分析和检验,设计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
姚伟峰等(2005)在区域科技自主创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提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灰色关联分析综合评估模型,进而对国内八个城市自主创新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陆立军等(2004)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来源和构成进行了界定和阐述,建构了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各县(市)和城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和分析,提出了提升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
美中不足的是该评价指标体系注重于定性筛选,并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观性较强。
李高扬、刘明广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社会创新环境以、创新经济效益 5 个一级指标,22 个二级指标。
查奇芬、王唏敏(2008)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方面来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巩欣于庆东(2010)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褚立波(2010)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指标的构建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投入指标;二是反映区域
创新能力性质、来源、时间、阶段费用和影响因素等的创新过程指标;三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产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