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届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练习-答案

2017届高考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练习-答案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模拟精选题一、选择题(2015~2016学年济南市高三质量调研考试)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其实不是大理岩,而是花岗岩。

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 )A.甲B.乙C.丙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A.①B.②C.③D.④(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阅读某地区地质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岩浆侵入-褶皱运动-侵蚀搬运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褶皱运动C.固结成岩-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D.褶皱运动-岩浆侵入-侵蚀搬运-地壳抬升4.图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的地层是( )A.①B.②C.③D.④(2016·广东湛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

图1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2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

读图完成5~7题。

5.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A.ⅠB.ⅡC.ⅢD.Ⅳ6.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7.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2类似的是( )A.华山陡崖 B.海蚀崖C.雅丹地貌 D.峡湾地貌(2016·四川省邛崃高埂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上海是世界著名的六大“都市经济圈”之一,具有“东方明珠”的美誉。

在这片肥沃的三角洲上,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读下图,回答8~9题。

8.陕西有“黄帝陵”,河南有“炎帝陵”;但具有“东方明珠”的上海周围却没有留下任何“炎黄足迹”,其原因是( )A.适逢冰期,冻害严重B.间冰时期,洪灾频繁C.秦、淮以南,缺少食物 D.江三角洲尚未形成9.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增长速度已大大放慢,甚至停止……,其原因不正确的叙述是( )A.南水北调,导致水流量减少,携带泥沙量也随之减少B.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海浪侵蚀,海岸线退缩C.长江三峡水库截留了大部分来自上游的泥沙D.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2016·陕西西安碑林区一模)下图为“某内陆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 )A.甲处以变质作用为主B.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C.丙处沉积作用形成凹岸D.地层形成顺序是③②①11.据图中信息推测,湖泊( )A.是由于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B.冬季水位高是因气温低蒸发弱C.水位下降,流域面积不断缩小D.对丙河的流量仍具有调蓄作用(2016·湖南高三四校联考)读下图,回答12~14题。

12.下列关于辽河口海岸线演变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断被侵蚀B.先侵蚀,后沉积C.不断有泥沙沉积D.先沉积,后侵蚀13.有人推测图中海岸线还会迅速向南推进,其理由可能是( )A.辽河流域年降水量减小B.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C.辽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D.辽河下游流速变快14.下列关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GIS技术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B.利用GPS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C.利用RS技术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D.利用GPS技术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二、非选择题15.(2015·山东济宁一模)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河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AB截面河谷深邃的原因。

(2)分析CD截面所在河段成为地上河的原因。

(3)若EF截面所在河段中沙洲逐渐向一岸偏移,指出其可能偏移的方向(E岸或F岸),并说明判断依据。

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对接2015·新课标Ⅰ,10~11.2016·新课标Ⅰ,8~9)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1~2题。

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B.乙C.丙D.丁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对接2014·山东文综卷,12)自然界中,相邻河系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最终会有一个河系发展成为主河系。

图2是图1中方框处的分水岭迁移图,分水岭从I 经Ⅱ演化到Ⅲ,分水岭最终被切穿,发生河流袭夺现象。

读图完成3~4题。

3.图1中最终河流流量减少的河段是( )A.a B.bC.c D.d4.图2中导致分水岭迁移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对接2016·课标Ⅱ,9)读我国南方某河谷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 )A.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明显B.②处地层年龄最老C.③处地层断裂下陷D.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6.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对接2015·天津文综卷,3~4.2014·北京文综卷,6~7)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7~8题。

7.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8.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A.花岗岩B.大理岩C.页岩D.砾岩9.(对接2014·天津文综卷,7.2012·安徽文综卷,35(1))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地表形态的塑造答案一、选择题1~5.BACBC 6~10.ABDBB 11~14.ACBC二、非选择题15.(1)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

(2)河道弯曲,流速较缓,导致泥沙易沉积;人为加高堤坝。

(3)F岸。

原因: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受侵蚀作用较强。

创新导向题1~5.CCACB 6~8.ACB9.(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

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

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颗粒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2017届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地表形态的塑造解析1.【解析】据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类型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为喷出型岩浆岩,甲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故B项正确。

2.【解析】该景观地表的岩石为花岗岩,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为风化作用;图b中①表示的是风化作用;②表示的是变质作用;③表示的是固结成岩作用;④表示的是冷却凝结作用,故A项正确。

3.【解析】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特征,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说明是沉积岩层形成后,发生了褶皱运动。

岩浆岩切断了沉积岩层,岩浆岩层没有挤压弯曲的形成,说明是褶皱运动后形成的。

图中沉积岩层、岩浆岩层都有缺失,说明在岩浆活动后,被外力侵蚀、搬运。

根据图中岩层形态,图示地区经历过的主要地质过程先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层,然后受内力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读图发现后来又有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地表沉积岩层或岩浆岩缺失,说明发生侵蚀搬运过程,故选C.4.【解析】读图,图中①岩层处被侵蚀成谷地,故A错。

③是后来沉积作用形成的,故C错。

④岩层没有出露地表,不能判断,故D错。

②岩层处形成山岭,显示抗风化侵蚀能力最强,故选B.5.【解析】读图2可知,III最先遭受侵蚀,说明III岩性最松软,故选C.6.【解析】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故选A.7.【解析】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故选B.8.【解析】由海岸线的变迁可知,“炎黄”活动期间,长江三角洲还未形成。

第9题,本题选“不正确”项。

10.【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以岩浆活动为主,并非变质作用,故A错误;乙处以流水作用为主,为河流的堆积地貌,故B正确;丙处受流水侵蚀形成凹岸,故C错误;先形成沉积岩再有岩浆侵入,所以①处于顺序最后,②地层位于③之下,所以②最先形成;形成顺序是②③①,故D错。

11.【解析】该处出现断层,湖泊可能是构造湖,岩层断裂下陷积水形成,故A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无法推测该湖冬季水位的高低,故B错;湖泊水位的上升和下降,与流域面积无关,故C错;图中湖泊位于丙河下游,对丙河无调蓄作用,故D错。

12.【解析】读图可以看出,随着历史发展,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

13.【解析】辽河入海年径流量增大,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因此海岸向南推进。

14.【解析】获取辽河河口形态变化的影像和监测辽河河口的形态变化主要利用RS技术;分析辽河河口形态变化规律和模拟辽河河口形态未来的变化主要利用GIS技术。

二、非选择题15.略【创新导向题】命题角度: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1.【解析】本题考查堆积地貌的判读。

根据文字材料叙述,“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则海岸向海洋扩张。

甲、丁两处公元4世纪以前的海岸线离海洋方向最远,说明在公元4世纪以后都经历了海洋的侵蚀过程,乙处4至12世纪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只有丙处海岸随着时代的推移,一直在向海洋深处延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

2.【解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的判读。

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延伸,说明以侵蚀作用为主。

4至12世纪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3.【解析】根据图2可知,分水岭西高东低,所以ab流向cd而发生河流袭夺现象,导致ab下游的a段水量减少。

4.【解析】该区域河网密集,流水作用明显,分水岭从I经Ⅱ演化到Ⅲ,最终被切穿,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

5.【解析】①处地层为沉积岩层,不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②处地层处于四个地层中的最底层,年龄最老;③处地层明显是被流水侵蚀造成的;④处地层为河流沉积物形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