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是指创新主体在一定时期内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
它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类型选择、动力来源、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等整合性构成要素之间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个随着经济、社会、技术发展而调整、演进的过程。
同时, 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作为支撑。
二、战后日本科技发展战略的演变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比较小,资源也比较匮乏,但它却以世界国土面积的0.3%和世界人口的2%创造了每年大约占世界15%的GDP,成为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强国。
其成功的因素固然有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发展战略。
我这里主要分三个阶段来讲日本的科技发展战略演变。
1.“贸易立国”和“技术吸收型”发展战略(二战后初期到70年代。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岛国,领土狭小,资源贫乏。
二战后,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同时也给本国国民带来严重的恶果,经济凋敝,物质匾乏。
当时有学者认为日本的工业科学技术水平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30一40年。
但是,与此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战后美国正积极建立世界霸权,把日本作为对付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大力扶植日本。
日本政府充分利用了有利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并在1960年、1963年日本政府,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这一战略抉择的目标是: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引进过程中,循着引进模仿吸收改造创新之路,逐步建立本国自主的科学技术体系。
当时日本政府认为从国外“引进技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的技术进口方式,主要指本国的研发人员去国外考察和留学,引进国外的科技文献,进口商品和样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改良技术。
另外一种是付出对应的价格,直接买入专利和技术图纸。
显然前者是为了长远的发展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而后者则是为了解燃眉之急而采取的措施。
而这一时期,日本则主要采取了后者的技术引进方式。
即直接买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利和设备,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拿来主义”。
但日本企业对引进的技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吸收,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实行再创新。
通过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分解、研制,改良,创造出具有日本特点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并使新产品物美、价廉、耐用。
2.“技术立国”和自主创新战略(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在战后所推行的吸收性科技发展战略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经济秩序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国际上,资源拥有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原材料价格猛涨。
特别是由于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导致世界性石油危机。
我们知道日本主要依靠进口资源出口产品而创造了经济奇迹的。
所以,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日本政府认识到,要尽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工业品的技术和产品附加值。
提出了实施技术立国的发展战略。
为贯彻技术立国战略,日本政府首先确定了优先发展尖端技术的方针,日本企业把面向高新技术时代发展的战略重点落实在科技研究开发方面,逐渐从模仿性技术研发向创新性研发转变,研发投入开始大幅度增长。
因此,20世纪80年代成为日本在技术上赶超欧美国家的分水岭,日本基本上完成引进、模仿、吸收和改良技术阶段,开始进入了科技自主创新阶段。
2.3科学技术创新立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起)在提出“技术立国”15年之后,日本的科学研究水平与美国相比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诺贝尔获奖人数远远少于欧美国家。
国际上对日本的基础性研究开发落后状态的批判,所以呢在1995年提出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作为基本国策,它改变了以往偏重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的做法,转而注重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用具有创造性的科学技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
为此,自1996年起,日本连续制订了3个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运用产学官合作的形式培养研究型人才。
三、日本的科技体制与科技实力总体特征3.1.1决策和管理体制现在日本内阁府的综合科学技术会议是日本政府最高科技决策机构,由首相任主席,内阁大臣、著名学者和资深企业家为成员。
该会议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政策,分配政府科技预算等相关资源,并对大型国家研发项目进行评价。
文部科学省制定各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计划、调整各研究机构的经费使用方针、分配科学技术振兴调整费企业方面,为了尽可能多的获得科研成果和技术,也设有许多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资格多是财团法人或社团法人。
3.1.2研发机构的分类通常把研发机构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企业研究机构”,第二类,“官类研究机构”,也称政府研究机构,比如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理化学研究所等;第三类,“大学研究机构”,比如大学附属研究所、中心。
对于这三大类研究机构,日本也相应地分别简称为“产”“学”“官”类研究机构。
3.2日本科技实力的总体特征3.21科技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l)R&n经费投入占GDP之比居世界第一(2)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在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比例上,日本也遥遥领先欧美等国家。
如2005年日本共有科技人82万人,每万人中研发人员的比率为64.2,高于美国的46.3,居世界首位。
(3)发表论文与专利数目居世界第二(4)第二技术出口大国技术贸易结构是衡量一国科技水平、企业国际化程度以及对知识产权重视水平的另一项重要指标。
3.22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政府弱(1)企业R&D经费投入从研究经费的投资比例来看,日本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一直占日本总研发经费的绝大部分,2006年日本企业研发经费占全日本的80.7%,日本也是世界主要国家中企业R&D投入比重最多的国家。
政府投资R&D的费用仅占到19.0%,远远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
政府研发投入少,民间企业投入大,这一点是日本区别于其他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
3.2.3商品化能力强,发明弱一些欧美国家的技术研究者往往对于研究、发现新的东西兴趣很大,而一旦新的东西研究出来,就不再花功夫将其推向实用化,推向批量生产,因为这个阶段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资金。
然而,日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却能发挥其特长,坚持把新技术推向实用化、商品化。
四、企业为主体,产学官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模式4.1.产学官合作的主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日本产学官合作曾被称作“学一官~产”合作,这种提法突出了大学在科研方面的作用,相形之下,企业的地位被忽略。
近年来,这一提法变成了“产~学~官”,有时索性只提“产~学”合作,这意味着企业的研发活动在日本经济社会地位的提升。
其中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均离不开企业,企业是产学官合作的主体。
“产”和“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产业以产品开发和市场化为最终目的,大学则是科研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两个领域的人员与创意进行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使企业和大学形成双赢。
同时,也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多方面的保证。
4.2政府采取优惠政策,推进产学官合作日本企业作为产学官合作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作用不重要。
日本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始终居于引导地位,起着导向作用。
4.2.1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制度与机构建设4.2.2政府通过立法和经济援助等方式引导企业和大学合作4.23政府不断地酝酿和推出改革措施(1)推出新制度。
例如,2000年6月,日本政府出台了加快尖端科技领域产学合作的新制度,以便鼓励企业委托大学进行开发研究。
(2)推出鼓励措施。
4.2.4为了推进产学官合作,政府将要采取的措施(1)通过以技术突破为目标的产学官合作来发现和确定研发课题(2))有效促进研究成果的社会转化。
尽快细化包括海外研发活动在内的专利申请支援制度,使原则上归机构所有的大学研究成果以专利权的形式得到灵活利用。
(3))鼓励大学创办风险企业。
(4)加强支撑产学官合作的组织并培养相应的人才。
(5)推进人才培养及灵活利用方面的产学官合作,进一步落实公开招聘制和任期制。
4.3产学官合作培养科技人才4.3.1重视人才培养(1)政府重视科技教育(2)大学注重培养,在有关资料显示,2005年创办科技型企业做多的是早稻田大学,创办了75个科技型企业。
(3)企业重用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日本的大型企业总裁多数毕业于本国著名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以技术见长而闻名。
企业的部长和科长等中层管理者和技术骨干也有很多是技术和经济等专业毕业,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日本重理轻文,多数企业员工以自己是一名技术人员弓!以为自豪。
他们同时也自豪地认为日本企业的总裁多数懂技术,所以日本的企业是靠技术打天下的。
五、日本在华R&D投资的典型案例日立公司的在华R&D投资活动日立制作所1910年由小平浪平创立。
创业以来始终坚持走“追求先进技术”的企业理念。
日立高层一致认为技术是永远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日立制作所研发本部在日本国内下辖六大研究所,同时在美国、欧洲、中国、新加坡设立了海外研究机构。
5.2.1研发的主要特点(1)研发经费和人员投入大日立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电子电气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约356,000人。
截至2007年,日立集团范围内共有5950余名研究人员从事研发活动,其中日立制作所在日本共拥有3500余名研究人员。
日立在2007年度全球IT企业年收入排名中,以年收入803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三位。
5.2.2日立在中国的研发活动(1)日立在华研发投资“短、平、快”战略。
日立集团在中国的研发布局采取了“短、平、快”的研发战略,“短”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立了较大规模的在华研发机构“北京旧立)研究所”和“上海日立研究所”以及“上海家用电器研究所”。
所谓“平”则是南北平衡布局,日立看中的是北京、上海著名学府林立、研发人才济济的区位优势。
而“快”则是运用产、学合作模式早出成果、快速市场化的原理。
日立,已明确提出“研发必须要有利润概念”的口号。
例如,日立公司面对中日之间人力成本差距很大,很多日本企业不仅把使用较多劳动力的生产环节,甚至需要较多科技人员的产品设计开发环节也都转移到了中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人力成本因素,日立公司开始在中国成立投资研发部门。
(2)与中国著名大学合作研发模式。
日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信息通信系统、开源软件、数字电视等方面的研究,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开展合作。
2004年在上海建立了信息通信上海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开始了共同研究。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战后日本走过了“贸易立国”一“技术立国”一“科技创新立国”的独特发展道路。
从战后初期的“吸收型”、“模仿型”技术战略,逐步实现了“追赶型”,最终建设成为技术“领先型”的国家,成为当今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