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性格分析一:诸葛亮诸葛亮,一个传奇般的名字,他,是正义的化身,是智慧的化身,亦是忠诚的化身。
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的事迹,从古至今广为传颂。
他原本只是个隐士,他念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于南阳,一心只想过着“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的生活。
可是,他这样的智者,历史是不会让他如蜉蝣一般消失,于是演绎了“三顾茅庐”的佳话。
他足智多谋。
初出茅庐就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敦也落得狼狈而逃。
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同时还大大挫伤了曹军的锐气。
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中首出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
他大智大勇。
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依然笑容满面地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他知道那里有周瑜的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
萌葭关下,为了刘备的事业,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
虽然最后去的不是他,但我仍然不得不佩服他勇气可嘉。
他,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许是天妒英才,刘备死后,他偏偏遇上了一位扶不起的阿斗,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
他,舌战群儒,火烧赤壁,七纵七擒,空城退雄兵......这些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在他的手中信手拈来。
这些计谋都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解救了一次次的危机。
但他毕竟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犯错的时候。
一个马谡,一个魏延。
前者言过其实,他却委以重用,只因为马谡读了一肚子的兵书,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后者是难得的将才,他却固执地认为“延脑后有反骨”,总是不能用人不疑。
恐怕在这一点上,比起刘备和曹操,他要稍逊了一筹。
他太谨慎,偏偏他又遇到了那位“安乐公”,纵然他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仍不免使天下英雄常有“泪满襟”的慨叹。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诸葛精神永存,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永远展现出圣洁的光辉。
二:刘备刘备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其性格极其复杂。
他重义爱民,但心存诡诈,是一个两面性突出的悲剧人物。
这种仁义与诡诈并存的二元对立性格,是他成为一方之主的前提,也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刘备的形象在历史发展中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帝蜀寇魏”“颂刘非曹”的议论,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成为“奸雄”的代表,而刘备则声誉渐长,成为“仁义”的化身,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
但是一个人的性格决不是单一化的,远非“仁义”二字可概括形容的。
他的总体性格可用“折而不挠”概括,细分就是仁义与诡诈的二元对立。
同时,其性格中的悲剧因素也是他政治悲剧的重要原因。
1、折而不挠,败而不馁说他有政治远见,比别的统治者更懂得“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而且也非常机智,能屈能伸,并能竭力隐蔽自己的英雄本色,体现出他“折而不挠”的总体性格特征。
刘备的性格形成与他的出身背景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这样的出身对他的成长及为人处世自然产生了微妙影响。
因在讲究门第等级的汉末他经常遭人歧视,所以,刘备非常看重自己的出身。
刘备的人生道路非常曲折,在创业过程中,他经常像丧家之犬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毛宗岗曾批注:“前乎此者,依托吕布,又依托曹操,后乎此者,依托刘表,又依托孙权。
茕茕一身,常为客子,然则备之为君,殆在旅之六五云。
”他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危机和生机,撇开刘备的政治动机不讲,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折而不挠,败而不馁,为了憧憬的目标而始终不懈奋斗着。
2、宽厚仁慈,人心所向刘备的性格主要表现为仁义,这与他的政治背景有关。
他既没有过硬的军事实力又没有广大的革命根据地,既无“天时”,又无“地利”,只能占“人和”一条。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宽厚仁慈”,待人以诚的性格特征。
他曾说:“我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
他的这些仁义表现使他的名声在民间迅速扩大。
因此他在落难之时仍然有强大的号召力,有军民十万愿背井离乡追随他。
刘备爱民得民,他曾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他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所以,为政在宽,史无岢敛记载。
更是注重社会安定,他非常赞同赵云的意见,“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避免了试图“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一次重大的伤及民利的决策失误。
最受人们赞扬的是他宁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他因此而博得了广泛同情,对其以后的发展和历史评价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备用人重义,待人以诚,对于人才的吸引的确收到了“以性情相契”的效果。
孔明自诩“凤翱翔于九仞,非梧不栖。
”他之所以应刘备之聘,是因为备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
”3、隐忍韬晦,权谋诡诈身处乱世之秋而想成就一番霸业,需要极高的智慧。
如刘备者,曾依托吕布、曹操、刘表、孙权,都能够逢凶化吉,非隐忍韬晦、随机应变而不能存其身。
他是一位颇有政治头脑的野心家,能够随机应变,度过重重逆境。
他善于团结部下,从诼郡起兵,一生打了不少胜仗,常常是寄人篱下,但他所领导的集团,却始终是败而不散,最后进入益州,取得根据地,建立蜀汉王朝。
刘备的出身在汉末各个军事集团首领当中可算是最没有地位的,其奋斗历程也相当艰辛,经常东窜西逃,甚至兵败到老婆孩子都不顾的地步。
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让他学会了处事谦恭小心,养成了隐忍韬晦的性格特征。
刘备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有着很深的城府。
在很多时候,他的仁义都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这些体现了他性格中权谋诡诈的一面,也是他隐忍韬晦性格随着现实环境改变的发展趋势。
不利的政治环境迫使刘备在世人面前戴了一副假面,将真实的东西深藏心底。
4、性格复杂,悲剧人生刘备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出身卑微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而他的性格又是造成其政治悲剧的主要原因。
刘备为二义弟之死而伐吴,从道德上讲,无可厚非。
然而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刘备却是失败的,这点与曹操相比就差了一截。
政治家要综观全局、冷静理智的处事。
刘备是一个不够格的政治家,虽然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但在现实中他是一个失败的君主。
自从关公死后,他就丧失了基本的理性,错误连连。
张飞再死,终于使他作出了或许连他都终生遗憾的决策--伐吴。
刘备将兄弟之义看的高于一切,最终也为这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国家的前途。
三:曹操曹操虽是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作了不少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这在《三国演义》中也颇为显眼,从曹操一出场开始,便有所反映。
当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只是痛哭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操便出了个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但刺卓未获成功,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但各诸侯争势夺利,迟迟不肯进兵,曹操便问:“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又曰:“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却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矣。
”这里,也可看出曹操的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
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
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
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
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观念。
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什么,是严正不苟的法治。
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践麦者斩首,而自制法又自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已,将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道”之计。
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
两全齐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况且,割掉几根头发,也不是什么大碍。
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
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举个实例:淯水兵败后,夏侯敦部下乘乱掳掠,受到于禁严历制裁,被制者不满,反污于禁造反,而于禁不加申辩,仍全力整兵迎击张绣,义无反顾。
战后,操当即表彰于禁:“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中能整兵讨暴,有不可动之节,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
”封于禁益寿亭侯,同时责夏侯敦治军不严之过。
这可算是做到了赏罚公平。
第四,体恤百姓,保持农业生产,以民为本的思想。
他在征张绣时,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
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
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
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
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谤议,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激流勇退。
四:关羽关羽是一位义薄云天,英勇无畏的的英雄。
他是一位忠于蜀汉,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的豪杰,是一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威震华夏的英雄。
他的孔武有力、英勇善战,特别是他的重然诺、讲义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质,历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三国演义》第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是说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看到国家动乱,民不聊生,想寻觅同心,共举大事。
三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庄后桃园中桃花盛开之时“结为兄弟”,誓词是: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从刘关张的誓词可以看出小说塑造了一个义绝的人物形象。
关羽华容释曹,在作者看来,更是“义薄云天”。
因为重信守诺、知恩必报,向来就是“义”的重要表现。
关羽当初兵败被俘,虽然最终未被曹操极为优厚的待遇彻底迷惑,但对曹操的所谓“新恩”,其实也并未完全舍弃,因而总有点不能忘怀。
他在当时的辞曹信中就这样说过:“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乃某之志也。
”曹操力排众议,坚持不杀关羽,“使归故主,以全其义”,成就了关羽“义”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