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设计指导书--全空气系统

毕业设计指导书--全空气系统

满足舒适性空调温度波动范围1.0℃的要求
-射流末端流速
-散流器颈部风速
-送风温差
-射流在x处的温度与工作区温度之差
注:摘自《空调工程》p402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92
(2)回风口
同上。
6风管的水力计算
布置风管时要考虑的因素有:尽量缩短管线,避免复杂的局部构件,减少支管线,节省材料,减少系统阻力。此外,还应便于施工,以及运行调节和检修方便。
(1)送风口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304第11章例题
补充:
表5-4计算表2
针对第(3)步:射程校核
增加一步
散流器中心到区域边缘距离为2.5m,根据要求,散流器的射程应为散流器中心到房间或区域边缘距离的75%,所需射程为 。1.875m<2.26m,因此射程满足要求。
(5)校核轴心温度衰减
℃<1.0℃
采用侧送风时,宜设置在送风口的同侧下方;
条件允许时,宜采用集中回风或走廊回风,但走廊的横断面风速不宜过大且应保持走廊与非空气调节区之间的密闭性;
若设在房间下部,为避免灰尘和杂物被吸入,风口下缘离地面至少为0.15m;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宜按下表选用。
表5-3回风口的吸风速度(m/s)
回风口的位置
最大吸风速度(m/s)
5.1气流组织的形式
基本形式见小表。
表5-1气流组织的基本形式
送风方式
常见气流组织形式
建议出口风速(m/s)
工作区气流流型
技术要求及适用范围
备注
侧面送风
1.单侧上送下回或走两回风
2.单侧上送上回
3.双侧上送上回
2~5(送风口位置高时取较大值)
回流
1.温度场、速度场均匀,混合层高度0.3~0.5m。
2.贴附侧送风风口宜贴顶布置,宜采用可调双层百叶风口。回风口宜设在送风口同侧。
(2)画出空调系统的轴测图,管段编号并标注长度和风量。管段长度一般可按两部件间心线长度计算,忽略构件(三通、变径管、弯头等)本身的长度。
(3)据附表3及附表4选择各管段内的风速,并计算管道断面。在确定断面时应尽量选用通风管道的统一规格,以利合理用料和制作。矩形风管道的规格可参见附表5所示。
(4)按选定的管道断面,求实际管内流速。按通风管道单位长度摩擦阻力线解图及常用局部管件的局部阻力系数表计算各管段的摩擦阻力及局部阻力。在阻力计算时应选择最不利管路,即阻力最大的管路。
毕业设计指导书
1 设计条件
1.1 工程概况
1.2 设计采用的气象数据
1.3 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1.4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5 室内照明
1.6 室内设备
2 系统方案初步确定
2.1 系统方案
2.2 初选系统方案
3 负荷计算
3.1 冷负荷计算
3.2 湿负荷计算
3.3 新风负荷计算
4 全空气系统中空调制冷设备提供的冷量
会议室
(无烟)
见附表1
30~50
表中数据以规范为准!
1.4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1)外墙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或查手册)
类型:型,建议Ⅱ型
(2)屋顶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或查手册)
类型:型
(3)玻璃窗
结构:层窗,mm厚的玻璃(普通或吸热),窗框,%玻璃
6.3.1方法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的目的主要是确定风管断面尺寸及阻力,从而确定风机的型号等。采用假定速度法,即以风管内空气流速作为控制指标,用它来确定风管的断面尺寸和压力损失。
计算布置如下:
(1)根据空气处理装置及各送风点所在位置设计送风管道的走向和联接管,同时确定回风管的走向和联接部件。空调机房内的新风通路和排风通路亦需确定位置与走向。
4.1 送风量的确定
4.2 空调制冷设备需要提供的冷量及热量确定
5 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
5.1 气流组织的形式
5.2 侧送风的计算
5.3 散流器送风
6 风管的水力计算
6.1 风管的材料和形状
6.2 新风入口
6.3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方法与例题
7 空调设备的选型
7.1 空调设备的主要性能
7.2 空气处理机组的选型计算
房间上部
4.0
房间下部
不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3.0
靠近人经常停留的地点时
1.5
注:上表摘自《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83
2)计算公式
式中 ——回风风量m3/h
——回风口个数
——回风风速m/s
5.3散流器送风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内围护结构冷负荷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2)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3)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4)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5)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要求:手算,并列汇总表!
3.2湿负荷计算
人体散湿量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1
3.3新风负荷计算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4
(1)全空气系统
定风量(露点送风、再热送风、二次回风)
变风量
(2)全水风机盘管系统
(3)空气-水系统(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系统)
(4)VRV系统
(5)水环热泵系统
2.2初选系统方案
定风量(露点送风或再热送风)
3负荷计算
3.1冷负荷计算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25第2章例题
计算内容:
(1)围护结构瞬变传热冷负荷
管段2-3:摩擦阻力按5.2m/s;当量直径Dv= =0.39m(390mm),查摩擦阻力线解图得Rm2-3=0.8Pa/m。△Pm2-3=0.8×5=4.0Pa。
4全空气系统中空调制冷设备提供的冷量
4.1送风量的确定
(1)露点式
参照教材《暖通空调》p125第6章例题
检验送风温差!
(2)再热式
参照笔记
4.2空调制冷设备需要提供的冷量及热量确定
(1)露点式
参照笔记
(2)再热式
参照笔记
要求:进行冷量分析!
5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
要点:据温度衰减、速度衰减、射程、房间高度等给出风口类型、尺寸、数量及位置。
3.15m3.5m,房间高度符合要求
注:摘自《空调工程》p400及《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暖通空调专业考试复习教材》p390
(2)回风口
回风口附近气流速度急剧下降,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不大。设计时,应考虑尽量避免射流短路和产生“死区”等现象。
1)设计要点
回风口不应设在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地点;
传热系数:W/(m2K)(查手册)
內遮阳设施:
外遮阳设施:
(4)内墙
结构:给出结构构成图
传热系数:W/(m2K)(计算)
1.5室内照明
照明密度或灯安装功率:见附表1W/m2或kW
开灯时间:
1.6室内设备
设备类型及安装功率:见附表2kW(见附表2)
使用时间:
同时使用系数
2系统方案初步确定
2.1系统方案
(1)空调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
(2)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湿球温度:
(3)大气压力:夏季:
1.3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本工程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见下表。
表1-1空调房间的设计条件
房间类型
人员密度
人/m2
夏季
新风量
m3/(h人)
备注
温度

相对湿度

风速
m/s
办公室(无烟)
见附表1
高级35~50
一般20~30
室内压力稍高于室外大气压
——空气密度, kg/m3,取1.2kg/m3。
(5)对于最不利管道并联的管路作阻力平衡计算
一般希望并联管路之间的阻力不平衡百分率不大于15%。如果通过调整管路尺寸不能达到上述要求,则必须设调节阀门(如多叶调节阀等)以保证风量分配。
不平衡百分率=
(6)根据最不利管路的阻力加上空气处理装置的阻力则为系统的总阻力,并据此选择风机。在选择风机时,一般要考虑有10%的余量(即风机的压头和风量均要比设计值大10%)以补偿可能存在的漏风和阻力计算不精确。
风量调节用多叶阀:按0°全开时四叶阀查局部阻力系数表,得ζ=0.83。
弯头:方形90°弯头,b/h=1.0,R/b=1时,ζ=0.29。
分流三通的直通管:分流前管段的流量为3000m3/h,取流速为5.0m/s,选定管道断面为500mm×320mm(宽×高)。实际流速为5.2m/s。由此查局部阻力系数表内90°矩形分流三通,求出L2/L=0.5;F2/F=0.102/0.139=0.64。插值得ζ=0.1,对应总管流速。
管段1-2:摩擦阻力计算:
取管内流速v1-2=4.0m/s,则管道断面应为:
f1-2= =0.104m2
取断面尺寸为320×320mm,则实际面积为0.102m2,故实际流速v1-2=4.07m/s。
按流速当量直径Dv=320mm及实际流速v1-2=4.07m/s,查摩擦阻力线解图得单位长度摩擦阻力Rm1-2=0.7Pa/m,故该管段的摩擦阻力为△Pm1-2= Rm1-2×l1-2=0.7×9=6.3Pa。
(3)为避免吸入室外地面灰尘,进风口底部距室外地坪不应低于2m,布置在绿化带时,也不能低于1m。
(4)为使夏季吸入室外空气温度低一些,尽量布置在背阴处,宜设在北面,避免设在屋顶和西面。
(5)为防止雨水倒灌,应设固定的百叶窗,并在百叶窗上加金属网,以免昆虫或鸟类飞入。
6.3 风管系统阻力计算方法与例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