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建筑地面工程建筑地面是建筑物底层地面和楼层地面的统称。
建筑地面的基本组成:建筑地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基层和面层。
1.基层。
基层是指面层以下的构造层,包括填充层、隔离层、绝热层、找平层、垫层和基土等。
基土是指房心夯实的回填土。
各类构造层虽然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必须承受并传递由面层传来的荷载,并具有不同的蓄热、有防潮、防水能力。
根据垫层所选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刚性垫层和非刚性垫层两类。
刚性垫层一般采用C7.5一C1O混凝土,非刚性垫层一般由松散材料夯实而成,如砂、炉渣、矿渣、碎石、灰土等。
有特殊要求的基层,应设置其他能有效满足特殊要求的材料,如有防水要求的隔离层所使用的沥青玛蹄脂、油毡或PVC等材料。
2.面层。
面层是指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建筑地面的表面层。
对面层要求坚固、耐磨、平整、洁净、美观、易清扫、防滑、适当弹性和较小的导热性。
面层按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泥砂浆地面、水磨石地面、马赛克地面、地砖地面、大理石地面、花岗岩地面、木地板地面等。
面层按构造方法和施工工艺的不同分为:整体面层、块体面层和木、竹面层。
建筑地面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是按表24-22的规定执行。
建筑地面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划分表表24-22一、基层铺设基层铺设在这里指的是面层以下包括基土、垫层、找平层、隔离层和填充层等的铺设施工。
基层铺设的材料质量、密实度和强度等级(或配合比)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基层铺设前,其下一层表面应干净、无积水。
当垫层、找平层、填充层内埋设暗管时,管道应按设计要求予以稳固。
垫层分段施工时,接挂处应做成阶梯形,每层接挂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m~1.0m。
接挂处不应设在地面荷载较大的部位。
基层的标高、坡度、厚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基层表面应平整,干燥,并不得有空鼓、裂缝和起砂等缺陷其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的规定。
(加24-23表)(一)基土铺设基土(回填土)应分层夯实,填土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要求。
填土时应为最优含水量,重要工程或大面积地面填土前,应采取土样,按击实试验确定最优含水量与相应的最大干密度。
基土不应用淤泥、腐植土、耕植土、膨胀土和建筑杂物作为填土,填土土块的粒经不应大于50mm。
Ⅰ类建筑基土的氡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规定。
基土应该均匀密实,压实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不应小于0.90。
遇到软弱土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
(二)垫层的铺设垫层的铺设内容包括:灰土垫层、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三合土垫层炉渣垫层、水泥混凝土垫层等。
1.灰土垫层灰土垫层应采用熟化石灰与粘土(或粉质粘土、粉土)的拌和料铺设,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
熟化石灰,可采用磨细生石灰,亦可用粉煤灰或电石渣代替。
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粘土(或粉质粘土、粉土)内不得含有有机物质,颗粒粒径不得大于16mm。
灰土垫层应铺设在不受地下水浸泡的基土上。
施工后应有防止水浸泡的措施。
灰土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灰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查方法应符合表24-23的规定。
2.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砂垫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砂石垫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砂和砂石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杂质;砂应采用中砂;石子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厚度的2/3。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的干密度(或贯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表面不应有砂窝、石堆等质量缺陷。
砂垫层和砂石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24-23的规定。
3.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碎石垫层和碎砖垫层厚度不应小于100mm。
垫层应分层压(夯)实,达到表面坚实、平整。
碎石的强度应均匀,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2/3;碎砖不应采用风化、酥松、夹有有机杂质的砖料,颗粒粒径不应大于60mm。
碎石、碎砖垫层的密实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碎石、碎砖垫层的表面允许偏差应和检查方法符合表24-23规定。
4.三合土垫层和四合土垫层三合土垫层采用石灰、砂(可掺入少量粘土)与碎砖的拌和料铺没.其厚度不应小于100mm。
四合土垫层采用水泥、石灰、砂(可掺入少量粘土)与碎砖的拌和料铺没.其厚度不应小于80mm。
三合土垫层和四合土垫层应分层夯实。
三合土和四合土垫层中的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砂应用中砂,并不得含有草根等有机物质;碎砖不应采用风化、酥松和有机杂质的砖料,颗粒粒径不应大于60mm。
三合土和四合土的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三合土和四合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规定。
5.炉渣垫层炉渣垫层采用炉渣或水泥与炉渣或水泥、石灰与炉渣的拌和料铺没,其厚度不应小于80mm。
炉渣或水泥炉渣垫层的炉渣,使用前应浇水闷透;水泥石灰炉渣垫层的炉渣,使用前应用石灰浆或用熟化石灰浇水拌和闷透;闷透时间均不得少于5d。
炉渣垫层铺设前,其下一层应湿润;铺设时应分层压实,铺设后应进行养护,待其凝结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炉渣内不应含有有机杂质和未燃尽的煤块,颗粒粒径不应大于4Omm,其颗粒粒径在5mm 及其以下的颗粒,不得超过总体积的40%;熟化石灰颗粒粒径不得大于5mm。
炉渣垫层的体积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6.水泥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垫层水泥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垫层铺设在基土上,当气温长期处于00C以下,设计无要求时,垫层应设置伸缩缝,缝的位置、嵌缝做法等应与面层伸缩缝一致。
水泥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60mm;陶粒混凝土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80mm。
垫层铺设前,当为水泥类基层时,其下一层表面应湿润。
室内地面的水泥混凝土垫层和陶粒混凝土垫层,应设置纵向缩缝和横向缩缝;纵向缩缝、横向缩缝的间距均不得大于6m。
水泥混凝土垫层采用的粗骨料,其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垫厚度的2/3;含泥量不应大于3%;砂为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
陶粒中粒径小于5mm的颗粒含量应小于10%;粉煤灰陶粒中大于15mm的颗粒含量不应大于5%;陶粒中不得混夹杂物或粘土块。
陶粒宜选用粉煤灰陶粒、页岩陶粒等。
水泥混凝土和陶粒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陶粒混凝土的密度应在800kg;/m3~1400kg/m3之间。
水泥混凝土垫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的规定。
(三)找平层找平层位于垫层之上,地面面层之下,起着固化松散垫层,为地面面层找平奠定基础。
找平层宜米用水泥砂浆或水泥混凝土铺设。
当找平层厚度小于30mm。
时,宜川水泥砂浆做找平层;当找平层厚度不小于30mm时,宜用细石混凝上做找平层。
找平层铺设前,当其下一层有松散填充料时,应予铺平振实。
有防水要求的建锐地面工程,铺设前必须对立管、套管和地漏与楼板节点之间进行密封处理,并应进行隐蔽验收;排水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铺设找平层时,板缝填嵌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l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相邻缝底宽不应小于20mm;2 填嵌时,板缝内应清理干净,保持湿润;3 填缝采用细石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0。
填缝高度应低于板面10—20mm,且振捣密实,填缝后应进行养护;当填缝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达到C15后方可继续施工。
4 当板缝底宽大于 40mm时,应按设计要求配置钢筋。
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上设找平层时,其板端应按设计要求做防裂的构造措施。
找平层采用碎石或卵石的粒径不应大于其厚度的2/3,含泥量不应大于2%;砂为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应大于3%。
水泥砂浆体积比或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水泥砂浆体积比不应小于1:3(或相应的强度等级);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15。
找平层与其下一层结合牢固,不得有空鼓。
找平层表面应密实,不得有起砂、蜂窝和裂缝等缺陷。
找平层的表面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的规定。
(四)隔离层隔离层材料的防水、防油渗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水泥类找平层上铺设沥青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或以水泥类材料作为防水隔离层时,其表面应坚固、洁净、干燥。
铺设前,应涂刷基层处理剂。
基层处理剂应采用与卷材性能配套的材料或采用同类涂料的底子油。
当采用掺有防渗外加剂的水泥类隔离层时,其配合比、强度等级、外加剂的复合掺量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铺设隔离层时,在管道穿过楼板面四周,防水、防油渗材料应向上铺涂,并超过套管的上口;在靠近柱、墙面处,应高出面层200mm—300mm或按设计要求的高度铺涂。
阴阳角和管道穿过楼板面的根部应增加铺涂附加防水、防油渗隔离层。
防水材料铺设后,必须蓄水检验。
蓄水深度最浅处不应小于10mm,24h内无渗漏为合格,并做记录。
隔离层兼作面层时,其材料不得对人体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 S193.l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有关规定。
隔离层施工质量检验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屋面工程质验收规范》GB50207规定。
厕浴间和有防水要求的建筑地面必须设置防水隔离层。
楼层结构必须采用现浇混凝土或整块预制混凝土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楼板四周除门洞外,应做混凝土翻边,其高度不应小于200mm,宽同墙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施工时结构层标高和预留孔洞位置应准确,严禁乱凿洞。
水泥类防水隔离层的防水性能、隔离层厚度和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汁要求。
防水隔离层严禁渗漏,坡向应正确、排水通畅。
隔离层与其下一层粘结牢固,不得有空鼓。
防水涂层应平整、均匀,无脱皮、起壳、裂缝、鼓泡等缺陷。
隔离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规定。
(五)填充层铺设:填充层材料的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填充层的下一层表面应平整。
当为水泥类时,尚应洁净、干燥,并不得有空鼓、裂缝和起砂等缺陷。
采用松散材料铺设填充层时,应分层铺平排实;采用板、块状材料铺设填充层时,应分层错缝铺贴。
有隔声要求的楼面,隔声垫在柱、墙面的上翻高度应超出楼面20 mrn,且应收口于踢脚线内。
地面上有竖向管道时,隔声垫应包裹管道四周,高度同卷向柱、墙面的高度。
隔声垫保护膜之间应错缝搭接,搭接长度应大于100mrn,并用胶带等封闭。
隔声垫上部应设置保护层,其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 mrn,内配间距不大于200 mrn×200mm的Φ6mm钢筋网片。
填充材料的厚度、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
松散材料填充层铺设应密实;板块状材料填充层应压实、无翘曲。
填充层表面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24-23规定。
(六)绝热层铺设:绝热层是用于地面阻挡热量传递的构造层。
绝热层材料的性能、品种、厚度、构造做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建筑物室内接触基土的首层地面应增设水泥混凝土垫层后方可铺设绝热层,垫层的厚度及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