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大纲

植物化学保护复习大纲(仅供参考、不够的自己补充哈)

1、农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的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2、致死中量(LD50)和致死中浓度(LC50):用杀死种群50%的个体所需要的剂量表示的各种药剂的毒力称致死中量;若用浓度为单位则称为致死中浓度。

3、忍受极限中浓度:是对鱼的毒性测定时常用的指标。原则与虫、菌、草一致,即在一定条件下,一种农药与某种鱼接触一定的时间(24、48、96h)杀死50%所需的浓度,一般用微克/克表示。

4、相对毒力指数:几种杀虫剂或杀菌剂若在不同时间及不同条件下分批进行试验时,则每次都得用一个标准药剂做对比,以二者的LD50进行比较,即为相对毒力指数。

5、农药分散体系:各种农药的原药或制剂经调制、施用、燃点或释放使之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即形成应用上的分散体系。

6、乳化剂:能使原来不相容的两相液体,其中一相液体以极小的液株稳定分散在另一相液体中,形成不透明或半透明乳浊液,这种作用的助剂叫做乳化剂。

7、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分配系数越大,油溶性越大。

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亲水亲油性强弱通常用HLB表示;值越大,亲水性越强;值越小,亲油性越强。值为0-20之间。

8、抗药性: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他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

耐药性:由于生物种的不同,所处发育阶段不同,生态状况不同,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由于具有特殊的行为均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力。

9、交互抗性:昆虫的一种品系由于相同的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的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负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反而对另一种未用过的药剂变得更为敏感的现象。

多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10、生物源天然产物农药:指以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产生的具有农用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开发的农药。

11、独立的联合作用:两种药剂作用机制不同,各自独立作用于不同的生理部位,互不发生毒理学上的影响,但可以发挥各自作用机制的加和作用。

12、植物生长调节剂:仿照植物激素的化学结构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13、淋溶性:由于降雨或土壤水分引起除草剂向下渗透的现象。

14、VSR:判断一个农药品种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时常用“毒效比值”,即脊椎动物选择性比值,来作为参考标准。主要用来确证农药的毒性和实际使用浓度间的关系问题。值越大,越安全;小于或接近于1,就不宜作为农药使用了。

1. 植物化学保护学 (概念):科学的运用农药防治各种有害生物,保护农林生产的科学。

2. 植物化学保护学的研究对象:杀虫,杀菌,杀满,杀线虫,杀鼠,除草,农药剂型加工使用技术(6+1)

3. 农药发展的三个阶段 :

(1)天然、无机物利用阶段:作用方式单一,用量大、药效差,口服毒性大。

(2)有机合成农药阶段:作用方式多样,用量小、药效高,有残留毒性。

(3)新型农药阶段:作用方式多样,选择性高,强掉对生物的调节作用。

4. 农药防治中存在的“3R”问题:抗性(re/sis/tance),残留(re/sidue),再猖獗(re/sur/gence)。

5. 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高效,低毒,高选择性,环境友好+仿生合成,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农药,改善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

第一章

1. 农药的定义:预防控制消灭危害农林生产的各种有害生物,调节植物、有害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2. 农药的分类 (细看):

(1) 按原料来源和成分:无机农药有机农药

(2) 按用途杀菌,杀满,杀线虫,杀鼠,除草,杀虫,植物生长调节

(3) 按作用方式 杀虫 杀菌 除草

3. 毒力的定义: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4. 药效的定义:药剂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5. 农药毒力的表示单位的概念:LD50 致死中量

6. 农药毒力的计算、农药相对毒力指数:T=b/a x 100 (上标下测,ld50 lc50)

7. 杀虫剂药效的计算:(防效)算的都是存活个体数。

8. 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1)对作物的药害(2)对做物生长发育的刺激。

9. 植物药害的症状(急性、慢性):

(1)急性:短时间出现抽搐呕吐头昏

(2)慢性: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10. 农药毒性的定义、分类 (细看)

定义: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害作用

分类:急性,亚急性,慢性,迟发型神经(有机磷酸酯)

第二章

1. 基本概念(农药原药、制剂、剂型)

原药:化工厂合成,未经加工的高含量农药

剂型:加工过的有一定组成,形态,规格的农药

制剂:同种剂型可制成多种含量的产品,称之制剂

2. 农药的分散体系与分散度的概念:

分散体系:原药,制剂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体系

分散度:农药被分散程度

3. 提高分散度对药剂性能的影响:

增加农药覆盖面积

提高农药颗粒运动性

增加颗粒附着力

提高颗粒表明能

提高悬浮液稳定性,悬浮率

4. 农药助剂的概念:加工中,用于改善药剂理化性质的辅助物质

5. 农药助剂的四大功能、种类:

功能:促有效成分分散

充分发挥药效

易使有害生物接触吸收

增加安全性,环境友好

种类:P(18)

6. 表明活性剂的概念:有表面活性,溶于液体,使表面张力下降

7.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大方面):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天然物表面活性剂,复配乳化剂

8. 主要农药剂型种类

粉剂 可湿性粉剂 粒剂 乳油 等

9. 农药剂型的发展趋势:水基,粒状,缓释,高含量,多功能,省力化

10. 农药的施用方法(细看):喷雾,喷粉,其他施药方法(撒施法及撒滴法,土壤浇灌法,拌种法,种苗浸渍法,毒饵法,熏蒸法,烟雾法,树干注射法)

11. 航空施药法的优缺点 P(46)

12. 4. 可溶性粉剂和可湿性粉剂的区别?

答:可湿性粉剂是指易被水润湿并能在水中分散、悬浮的粉状型。由原药、填料、润湿剂、分散剂混合经粉碎而成。可溶性粉剂由原药溶于水或可溶于水的固态盐与填料、助剂混合而成。

第三章

1.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体壁,口腔,气门

2. 昆虫神经系统传导(轴突、树突)

3. 有机磷杀虫剂的特点:易水解、碱解失效

在生物体内易降解

持续时间长短差异大

虫谱广,药效高

靶标是乙酰胆碱酯酶,胆碱酯酶

4.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的代表品种、高毒、防治对象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特点:1、分子结构与毒性有密切关系。2、多数品种速效,残效期短,选择性强。对叶蝉、飞虱、蓟马、玉米螟防效好,对天敌安全3、毒性差异大4、增效性能多样5、由于分子结构接近天然产物,在自然界易风解,残留量低。

或者记: 虫谱窄,选择性高

在环境中残留低

毒性差异大

结构与毒性关系密切

增效性能多

5.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表品种、作用方式、防治对象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除虫菊酯上发展的)

该类化合物以触杀和胃毒发挥作用,不具有内吸性。

特点1. 广谱高效,用药量少,持效期长

2. 使用安全,多数品种低毒,残留量很低

3. 促进生长,增加产量,在棉田、烟草、茶叶、蔬菜上使用有增产效果

4. 触突部位传导抑制剂

5. 负温度系数杀虫剂

6. 易产生抗药性

7.对鱼和水生生物高毒。

6. 有机氯类杀虫剂被禁用的原因、代表品种、作用方式

原因: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易造成环境污染。

代表:林丹,硫丹

作用方式:触杀,胃毒

7. 氯化烟酰类杀虫剂的特点、主要品种

特点:作用神经系统 突触部位 乙酰胆碱受体。

8. 昆虫的生长调节剂的分类、品种

生长调节剂种类:保幼激素类似物,蜕皮激素类似物,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9. 其他杀虫剂的种类和主要防治对象

第四章

1. 杀菌剂的概念:对病原生物有毒杀、抑制作用,或间接途径控制植物病害的化学物质。

2.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原理(P123):保护,治疗,铲除,抗产孢。

3.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杀菌,抑菌,其他。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

(1)杀菌作用:其表现是真菌孢子不能萌发或在萌发中死亡,机理是真菌能量供应不足而死亡

(2)抑菌作用 :仅仅暂时抑制真菌的生长,当这些真菌不再接触到药剂时又能恢复生长。主要是真菌的芽管或者菌丝的生长受到抑制,或使芽管和形态产生变化。其机理是真菌生长

必需物质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

(3)影响植物代谢,改变致病过程,增强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4. 杀菌剂作用与抑菌剂作用方式的区别(简答):杀菌剂是影响菌体的生物氧化,抑菌剂是影响生物合成。

杀菌和抑菌的区别:

• 从中毒症状看,杀菌主要表现为孢子不能萌发,而抑菌表现为菌丝生长受阻(不是死亡),药剂解除后即可恢复生长。

• 从作用机制看,杀菌主要是影响了生物氧化——能的生成(孢子萌发需要较多的能量),而抑菌主要是影响了生物合成(菌丝生长耗能较少)。

5. 杀菌剂的作用机理(大方面):抑制、干扰生物氧化

抑制、干扰生物合成

对菌体间接作用。

6. 杀菌剂的使用技术(细看):喷雾喷粉,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其他施药方法。

7. 传统杀菌剂与现代杀菌剂的区别(简答):

传统:选择性较低,虫谱广,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在病菌侵入前使用有效。

现代:作用位点(靶标)在不同生物间有选择差异,具有内吸传导性和治疗作用,病菌易产生抗药性。

第五章

1.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重点、问答、名解)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位差时差选择性

形态选择性

生理选择性

生物化学选择性

利用保护物质、安全剂获得选择性

2. 除草剂的吸收与输导的区别(P176)

3. 除草剂的作用机制(大方面):抑制光和作用,

破坏植物呼吸,

抑制生物合成,

干扰激素水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