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报告——关于对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潘宏婷阎爽雷子惠穆彤祁伟李欣悦刘畅付婧雯查玉芳指导教师:孙昕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关键词:中国古代服饰变化与社会变迁研究方法:资料搜整一、问题的提出:千姿百态的古代服饰与古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联系?二、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各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影响三、本论:1、原始社会原始人类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渐渐懂得利用火及兽皮取暖,为人类的文明带来了一线曙光。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晚前之前,原始人类就已经会使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
除了骨针的发现外,在这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相当大量的饰品,这些饰品包含各种穿孔的石珠、贝壳、兽牙等,明显是用来制作成串饰的。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进入畜牧、农耕的阶段,开始营造房屋,改变穴居野处的居住方式,男子负责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则负责采集、制陶、纺织等工作,人类生活正式进入分工合作的阶段。
原始社会的服装配套包括冠帽、衣裳、套裤、护腿、斜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由陶器、玉器等遗物,可以推测当时的服饰风貌。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的上限一般定在公元前的夏王朝,时间跨度为一千六百年,到公元前481年止。
其间的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形式到内容上已经完全规范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准则,极大地加速了先民思想从朦胧到清醒这一发展历程。
原始信仰的对象明朗化,与政治紧密地结合起来。
已“礼”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在规范全社会行为的同时,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直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才出现思想空前活跃的百家争鸣时期。
是中国服饰文化定型的重要阶段。
它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影响下,表现出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和统治者的需求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并积淀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这对后世的着装观念具有重要影响;二是在形态上出现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两种基本体制,规定和确立了一整套严格的服饰制度,并纳入礼制范畴,在朝廷官员和民间极力推行。
因此,这一时期的服装,从今天发现考古资料和史籍中,我们看到最多的还是和礼制有关的服装,其中表现这一时期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
夏商周时期的服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和祖先的信仰。
在参加祭祀活动时,人们须穿饰有章纹的祭服,每代君王祭服上的纹饰皆有不同。
夏画山纹,殷商画火纹,周画龙纹。
2、汉代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
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
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
因此,冠制特别复杂,有16种之多。
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门穿屐。
妇女出嫁,应穿木屐,还需在屐上画上彩画,系上五彩的带子。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
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袍。
汉服有如下基本特征:交领,右衽,无扣系带(襦裙)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4、唐代襦裙服襦是一种短衣、短袄衣服,襦裙服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
襦衫长度,彩绣,领口,流行。
唐代妇女下裳为裙。
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多少有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高及腋下。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很多。
唐代女着男装蔚然成风由于:一是唐朝风气开放自由,二是游牧民族的影响。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称之为“大袖衫”。
大袖衫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料制成,上面多有精美的图案。
通常,大袖衫和高腰长裙、披帛一起搭配。
女子穿着的大袖衫、高腰宽摆长裙唐代服饰图案花团锦簇,争妍斗盛,多为花卉、对鹿、对马等,植物纹样大量出现。
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
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厮役,日常生活中穿的常服包括圆领缺袍、幞头、革带及长靴。
幞头(fútóu):相传始于北周武帝。
始名帕头,至唐始称为幞头。
是由鲜卑帽演变出来的,它本是一幅头巾,系裹时两个巾角向前抱住发髻,其余两个巾角在脑后结扎,多余的部分自然垂下。
幞头的质料起初用黑色的缯或罗,所以垂下的巾角也是软的,故称“软脚幞头”。
以后又在巾角中用铜、铁丝作骨,将它撑起来,成为“硬脚幞头”。
由于硬脚的形状及翘起的角度不同,又有“句脚”、“展脚”、“朝天”等式。
故也称“乌纱”。
后代俗称为“乌纱帽”。
北周时出现的“品色衣”,在唐代已形成制度,成为此后中国官服的一大特色。
唐代官员自一品至九品,服色以紫、绯、绿、青为等差,用花纹表示官阶初以纱罗为之,后因其软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纱内,使顶高起。
裹幞头时除在额前打两结外,又在脑后扎成两脚,自然下垂。
后取消前面的结,又用铜、铁丝为干,将软脚撑起,成为硬脚。
唐时皇帝所用幞头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
五代渐趋平直。
至宋,幞头以藤织草巾子作里,用纱作表,再涂以漆,称为“幞头帽子”,可以随意脱戴。
其式样有直角、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身份不同,式样也不同。
皇帝或官僚的展脚幞头、两脚向两侧平直伸长,身份低的公差、仆役则多戴无脚幞头。
5、元代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
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
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
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 种,夏服有16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
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5、明代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许多男子流行的发式都是明太祖首创的。
比如「网巾」,有象征国家法令齐全的意思,「四方巾」象征国家太平,还有「瓜皮帽」,它几乎被现代的西方人当作中国典型的帽子了。
服饰发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
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
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
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
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
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
裙边有一、二寸绣边。
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
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
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
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装还对周边的北魏、越南、朝鲜、日本的传统服饰产生了影响(对朝鲜影响)6、清代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
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
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
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
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
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
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
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
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
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
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四、学习心得:近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和服和韩服的青睐愈加,殊不知和服和韩服都深受中国古代服饰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服饰,集雍容典雅庄重于一身,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晶。
尤其是纺织缫丝技术发达,中国更是被誉为“丝国”。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深切了解到自己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份底蕴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应该继续被保护传承下去,不应让“江陵端午祭”等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