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肌肉痉挛的机制-讲稿

肌肉痉挛的机制-讲稿


下肢 • 屈髋 • 大腿内收 • 屈膝 • 膝僵硬 • 足下垂/足内翻 • 大拇趾背伸
屈肘/握拳/拇指内收
大腿内收/足下垂
肌痉挛的量化
• 改良Ashworth 量表
0级 无肌张力增加 Ⅰ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曲时,ROM之末出现突然的卡住
,然后释放或出现最小的阻力 Ⅰ+ 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屈曲时,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
肌痉挛的量化
• 临床: Tardieu 量表
– 速度: • V1: 用尽可能慢的速度, 速度小于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下落的速度 • V2: 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下落的速度 • V3:用尽可能快的速度, 速度大于重力作用下肢体自然下落的速度
肌痉挛的量化
• 临床: Tardieu 量表
– 评分: • 0: 被动运动时无阻力感 • 1:被动运动时轻度阻力,但无确定位置 • 2: 在被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确定位置上突感阻力,然后阻 力减小 • 3: 在关节活动范围中的某一位置,予肌肉持续性压力<10s ,肌肉出现疲劳性阵挛 • 4:在关节活动范围中的某一位置,予肌肉持续性压力>10s ,肌肉出现非疲劳性阵挛 • 5: 关节几乎固定

肌痉挛: 机制及其临床实践
项翼
江西省中医院康复医学科
肌张力的定义
• 肌张力是肌肉松弛状态的紧张度和关节 被动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肌痉挛定义
• 痉挛:由不同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以肌肉的不自主 收缩反应和速度依赖性的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同义语。
• 强直:肌张力增高的运动障碍,无巴氏征和生理反射亢进 • 阵挛:短暂或不自主的单个或多个肌肉收缩,面肌抽搐 • 痛性痉挛:阵发或自发迁延的伴疼痛的单个或多个肌肉收
药物治疗
– 巴氯芬 – 作用机制: 模拟GABA的作用
肌痉挛发生机制
•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 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发出纤维支配骨骼肌肌纤 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后者支配肌梭内的梭内 肌纤维,调节肌纤维张力,对保持肌张力起着重 要的作用。
• 脊髓上和脊髓传入的各种兴奋和抑制信号,最后 均进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称为最后公共通路 。一定数量信号的传入,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 决定了运动神经元何时活动及活动的比例。每一 个运动神经元的放电都向下传导到运动终板,结 果产生运动单位的收缩。
住,当继续把ROM检查进行到底时,始终有小的阻力 Ⅱ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阻力均较明显增加,但
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移动 Ⅲ级 肌张力严重增高,进行PROM检查有困难 Ⅳ级 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
肌痉挛的量化
• Clonus分级 • 0 无踝阵挛 • 1 踝阵挛持续1-4s • 2 持续5-9s • 3 持续10-14s • 4 持续>15s
病因
• 大脑皮层、基底节、 中脑、延髓、脊髓损 伤后,上行中枢对脊 髓前角控制减弱导致 原始脊髓反射复现。
诱因:
• 膀胱结石及感染 • 尿道、肠道充盈或梗阻 • 肛裂 • 外部刺激 • 过分活动 • 关节挛缩 • 压疮 • 体位不良 • 深静脉血栓 • 精神紧张
高级中枢损害
即刻后果
迟发后果
瘫痪
脊髓活动改变
肌痉挛发生机制
• 自主性脊髓上传入、反射性脊髓或脊髓上 传入,或两者的联合作用,都可引起运动 神经元的放电及引起肌肉收缩。
• 痉挛就是来自节段上的传入信号部分或全 部地减弱,脊髓或脊髓下反射兴奋过度的 结果。
肌痉挛发生机制
• 牵张反射:是指肌肉受到牵拉后肌肉出现反射性 收缩。
• 脊髓在失去高级神经中枢控制后,牵张反射增强 • 从大脑皮质到脊髓的任何上运动神经元发生损伤
缩,见破伤风、手足抽搐等
分类
• 脑源性痉挛:单突触传导通路的兴奋性增强、反射快速活 动建立、抗重力肌过度兴奋导致偏瘫体态
• 脊髓源性痉挛:节段性多突触通路抑制消失、兴奋状态在 刺激积累下逐渐提高、一节段传入冲动诱发多个节段的反 应、屈伸肌过度兴奋
• 混合性痉挛:MS累及脑白质与脊髓轴突使运动通路不同水 平病变而引起
肌痉挛发生机制
Ib
Ia/I I
-s -
d
• a——梭外肌,快 肌,Ia类纤维
• r——梭内肌,慢 肌,II类纤维。 控制肌肉长度, 感受器敏感。
Ib类纤维,维 持张力高、兴奋 高、突触少、持 续性。
动态和静态肌力失衡的表现
上肢 • 肩内收、内旋 • 屈肘 • 前臂旋前 • 屈腕 • 握拳 • 拇指在拳内
缩短姿势制动
痉挛
其它活动Biblioteka 挛缩肌痉挛发生机制
• 肌梭: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其中一部 份特异化的肌纤维形成肌梭。肌梭是一种 感受器,受γ运动神经元支配,对肌肉的牵 拉刺激敏感,肌肉收缩时肌梭被缩短。
• 肌梭中有两种感觉纤维,一种对肌肉的运 动速度敏感,另一种对肌肉的长度敏感。 二者都能发出反馈信息,通过兴奋或抑制 脊髓α运动神经元,控制主动肌、协同肌、 拮抗肌的活动,限制肌肉的过度活动,保 证动作的协调。
肌痉挛的处理
物理性治疗模式
• 床上摆放体位 • 日常肌牵张训练 • 治疗模式: 冷、电刺激 • 塑型/夹板矫形
肌痉挛的处理 塑型/夹板: 矫正术
– 上肢矫形的目的: – 防止肢体畸形 – 降低肌张力 – 维持肌纤维长度 – 延长肢体正常姿势维持时间- 延长缩短的组
织 – 减轻疼痛
肌痉挛的处理
都可能出现痉挛,但痉挛的性质依损伤的部位不 同而异,如皮质或内囊病变时,皮质对运动的下 行抑制作用丧失,而脑干脊髓束对运动的下行指 令可能异常活跃,牵张反射增强。 • 若脊髓颈段受到横断性伤害时,通路该处的各条 通路对运动的控制作用全部丧失,运动神经元对 外周的敏感性增高,均可导致牵张反射增强,引 起痉挛。
肌痉挛的量化
• 临床: Tardieu 量表
– 评估时嘱病人仰卧位、头居中线. – 评估特定肌肉的3种伸展速度(V1, V2, and V3)=最慢-最快 – 每一伸展速度下的肌肉反应强度记为:X/Y
• X: 0 - 5 级 • Y: 出现肌肉反应的抓握角度 – 由于在不同的速度下牵张反射不同,所以以不同的速度移动 肢体, 牵张反应更易被准确测量。
相关主题